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42例直肠下段癌病人施行了腹会阴切除术,30例用游离肠片及耻骨直肠肌重建肛管括约肌,7例用臀大肌,5例用翻卷式。经肛管直肠压力、括约肌肌电及排便反射,结合病人的主观感觉研究了术后肛门功能。结果表明,第一种术式的效果好于后两种。复发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种治疗低位直肠癌和肛管癌的新手术方式。该术式按照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 术)的要求,广泛切除肿瘤,但术后人工肛门置在原肛门处,用臀大肌肌索成形重建肛门括约肌,以达到控制排便。作者用该术式治疗了10例病人,除1例失败,余9例术后经短期观察,便前均有下腹隐痛,肛口胀痛等便意感。重建的肛门括约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力和控制排便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1989年5月以来,我们对3例肛管和低位直肠癌做根治切除的同时行原位肛门成形,术中再造直肠横襞和直肠壶腹,重建乙状结肠曲和直肠骶曲及肛直角,并采取结肠套迭代替内括约肌,取双侧臀大肌束重建外括约肌和提肛肌,3例在术后一个月内均能自行控制排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二期股薄肌移植肛门成形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于直肠下段癌不能保留肛管时 ,可采用各种肌肉的移植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我院自 1985~ 1999年在直肠癌根治会阴部造瘘的基础上 ,采用二期股薄肌移植肛门括约肌成形术4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年龄  本组男 2 8例 ,女 14例 ,最大年龄 73岁 ,最小年龄 2 8岁 ,平均年龄 48岁。1.2 诊断   42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直肠下段肛管癌 ,临床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会阴部造瘘术。其中直肠腺癌 3 2例 ,肛管癌 4例 ,直肠乳头状腺瘤癌变 2例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 4例。1.3 二期手术时间   42例病人均在第 1次直…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肛管癌以往经常刚Miles术式。由于腹壁结肠造瘘,人工肛门给病人带来生活上不便,有些病人拒绝此种手术方法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91年3月以来,采用肛管直肠癌腹会阴切除,回结肠段带血管蒂游离加臀大肌移植原位肛门重建术,治疗5例  相似文献   

6.
直肠肛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城市尤为显著,北京市已达16/10万。在Miles手术出现以前,直肠肛管癌的治疗是经会阴部或骶部行局部切除,治疗效果很差。自1908年Miles提出经腹会阴联合切口行直肠肛门切除,并广泛清除淋巴结以后,取得了良好疗效。作为直肠肛管癌的标准根……  相似文献   

7.
以往治疗肛管、直肠中下段癌一般应用经腹会明联合切除,腹部结肠造瘘术(Miles手术)。1982年起我院外科对此类癌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同时施行单侧股薄肌移植、括约肌成形、肛门原位重建术18例。术后肛门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结构功能重建时排便自控能力的意义。方法 6例低位直肠癌经Miles术后,立即行原位肛门重建,以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结肠游离段下拉缝于原肛门缘,并重建直肠骶曲,直肠瓣、直肠角。结果 6例术后排便自控能力都较满意,但对稀便控制能力有2例较差。结论 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功能的重建必须同时建立,才能达到自控排便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位直肠肛管癌 (LAC)行原位肛门重建术 (OAR)的临床疗效。方法 :OAR(手术组 ) 2 0例行重建直肠瓣、直肠角 ,保留耻骨直肠肌和内外括约肌成形的重建术。术后观察控便功能 ,同时行肛肠测压 ,并与正常人 (对照组 ) 2 0例比较。结果 :术后 6个月 ,手术组肛门功能优良率达到 90 0 % ,肛管静息压 ,肛管最大挤压压 ,直肠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OAR治疗LAC是一种可行的术式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肛肠测压在直肠癌术后肛门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肛直肠压力在直肠癌术后的变化以及在肛门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直肠癌代位前切除术的病人31例,腹会阴直肠癌切除,耻骨直肠肌成形,乙状结肠会阴造瘘术的病人25例,正常对照组104例,测定了肛管,直肠的静息压,肛管最大挤压压,直肠初感容量和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以及直肠顺应性,结果:APR术后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挤压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直肠最大耐受量和顺应性与LAR术后的每日  相似文献   

