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碱提类肝素组分Ⅱ(C_2)对鹌鹑血清及动脉壁胆固醇的影响,结果表明C_2能抑制高脂饮食所致的Tc的升高,降脂率约为35%,能提高HDL-c/Tc,HDL_2-c/HDL_3-c比值,约可减少30%的胆固醇及脂质在动脉壁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碱提类肝素(C)及其未吸附组分(C_1)及吸附组分(C_2)对凝血、血栓形成及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并与肝素对比,发现C 和C_2有缓和的抗凝血作用,C_1在本实验剂量下无抗凝活性,C,C_2及肝素钠可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C_2及肝素钠可降低家兔及豚鼠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3.
用碱性提取工艺从猪十二指肠分离得类肝素,并用Dowex 1×2离子交换树脂将其分离成两种组分,研究了各自的理化性质及部分药理作用。不被树脂吸附的组分1(C_1)和被树脂吸附的组分2(C_2)在化学组成含量上差异较大,C_1几乎无抗凝活性,C_2是碱提类肝素中的主要抗凝成份。C_1和C_2对高脂血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类肝素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类肝素减轻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水肿的作用。方法 制成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烧伤对照组,创面分别应用类肝素软膏和基质软膏。采用称重法,测得组织含水量,池解各组织水肿的情况。结果 应用类肝素的烫伤创面及邻近烫伤创面的组织含水量在伤后24h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应用基底软膏的烧伤对照组。结论 类肝素具有明显减轻烫伤后组织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金黄地鼠颊囊标本观察了冠心舒及肝素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冠心舒30mg/kg 可加快细动脉的血液流速,静脉注射肝素200 U/kg 可加快细动脉、细静脉的血液流速。对高分子葡聚糖引起的微循环血流障碍,二者均显示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累积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异氟醚对哌库溴铵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将 30例全麻患者随机均分为 3组 ,A组为对照组 ,B组吸入异氟醚 0 .5肺泡最低有效浓度 (minimumalveolarconcentration ,MAC)、C组吸入异氟醚 1.0MAC ,分别用累积法测定哌库溴铵的半数有效量 (medianeffectivedose,ED50 )和 95 %有效量(95 ?fectivedose ,ED95)。结果与对照值相比较异氟醚 0 .5MAC使哌库溴铵的ED50 值减少 2 5 % ,ED95值减少15 % ;异氟醚 1.0MAC使哌库溴铵的ED50 值减少 6 0 % ,ED95值减少 4 9%。结论异氟醚增强哌库溴铵的肌肉松弛效应 ,异氟醚吸入的质量浓度越高 ,增强哌库溴铵的肌肉松弛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电刺激-循环反应的变化,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复合异丙酚麻醉时芬太尼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15例ASAⅠ~Ⅱ级择期额颞部开颅手术患者,先行靶控输注(TCI输注)异丙酚,设定效应室靶浓度为3μg/ml,必要时面罩辅助通气,待达到异丙酚靶浓度后开始TCI输注芬太尼,设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ng/ml、3ng/ml、4ng/ml、5ng/ml、6ng/ml、7ng/ml、8ng/ml,分别于芬太尼达不同效应室浓度时给予50mA、50Hz、5s强直电刺激,记录电刺激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随着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血压及心率逐渐降低,电刺激-循环反应也逐渐减弱。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5.40±0.83)ng/ml时,50mA强直电刺激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幅度﹤5%,95%置信区间为(3.77~7.02)ng/ml。结论在异丙酚复合麻醉时,随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镇痛强度逐渐增强,电刺激-循环反应逐渐减弱;芬太尼效应室浓度﹥(5.40±0.83)ng/ml时,强直电刺激-循环反应变化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8.
