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叉韧带血管构筑特点、为韧带损伤的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观察、墨汁灌注组织透明、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交叉韧带的动脉来源、分布特点并测量韧带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前、后交叉切带的动脉分别来源于膝中动脉、髌下脂肪垫以及膝下外动脉的分支.多数韧带内血管沿长轴走行,同时也有横向交通的小血管,血管网呈梯状或半行的从状.近侧端和远侧端较密而中间部相对稀疏.结论:交叉韧带血供存在如下特点:①中心区为明显的乏血管区;②中间段边缘区也相对乏血管;③韧带两端血供最丰富,且近侧段好于远侧段.  相似文献   

2.
在30侧成人和两例足月胎儿标本上观察测量了髌韧带和前交叉韧带,提出了带血管髌韧带移位修复前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学要点,并分析了造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 LARS韧带:于1985 年由法国Dr.Laboureau 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模仿人体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近年来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被较多的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重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整个韧带的纤维束从股骨向胫骨近似扇形散开,内部纤维束以特定的排列方式从前向后分布。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前交叉韧带分为2束,根据其在胫骨附着的相对位置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由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身的解剖学特性,其完全断裂后无法自行修复,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造成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损伤,因此如果诊断明确,应及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用新的移植物替代损伤的前交叉韧带。 背景:虽然目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选择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移植物3种主要类型,但移植物的选择仍是当今的热门研究以及争议点的所在。 目的:综述LARS韧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早期、中期以及长期临床疗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2019年4月前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LARS韧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LARS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rtificial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LARS韧带拥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它的独特结构使成纤维细胞包裹、穿透似生长,且韧带周围没有炎性反应,巨噬细胞少,由于长入的组织增加了韧带的黏弹性且减少了纤维间的摩擦,可有效防止碎屑引起的生物反应;LARS人工韧带弹性模量好,抗扭转、抗疲劳性强;②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快速康复、低失败率和低并发症等优点,表明LARS韧带适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ORCID: 0000-0001-7923-9839(陈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20例家兔前交叉韧带的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应用INSTRON-1121型材料试验机对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兔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与人及恒河猴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基本一致.作者还对前交叉韧带的断裂力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50侧尸体膝关节上,对前交叉韧带的股骨附着区、胫骨附着区、长度、方向和宽度进行了形态学测量,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股骨附着区呈椭圆形,胫骨附着区似三角形。前交叉韧带本身呈50°扭曲状态,随屈膝程度的增加,其扭曲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的幅度,在韧带表面的纤维较中心部位者为大,这与前交叉韧带两附着区的形态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股骨附着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对前交叉韧带及其转换替代物(髌韧带、髂胫束)进行系统的粘弹性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通过粘弹性力学模型的建立,推导前交叉韧带及髌韧带、髂胫束的本构方程,对韧带的蠕变和松驰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韧带的损伤与韧带的生理力学性质有关,髌韧带的粘弹性性质更接近前交叉韧带,关节内髌韧带转换比髂胫束为佳。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粘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研究了10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了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伸长比、弹性模量.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了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回归系数,很好的拟合了实验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拉伸强度极限、最大应变等大于后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7200s应力松弛、蠕变量小于前交叉韧带.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节镜下一期联合重建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的文献报道不多,尤其是中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中远期疗效比较。 方法:自2002-06/2007-06对45例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断裂患者行一期重建,20例选用自体移植物,25例选用异体移植物,以可吸收挤压钉固定行前后交叉韧带单束重建,同时处理合并伤。 结果与结论:3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3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5例后抽屉试验弱阳性;LACHMAN征弱阳性6例,轴移试验弱阳性3例。自体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3年后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前(P < 0.05)。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患膝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8例出现骨隧道扩大,5例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段,3例为后交叉韧带胫骨段。5例出现关节积液,经关节腔穿刺冲洗后缓解,随访期间无韧带再断裂。结果表明关节镜下一期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均可获满意的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中远期疗效好。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重建;关节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5.042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和重建手术的数量逐年增高,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恢复活动和运动的安全性、速度,主要取决于科学的康复方案.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并结合相关研究证据,探讨近11年康复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运用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趋势,以期后续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及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部位、运动状态及其损伤后检查等作一综述。 L achmann试验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利用自身材料 (如髌腱、股薄肌腱、半腱肌肌腱 )转移重建前交叉韧带 ,手术时间应在伤后 4~ 8周内进行 ,并提出以这些组织结构修复前交叉韧带出现的弊端 ,以及以髂胫束作为替代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保留及非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2014.03~2015.05收治的64例有韧带残端残留的ACL断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节镜下四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技术,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残端组和非保留残端组,每组32例,非保残组给予切除残端行常规关节镜手术重建ACL,保残组在保留残端的基础上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记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进行对比,术后1年测本体感觉,部分患者二次手术时探查重建韧带。 结果 6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7个月。术后1年Lysholm评分,非保残组平均91.9分,保残平均93.2分;IKDC 评分功能在A、B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0例;抽屉试验阴性非保残组29例保残组31例,Lachman 试验阴性两组均为30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本体感觉重复试验无差异,患者自述关节稳定性及位置觉以观察组稍优,术后共有9例患者二次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4例,观察组5例,镜下见对照滑膜覆盖率及韧带表面光滑度较观察组稍差,因例数太少,未行统计学分析。