11.
高蓓  陈永田 《河北医学》2002,8(1):30-32
目的:探索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的术式及远期排便功能。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4月至2000年12月手术的17例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的病历。结果:直肠前庭瘘8例,其中3例外院做过手术,手术时做了腹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另5例做了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肛门前庭瘘9例,其中1例在外院做过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这9例均做了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1例术后2个月死于其它病。12例获得随访。直肠前庭瘘做腹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1例,差1例;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4例。肛门前庭瘘做肛门直肠成形术者排便功能优5例,良1例。结论:我们的经验直肠前庭瘘者选择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肛门前庭瘘者选择会阴肛门直肠成形术,这两种手术远期排便功能均满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患者对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我院学习外院经验,用腹会阴切除股薄肌移植肛门括约肌成形术治疗直肠及肛管癌病人16例,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7例,其中4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直肠阴道瘘。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镜下引导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穿刺,扩张穿刺通路,将直肠盲端自此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结果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瘘管复发。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4例大便控制满意,每天排便2~3次。1例排稀便时肛门控制不良,大便成形时控制尚可,但仍有污粪。2例肛门狭窄经扩肛后好转,排便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并引导直肠经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拖出吻合,显著改善术后肛门排控便功能,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行根治切除术的52例患者,行一侧带蒂双束臀大肌瓣在会阴部重建原位肛门括约肌术,手术效果良好。对36例随访0.5~3年,能随意和自主控制排便者34例,且时间愈长,臀大肌提肛训练愈加强,控制排便功能愈好。  相似文献   

15.
Mile根治术结肠套叠式人工肛门再造术疗效评价毛国庆腹会阴联合切除、腹部人工肛门的Mile手术,仍认为是根治肛管和直肠恶性肿瘤最彻底的术式,但术后遗留的永久性腹部人工肛门,难为病人所接受。我们自1985年8月起,对23例直肠下段癌患者按Mile手术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中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最佳治疗术式。方法对采用经腹经肛门切除中下段直肠癌又经肛门行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36例。癌灶下缘距肛缘6~7cm24例,8~10cm1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随访36例6~60个月,平均33个月。于术后19个月局部癌复发2例(5.56%)。本组术后8~12周时排便功能控制良好,为1~3次/d,18周时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排便次数为1~2次/d。结论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结肠直肠粘膜吻合术可作为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并保留肛门的一种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中下段直肠良性肿瘤的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16例中下段直肠病变,其中包括15例直肠绒毛状腺瘤和1例直肠平滑肌瘤,术中根据病变切除的需要,对肛管括约肌进行了部分至完全的切断。结果:16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5例病人发生了术后并发症:骶前间隙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随访中有2例病人出现吻合口复发,4例病人诉坐位时会阴部疼痛。结论:切断肛管托约肌的经括约肌途径直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只要术毕立即予以细致的括约肌重建即可。经括约肌途径手术是治疗多种良性直肠病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切除中下段直肠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18.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国内外治疗方法很多,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本院近年来采用肌肉联合移植治疗肛门闭锁患儿术后大便失禁20例,疗效较好。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肛门闭锁术后患儿,男15例,女5例,年龄6~12岁,其中18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2例行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大便失禁患儿,本次术前会阴部检查:肛门哆开,直肠粘膜不同程度外翻,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无力或收缩力很弱,直肠内空虚无便意,经常严重的污粪或稀便时不能控制。肛门周围皮肤角化层增厚或有小溃疡面。1.2 手术方法游离股薄肌,将股薄肌围绕肛门周围的遂道环绕一周,固定在对侧坐骨结节处。然后在双侧股骨小转子处切断髂腰肌肌腱止端,在盆腔内将断端提出,双侧肌腱断头缝合固定,在会阴体切一小口,由此穿两根丝线与双侧肌腱固定,再将盆底肌肉和直肠上提,与双侧髂腰肌肌腱间断缝合固定。1.3 结果术后随访最短16周,最长4 a。排便明显改善,肛门口基本闭合或明显缩小,粘膜外翻明显缩小或消失,便意恢复正常,干便时能控制,肛门收缩力增强。其中17例没有污粪,1例有污粪,2例稀便时有污粪。肛门功能综合评分[1]17例为6分,排便与正常人一样,2例为5分,排便接近正常人,1例为2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肛门括约肌重建手术方法,应用带蒂臀大肌瓣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原位代肛门括约肌术。臀大肌血供丰富,手术简易,与提肛肌有协同收缩作用,便于操作。手术共施行15例,效果良好。本文对手术操作方法、排便功能、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0 引言 直肠肛管癌、阴道癌根治性切除后的功能重建,乙状结肠较长者可用其作为替代组织来满足与肛门吻合代替直肠或代阴道。但对腹会阴联合切除后腹壁造瘘再行会阴肛门重建时,因结肠长度不足、血运不良,如行张力性结肠肛门吻合,可致吻合口瘘、远端肠坏死、局部感染等继发病致使手术失败。杨日普报道用乙状结肠或回肠代替阴道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阴道畸形,但文献对阴道直肠联合切除后的阴道直肠同时重建报道尚少。丁仕章等用回肠段移植进行肿瘤切除后的肛门、阴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