单次静脉注射丙泊酚的催眠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单次静脉注射丙泊酚的催眠量效关系.方法 将30例ASAⅠ~Ⅱ级全麻病人分为6组,每组5例,分别给予丙泊酚0.8、1.0、1.2、1.3、1.5和1.8mg/kg静脉注射;以睫毛反射消失,大声呼唤无睁眼为入睡标准.采用probit法和logit法计算丙泊酚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有效剂量(ED95).结果 probit法丙泊酚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为1.14(0.93,1.35)mg.kg-1,ED95值(95%可信限)为1.66(1.38,3.12)mg.kg-1;logit法丙泊酚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为1.14(0.96,1.37)mg.kg-1,ED95值(95%可信限)为1.67(1.38,4.06)mg.kg-1.结论 probit法丙泊酚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和ED95值(95%可信限)分别为1.14(0.93,1.35)mg.kg-1和1.66(1.38,3.12)mg.kg-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镇静时应用右美托咪啶对不同镇静水平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 普外科需接受全身麻醉择期手术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20~50岁;体质量41 ~ 68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丙泊酚组(P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丙泊酚组(D0.5P组)和右美托咪啶1.0μg/kg+丙泊酚组(D1.0P组),每组40例.D0.5P和D1.0P组分别用微量泵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和1.0μg/kg,泵注持续时间为10 min,P组则以相同的时间泵注生理盐水,将3组内患者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8例,在输注右美托咪啶或生理盐水结束后5 min,效应室靶控丙泊酚,血浆效应室浓度分别设定为0、1、2、3和4 mg/L,3min后记录患者OAA/S评分.结果 3组间性别比、年龄和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为3时,D0.5P和D1.0P组丙泊酚EC50为1.3 mg/L和0.7 mg/L,小于P组EC50 2.5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OAA/S评分为2即意识消失时,D0.5P和D1.0P组丙泊酚EC50为2.0 mg/L和1.3 mg/L,小于P组EC503.2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当OAA/S评分为1时,P、D0.5P和D1.0P组丙泊酚EC50分别为3.8、2.9和2.2 mg/L,D1.0P组EC50小于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67).结论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μ g/kg和1.0μg/kg能降低不同镇静水平所需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的催眠量效关系.方法 将30例ASAI~Ⅱ级全麻病人分为6组,每组5例,分别给予咪达唑仑0.04、0.06、0.08、0.10、0.12和0.15mg.kg-1静脉注射;以睫毛反射消失,大声呼唤无睁眼为人睡标准.采用pmbit法和logit法计算咪达唑仑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95%有效剂量(ED95).结果 probit法咪达唑仑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为0.088(0.066-0.110)mg.kg-1,ED95值(95%可信)为0.157(0.120-0.395)mg.kg-1;logit法咪达唑仑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为0.088(0.064,0.113)mg.kg-1,ED95值(95%可信限)为0.163(0.121,0.588)mg.kg-1.结论 probit法咪达唑仑的催眠ED50值(95%可信限)和ED95值(95%可信限)分别为0.088(0.066-0.110)mg.kg-1和0.157(0.120-0.395)mg.kg-1. 相似文献
12.
琥珀胆碱(Sch)由于起效快,效果确切,维持时间短,易于控制,被推荐为全身麻醉快诱导的去极化肌松药,临床使用剂量1~2mg·kg-1。但不同剂量的琥珀胆碱在起效时间、作用高峰维持时间及恢复时间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用不同剂量的琥珀胆碱在肌松后又行... 相似文献
13.
