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高,且较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故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环节,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管理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有重要进展,现对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抗凝策略选择及抗凝药物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研究显示,心房颤动可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卒中归因于心房颤动,且心房颤动所致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目前全世界指南一致认为,心房颤动患者要优选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进行抗凝治疗。但抗凝治疗在减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同时会增加其出血风险。本文阐述了心房颤动患者DOAC治疗新进展、心房颤动患者栓塞风险与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出血的风险管理及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临床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栓塞 ,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可消除由于房颤所致的栓塞 ,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转复。房颤时有效控制心室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 ,但并不能避免栓塞并发症。  据统计 ,房颤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从 0 .55%~ 2 0 %不等 ,与观察的人群、病因及年龄不同有关 ,但通常趋势是随年龄增大 ,发生率增高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 ,脑卒中发生率可达 2 0 %。不同病因中又以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栓塞发生率最高。Framingham研究 ,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岁丰  蹇在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910-911,F0004
据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ir)的终生危险是40岁以后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Af,其危险度高于心力衰竭(1/5)和女性乳腺癌(1/8)。我国首次Af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Af患病率为0.77%;患病率随年龄显著增加,80岁以上人群达7.5%。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如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AF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高达32.86%。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预防和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F的血栓栓塞(简称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AF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故栓塞的预防是AF治疗的重要目标。复律并维持窦律可消除由AF所致的栓塞,有条件者应积极争取复律。但仍有较大比率的患者无法复律或维持窦律,仅能以控制心室率的方法作为AF的长期维持治疗。AF时有效控制心室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但并不能消除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据统计,AF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为0.55%~20%不等,概与观察人群、病因及年龄不同有关。通常趋势是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以上…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患病率0.5%左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6%,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8%,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1],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而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房颤患病率已升高到1%~2%,很多房颤患者因无症状而未获得诊断,使得房颤检出率偏低[2]。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增加,占所有脑卒中的1/6,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3]。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现就房颤抗凝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性使其没有充分应用。ximelagatran是一种有前途的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将来可能会取代华法林。本文将对华法林抗凝的益处和局限性,ximelagatran的药理学特点、临床试验评价和优势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 ,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两倍 ,缺血性脑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房颤使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增加近 5倍。因此 ,对房颤患者 ,尤其是高龄或合并其它脑卒中危险因素者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初 ,国外相继开始了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以评估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5个临床试验 (AFASAK、SPAF、BAATAF、SPINAF、CAFA)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是指风湿性心脏病以外的其它心脏病所致的心房颤动。随着社会的老龄化,NVAF 逐年增多,栓塞和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治疗主要存在两大难题_:一是心室率的有效控制,二是防止发生卒中。本文就 NVAF 的流行病学特征、栓塞和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令的临床应用以及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出现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高龄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对 5184人随访 30年 ,发现 60岁以上人群约 3%~ 5%有房颤。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50~ 59岁为 0 5% ;60~ 69岁为1 8% ;70~ 79岁为 4 8% ;80 %~89 %为 8 8%。从 17世纪即发现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房颤病人每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 4 %~ 6%。随年龄增长 ,由房颤所致脑卒中在所有脑卒中当中所占的比率增高 ,50~ 59岁占 6 7% ,60~ 69岁占 8 1% ,70~ 79岁占 2 1 3% ,80~ 89岁占36 2 %。我国 199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成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口服抗凝剂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现结合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其血栓栓塞并发症所致脑卒中导致房颤患者高致死、致残率.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平均为5%;50岁~69岁为1.5%,80岁~90岁为23.5%.……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拥有心房颤动患者超过800万。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年龄和血压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无潜在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5倍以上,有瓣膜性心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临床常见,现就其抗血凝治疗简要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在〈5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者罕见,6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加,至80岁其发病率接近10%。房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72岁,男性高于女性。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患者人数接近800万。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逐渐减少,非瓣膜性房颤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Framingham研究显示,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患者病死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脑栓塞是增加其病死率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预防血栓事件发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480例,根据出院时有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32例和未抗凝组248例。收集患者抗凝方案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抗凝方案的影响因素。结果 抗凝组年龄、男性、阵发性房颤、住院时间、贫血、慢性肾病、胃肠功能不全、既往出血史、住院期间出血、出血风险评分、入院抗血小板、出院抗血小板、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衰弱、痴呆、骨折、长期卧床比例明显低于未抗凝组,入院心率、入院抗凝、血红蛋白、白蛋白、体质量指数、简易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未抗凝组(P<0.05,P<0.01)。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衰弱、既往出血史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院时抗凝治疗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心率更快(OR=1.013,95%CI:1.001~1.025,P=0.028)、入院抗凝(OR=5.090,95%CI:2.913~8.8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