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君萍  杜贯涛 《中国药师》2011,14(8):1159-1161
目的:对我院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地高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等对地高辛血浓度的影响。结果: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测定值<0.8ng·ml-1的共360例,占29.97%;地高辛血浓度在0.8~2.0ng·ml-1治疗范围内的共611例,占50.87%;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共230例,占19.15%。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我院地高辛的应用主要为老年患者,及时监测地高辛血浓度,对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55例次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为(1.85±1.04)ng·mL-1,190例次(53.52%)地高辛血清浓度位于0.8~2.0 ng·mL-1,地高辛血清浓度与地高辛剂量成正相关(r=0.281,P〈0.001),与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成负相关(r=-0.261,P〈0.001),且地高辛血清浓度超出治疗窗比例亦随着Ccr降低而增加(P〈0.001)。35例次(9.86%)出现地高辛中毒,且地高辛大剂量组(〉0.125 mg·d-1)及地高辛血清浓度〉2.0 ng·mL-1更容易发生地高辛中毒(P〈0.001)。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监测地高辛血清浓度并加强监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67例次.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0.8~2.0ng/ml,占50.75%;<0.8ng/ml,占34.33%;>2.0ng/ml,占14.92%.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以0.8~2.0ng/ml为宜,应注意合并用药及患者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陆帅  陆明荣  金萍 《海峡药学》2012,(12):268-269
目的对我院2010年1~2012年4月期间常规监测的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205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18例(8.78%),0.8~2.0ng·mL-1的有155例(75.61%),共有15例(7.32%)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32例(15.61%)。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年188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目的、采血时间、血药浓度结果分布、病人临床情况以及临床对本部门所提用药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目的以诊断中毒为多,占54.3%;采血时间除个别外,大多数符合要求.血药浓度结果,低于0.5 ng/ml的有31例次(占16.5%);在0.5~2.0 ng/ml范围内的有123例次(占65.4%);高于2.0 ng/ml的有34例次(占18.1%).除少数病例外,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与浓度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共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75项,有36项(占48%)被采纳.结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安全有效地应用地高辛十分必要.在判断中毒或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高辛血清浓度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林阳  王育琴 《中国药房》2010,(26):2432-2435
目的:通过对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监测结果及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37例患者的病案资料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SDC之间的关系。结果:剂量、身高、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体表面积、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与SDC显著相关(P<0.05)。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日剂量宜≤0.125mg,SDC最好控制在0.5~0.9ng.mL-1之内;当肾小球滤过率(GFR)<50mL.min-1.1.73m-2时,病死率随着GFR的升高显著增加。结论:地高辛剂量、体表面积、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能显著影响SDC。临床医师应结合SDC监测结果,用低剂量达到有效低浓度,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再住院率和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田应彪  陈泽慧  程昌华  汪世明  王敏  何勇 《中国药房》2008,19(17):1319-1320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26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32例(25.4%),0.8~2.0ng·mL-1的有83例(65.9%),共有16例(12.7%)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11例(8.7%)。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6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8年至2003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PIA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3 884例患者的6 57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 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5~2.0μg.L-1内的共4 676例次,占71.1%;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5μg.L-1)的共1 106例次,占16.8%;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0μg.L-1)的共792例次,占12.1%。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的100例住院患者,均于治疗药物检测室接受地高辛血清浓度检测,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段、地高辛用药剂量、血清肌酐清除率不同的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以及不同血药浓度患者的中毒情况。结果患者的地高辛血清浓度平均为(1.84±1.02)ng/m L,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患者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清肌酐清除率越高,患者的血药浓度越低;服用大剂量地高辛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低剂量服药者;共10例患者发生地高辛中毒,大剂量组中毒发生率为33.3%,大于小剂量组(6.6%),P<0.05;血清浓度<0.8 ng/m L、0.8~2.0 ng/m L、>2.0 ng/m L者的中毒发生率分别为0、3.7%和23.5%,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过高很可能导致患者中毒,威胁其生命安危,而地高辛血药浓度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加强浓度监测,提高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肖碧蓉 《中国药业》2013,22(7):14-15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50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结果50例患者共监测89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0.8~2.0 ng/mL)的61例次(68.54%),有6例次(9.84%)出现中毒症状;小于有效范围(<0.8 ng/mL)的17例次(19.10%),未发生中毒症状;大于有效范围(>2.0 ng/mL)的11例次(12.36%),有7例次(63.64%)出现中毒症状。中毒的主要原因为合并用药,地高辛血药浓度年龄越大的患者越高,与性别无关。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因其个体差异较大,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对于有合并用药及年龄大的患者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33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根据地高辛血药浓度将患者分成5组,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A组(〈0.50ng·mL-1)患者的有效率、全因住院率、全因死亡率及中毒率分别为18.8%、27.5%、11.6%、0.0%;B组(0.50~0.90ng·mL-1)患者分别为85.3%、26.3%、13.7%0.0%;C组(0.91~1.50ng·mL-1)患者分别为87.3%、31.6%、19.0%、3.8%;D组(1.51~2.00ng·mL-1)患者分别为84.8%42.4%、24.2%、12.1%;E组(〉2.00ng·mL-1)患者分别为44.3%、59.0%、36.1%、54.1%。结论: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血药浓度以0.50~0.90ng·mL-1为宜。  相似文献   

12.
