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点、临床表现,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并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中心2012年度上报的128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用药方式有关。以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所累及的器官以皮肤病变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临床药师对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的监测,有助于减少 ADR的发生率,降低 ADR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ADR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注射给药ADR发生率90.90%,口服6.06%,肌内注射1.52%,外用1.52%.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60.18%,中药类12.12%,生物制剂6.06%,其它类13.64%.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过敏样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次之.结论:应强调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某某地区抗感染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120例,调查抗感染药物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信息。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15.0%,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心脏毒性,主要药物为第三代抗生素。结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大,既要取得最大疗效,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应尽量施行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244例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占我院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55.74%,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喹诺酮类,发生率高达36.77%;其次是林可霉素类,发生率22.06%;两种药物占总例数的58.83%。结论:加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监测,临床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公众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用药安全,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为新药研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5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临床ADR病历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通过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出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与药品、患者、时间等因素的关联性,从而为ADR监测提供信息,使ADR得到早期警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扬州市中医院2008~2009年收集的20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涉及药物、给药途径、给药剂型、发生时间、主要症状、损伤类型、危害程度等多个角度展开综合分析、统计.结果: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以皮肤及胃肠道反应为多见.秋季发生ADR的频率较大.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履行报告职责的积极性.结合ADR 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收集的2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主要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青霉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结论: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化疗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研究药物防治方法。方法:通过收集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调查鼻咽癌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情况,并通过查阅鼻咽癌放化疗的相关文献,运用医学、药学、中药学等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鼻咽癌放化疗所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用止吐药、止泻药、抗酸药等防治,口腔黏膜不良反应多用抗感染药、止痛药防治,皮肤不良反应多用抗感染药、皮肤科用药防治,骨髓抑制用升血细胞药防治,肝毒性用护肝药防治。结论:鼻咽癌患者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中西药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可有效提高鼻咽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药品ADR上报表评价审核后,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剂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约6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0例(39%),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共计71例(40%),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5例(8.4%)。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开展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警示严重不良反应,科学规避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类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生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12例,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结果临床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皮肤损害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0.96%、20.83%、9.94%;发生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类药物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复方类,发生率分别为32.37%、18.27%、14.42%;发生不良反应前3种途径分别为静滴、口服、肌注,其发生率分别为86.22%、10.90%、2.24%。结论在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恰当用药方式,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各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有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全部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病历426份,从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临床品种选择、联合用药、用药频度及药物利用指数等各项数据进行调查统计,结合同期住院病原菌分布,综合分析抗菌药使用情况。结果:住院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8.36%;以单一用药为主,占67.65%,联合用药主要集中在二联;DDDs排序前10位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限制使用品种应用频次最高;多数药物DUI值﹤1.0,基本合理;依据病原学结果临床选药主要为经验用药,针对性较差。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卫生部要求,但对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原则、不良反应等方面掌握不全面,存在滥用现象,需加强培训、事前干预及用药督导,严控临床经验用药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珍菊降压片临床安全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珍菊降压片不良反应特征。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使用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与症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集中在50—70岁的中老年人,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l一80周之间均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珍菊降压片不良反应发生与临床合理用药及患者个体因素等关系密切,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高度警惕,以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简述近年来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预防或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褥疮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脊髓损伤后DVT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作简要介绍,对脊髓损伤后DVT的预防和治疗作简要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下肢DYT所带来的危害性极大,应以预防为主;对下肢DVT的治疗目的是缓解其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最大限度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中西医结合防治脊髓损伤后下肢DVT效果好,安全性高。结论:中医药配合现代医学对DVT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临床的效价比方面的优越性,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总结临床中药不良反应工作经验,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服药病人机体因素、药物因素、使用不当因素等方面。结论: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认真研究,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病例11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55例。A组采用清热消滞汤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银翘散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B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A组有效率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清热消滞汤对患有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值得在r临床治疗时予以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2008~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8~2010年临床科室上报的558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s报告例数位居第1位,为308例,占55.20%,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s最高(122/308,39.61%);皮肤及其附件ADR发生频率最高,为198例,占31.88%。结论:应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从而减少、避免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的静脉注射在临床上配伍的的稳定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检索“中国万方数据库”中2000年-2014年的有关中药注射剂配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统计分析.通过药物对滴注速度、pH值、温度、溶液浓度,光照、微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中药静脉注射稳定性最好时pH值、温度、溶液浓度等因素处于何种状态,为今后的临床的用药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整理,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媒,还要结合适宜的温度、pH值、溶液浓度,而有些药物在选择溶媒后药剂仍然不稳定,那么在临床上应该采用现用现配的原则.结论:由于中药药剂制取过程复杂,成分多样,且注射过程中大多数中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中药静脉注射剂几种配置的稳定性和减少相关不良反应是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补脾益肠丸,每次6g,每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两组都接受西药抗感染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率34.1%,有效率36.6%,无效率29.3%,总有效率为70.7%.观察组治愈率为36.6%,有效率为53.7%,无效率为9.8%,总有效率为90.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4.97,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 (2/4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 (4/4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x^2=0.72,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探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眼科围手术期的使用情况,评价该类药物对眼科手术术前及术后非感染性炎症的预防和抗炎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取2010年1月~12月手术病历200份,回顾性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围手术期的使用情况、抗炎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在242例术眼中有198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主观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6%。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在眼科围手术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的危险性。但也要重视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