麦滋林-S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麦滋林-S(M-S)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消炎痛诱发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评价胃黏膜损伤指数和损伤面积的变化.应用TBA法和核黄素-NBT法分别测定胃黏膜MDA和SOD含量;应用阿利斯蓝染色法测定胃黏膜黏液量;应用重氮化反应法和化学滴定法分别测定胃液NO含量和胃酸含量.结果 M-S 300 mg*kg-1,无明显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剂量增至700 mg*kg-1以上时,胃黏膜损伤指数和损伤面积明显降低,并随M-S剂量增大其作用更明显.M-S在300~2 400 mg*kg-1剂量范围内,均可抑制胃黏膜MDA生成,恢复SOD活性,有与其胃黏膜保护作用较一致的量效关系.在M-S剂量增至1 400 mg*kg-1以上时,胃黏膜黏液量明显增加.各种剂量的M-S对胃液NO和胃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M-S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和促进胃黏膜黏液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碱提类肝素及其组分1和组分2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脂饲料诱发的大鼠血脂紊乱,包括降低血清TC,降低LDL-ch和VLDL-ch水平,提高HDL-ch/LDL-ch比值。这一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壁脂蛋白脂酶的释放,提高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静脉给药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量效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n=6):假手术组(SO组)、急性胰腺炎组(AP组)、ROSI 0.3,3,6,10 mg/kg预处理组和药物对照组。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AP模型。SO组、AP组造模前30 min股静脉注射10%二甲基亚砜(DMSO)(2 ml/kg),不同剂量预处理组则注射等量、10%DMSO溶解的ROSI。术后12 h心脏取血检测各组血清淀粉酶(AMY)、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变化,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药物对照组根据ROSI干预效果选择最佳剂量,造模前30 min股静脉注射最佳剂量的ROSI取代10%DMSO。术后12 h检测其血清AMY、ALT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AP组比较,0.3,3 mg/kg ROSI预处理组AMY、ALT没有改变,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有所改善(P<0.05);6 mg/kg ROSI预处理组上述指标较AP组显著降低(P<0.01),10 mg/kg ROSI预处理组AMY、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AP组显著降低(P<0.01),但ALT与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对照组(6 mg/kg)上述指标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胆胰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制备的大鼠AP模型,6 mg/kg静脉注射罗格列酮是安全、有效的剂量。 相似文献
17.
针灸-免疫学研究是采用针灸学同现代免疫学理论、多学科方法和技术,研究针灸于腧穴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针灸学同现代医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包括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这种调节作用与针灸治疗时间的长短,针刺的次数,疗程的长短,艾灸的壮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时效-量效关系存在于多种疾病中.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效应与时效、量效的关系及针灸量效与时效在调节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使得针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年龄60~75岁。按照序贯法进行试验,TCI瑞芬太尼的血浆浓度分别由低到高设为0.8、1.0、1.3、1.6、2.0、2.4和3.1ng/m1,初始靶浓度为3.1ng/m1,若拔管时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的瑞芬太尼TCI;若拔管时患者不出现呼吸抑制,则采用高一级浓度的瑞芬太尼TCI。采用序贯法计算公式,计算全麻拔管期瑞芬太尼TCI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全麻拔管期有26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以呼吸频率降低、SpO2下降为主要表现;24例患者未出现呼吸抑制。计算得出瑞芬太尼TCI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8ng/m1,其95%CI为1.55~2.04ng/m1。结论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拔管期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8ng/m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按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四组:S1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1ng/mL;S2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2ng/mL;S3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3ng/mL;S4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4ng/mL.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先泵入舒芬太尼,待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达到预设靶浓度后泵入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铵 0.1mg/kg辅助插管,记录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各组插管前即刻的MAP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S1组和S2 组插管后1min的MAP高于基础值(P<0.05),其中S1组出现了不可接受的高值(MAP>130mmHg),S3组插管后1min的MA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4组插管后1min的MAP低于基础值( P<0.05);S1组、S2组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S3组和S4组( P<0.05);S1组、S2组及S3组SBP<90mmHg的发生率低于S4组( P<0.05).结论 在以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时,复合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3ng/mL诱导时能较好的控制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在大鼠提睾肌上制作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从微血管管径变化角度观察了川芎嗪的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川芎嗪+NA)静注川芎嗪,对NA表面灌流引起的微血管收缩有抑制作用,可扩张微血管的管径。第1级分枝动脉(A_1)和第2级分枝静脉(V_1),在NA灌流浓度1.0×10~(-5)~1.0×10~(-3)mol/L投与时与第1对照组(NA)、第2对照组(NA+生理盐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川芎嗪对微循环障碍有较肯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