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与非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术重建 ACL ,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关节镜下保留残端患者有更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和保留残端有利于移植物的再血管化及本体感受器的恢复有关,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索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方法 用本实验室已获专利的大鼠前交叉韧带瞬时扭转损伤装置将大鼠ACL损伤后在ex-vivo水平上用酶谱分析的方法检测PCL组织中所释放MMP-2的情况。结果 ACL损伤后的第1,2,3天后,PCL组织培养上清液中的MMP-2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递增趋势。结论 ACL急性损伤后, PCL组织释放大量MMP-2至关节液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用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ACL、PCL2例。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抽屉实验检查膝关节前后松弛度。结果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8月、3月。2例患者术后患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胫骨后坠征阴性,前、后抽屉试验阴性。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分别为45.6±7.6分,术后平均为80.3±9.1分。结论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ACL、PCL可更好地恢复膝芙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an evolutionary materials science approach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aurencin CT  Freeman JW 《Biomaterials》2005,26(36):7530-7536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s important for knee stabilization. Unfortunately, it is also the most commonly injured intra-articular ligament. Due to poor vascularization, the ACL has inferior healing capability and is usually replaced after significant damage has occurred. Currently available replacements have a host of limitations, this has prompted the search for tissue-engineered solutions for ACL repair. Presently investigated scaffolds range from twisted fiber architectures composed of silk fibers to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braided structures composed of poly (l-lactic acid) fibers. The purpose of these tissue-engineered constructs is to apply approaches such as the use of porous scaffolds, use of cel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owth factors to promote ligament tissue regeneration while provid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similar to natural liga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ACL撕脱骨折患者和2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体、辅助检查,计算ACL撕脱骨折患者和PCL撕脱骨折患者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发生率。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法评估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ACL撕脱骨折的36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88.89%(32/36);PCL撕脱骨折的22例患者中,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为31.81%(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L撕脱骨折与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具有相关性(OR=17.1,95%CI=4.34~67.67)。结论ACL撕脱骨折时伴有较高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发生率,胫骨平台后侧骨损伤可能为ACL撕脱骨折的伴随损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运动损伤之一,大部分是非接触性原因造成的。理解前交叉韧带受力和损伤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损伤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特点及其受力和损伤机制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下肢矢状面的生物力学是前交叉韧带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较小的膝关节屈角,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其中较大的地面反作用力引发较大的股四头肌力和胫骨近端向前的拉力从而增加前交叉韧带负荷。较小的膝关节角合并较大的髌韧带与胫骨夹角和前交叉韧带倾斜角会增大韧带负荷。交叉韧带并不是承受膝关节内、外翻和内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脱位致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一期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膝关节脱位致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合并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或完全断裂的患者行Ⅰ期修复重建的疗效.其中车祸事故伤22例,军事训练伤4例,高台坠落伤2例.损伤至手术时间6~17(平均7)d.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1.7±6.52,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为17.42±11.56,关节活动范围为(27.2±19.6)°.合并内外侧半月板复合裂伤15例.通过关节镜下探查清理关节腔周围合并损伤后,采用患者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人工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 cruciate ligament,PCL),并使用带线锚钉修复内侧副韧带(medial cruciate ligament,MCL).结果: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平均18.2)个月.术后2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23±9.23,关节活动范围116.56°±12.8°,IKDC评分为88.74±8.74,与术前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脱位致多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案中,Ⅰ期关节镜下行ACL和PCL重建术,并使用带线锚钉修补MCL断端,患者受到的损伤小,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佳,通过进一步的康复理疗,关节粘连发生率较低,可得到相对满意的近期疗效,此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并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探讨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埘选择ACL重建方式的意义.方法 对10例福尔马林处理的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在屈伸膝关节时根据ACL纤维张力区分前内束和后外束,然后从胫骨附着处切断韧带,用Photoshop软件测量附着处的相关数据.结果 ACL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束,即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倒三角形、椭1形及四边形三种;ACL胫骨附着处的前后径与横径分别为(17.89±2.44)mm、(13.85±1.79)mm;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附着处的面积分别为(101.18±32.28)m㎡、(77.61±19.86)m㎡;两束中心点连线的距离为(8.03±1.51)mm.结论 本研究改进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是一种既实用又廉价的测量方法;ACL胫骨附着处测量值可作为选择ACL重建方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交叉对比兔前交叉韧带(ACL)与内侧副韧带( MCL)部分损伤前后环状RNA表达差异,并进行功 能分析,探讨ACL 内源性修复障碍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对兔ACL 及MCL 组织环状RNA建库测序,筛选符 合标准的差异环状RNA,并用qRT-PCR 验证,对筛选的差异环状RNA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并构建其ceRNA网络。结果:各组中共筛选出308 个差异环状RNA,GO 和KEGG分 析表明,ACL 与MCL 损伤后的差异环状RNA在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及mRNA 转录与蛋白翻译 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ACL 与MCL 损伤后的ceRNA网络差异显著。结论:环状RNA在ACL 与MCL 损伤后的差 异表达谱中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ACL 损伤内源性修复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损伤后前交叉韧带(ACL)手术重建是膝关节重获稳定性的重要手段,ACL重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移植物隧道的选择,特别是股骨侧隧道的选择对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康复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目前逐渐成为主流的韧带重建技术。单束ACL重建时,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选择是随着ACL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手术技术的提升不断变化的,每种技术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优势与不足,最佳的股骨隧道内口位置的选择一直有不同观点。本文就单束ACL重建技术中股骨侧隧道内口定位点的演变及进展做一综述,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