汪琳  陶云松 《安徽医药》2011,15(7):909-910
目的 分析该院313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粒酶免疫检验技术(MEIA)测定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所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313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病例中,血药浓度在0.5~2.0 μg·L-1的有222例(70.9%);<0.5 μg·L-1的有52例(1...  相似文献   

13.
周燕 《北方药学》2013,(7):130-131
目的:分析该院6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SDC),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监测的627例使用地高辛的病例中,血药浓度<0.5μg/L的有125例(19.9%),有2例(5.4%)出现中毒症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0.5~2.0μg/L的有445例(70.9%),出现中毒症状有5例(13.5%);血药浓度>2.0μg/L的患者有57例(9.0%),出现中毒症状有30例(81.0%)。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随着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反应(74.3%)为主,中毒原因有合并用药、不同疾病等。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不同病因、病理生理因素以及合用药物均能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设计个体给药方案是确保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玉国  魏国义  赵强 《中国药房》2010,(16):1514-1517
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的因素及我院应用现状,为临床提高地高辛的合理应用比例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08~2009年我院445名住院患者581例/次服用地高辛并测定血清浓度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目前地高辛应用的现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Age)、性别(Gen)、科室(Dept)、合并用药(Drug)、血清肌酐浓度(Scr)、服药剂量(Dose)与SDC的关系。结果:Age、Gen、Dept、Drug、Scr、Dose与SDC有相关性。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调查中16.2%服用地高辛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对于其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外科住院患者SDC相对内科患者高(P<0.05)。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每日用药剂量不宜>0.125mg。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地高辛尤应注意用药剂量,及时监测。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贝敏伪麻胶囊(试验制剂)和贝敏伪麻片(参比制剂)的人体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双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2粒或参比制剂1片。采用HPLC法测定水杨酸的血药浓度,采用LC-MS/MS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的血药浓度,用DAS Ver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利用度。结果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水杨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7.31±5.21)、(7.55±4.11)μg·mL-1,tmax分别为(2.65±0.96)、(2.44±0.80)h,AUC036 h分别为(41.58±26.49)、(43.35±26.11)μg·h·mL-1。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927.60±581.63)、(934.29±547.57)ng·mL-1,tmax分别为(3.2±1.8)、(2.3±0.8)h,AUC036 h分别为(41.58±26.49)、(43.35±26.11)μg·h·mL-1。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927.60±581.63)、(934.29±547.57)ng·mL-1,tmax分别为(3.2±1.8)、(2.3±0.8)h,AUC048 h分别为(6 515.39±2 762.32)、(6 657.62±3133.67)ng·h·mL-1。伪麻黄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34.16±45.88)、(140.86±55.92)ng·mL-1,tmax分别为(1.9±0.8)、(1.6±0.7)h,AUC048 h分别为(6 515.39±2 762.32)、(6 657.62±3133.67)ng·h·mL-1。伪麻黄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34.16±45.88)、(140.86±55.92)ng·mL-1,tmax分别为(1.9±0.8)、(1.6±0.7)h,AUC048 h分别为(1 018.09±367.80)、(1 020.17±388.85)ng·h·mL-1。氯苯那敏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64±1.52)、(3.90±1.64)ng·mL-1,tmax分别为(3.0±1.8)、(3.2±2.0)h,AUC048 h分别为(1 018.09±367.80)、(1 020.17±388.85)ng·h·mL-1。氯苯那敏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64±1.52)、(3.90±1.64)ng·mL-1,tmax分别为(3.0±1.8)、(3.2±2.0)h,AUC08 h分别为(74.29±33.13)、(74.95±34.96)ng·h·mL-1。以AUC08 h分别为(74.29±33.13)、(74.95±34.96)ng·h·mL-1。以AUC0t计算试验制剂中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94.18±18.60)%、(101.62±22.89)%、(102.63±17.55)%和(101.33±16.50)%。结论建立的HPLC以及LC-MS/MS测定法准确、灵敏,结果可靠;统计分析表明贝敏伪麻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中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的吸收、分布、消除速率与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30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对我院30例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中,有6例血药浓度小于50μg·mL-1(占20.00%),有效率为16.67%;23例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1(占76.67%),有效率为73.91%;1例血药浓度大于100μg·mL-1(占3.33%),有效率为100.00%。结论: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应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实现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