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4,(34):3233-3235
目的:探讨医院抗肿瘤药导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肿瘤药。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15例抗肿瘤药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ADR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38.60%);发生ADR最多患者的原发疾病为乳腺癌(占24.19%),其次为肺癌(占15.81%)和肠癌(占15.35%);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中以铂类为主(占36.55%),其次为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占22.34%);最易引发ADR的抗肿瘤药为注射用顺铂(占14.21%);涉及ADR的最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占95.81%);ADR多发生在用药后1 d以内(占44.65%);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5.58%),其次为血液造血系统(占28.84%);多数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占58.14%)或者好转(占40.93%)。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肿瘤药ADR的监测,加强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抗肿瘤药物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院108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和平  王卓  黄瑾  徐慧欣  杨黎 《中国药房》2010,(34):3235-3238
目的:分析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提高抗肿瘤药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我院2004~2009年上报的108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频数统计和分析评价,提出临床药师用药监护点。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用药当日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59.26%)。抗肿瘤药中ADR发生率前3位的分别是奥沙利铂(14例)、甲氨蝶呤(12例)与紫杉醇(9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前3位分别为中枢神经系统(31例)、消化系统(25例)及免疫系统(21例)。结论: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肿瘤患者用药人群、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通过加强临床药师对抗肿瘤药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8,(4):508-511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6年12月108家医院上报至解放军ADR监测中心的抗肿瘤药致ADR报告,对ADR报告类型、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抗肿瘤药类别、患者罹患肿瘤情况、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 183例ADR报告中,新ADR有462例,严重ADR有2 873例。男性8 039例(52.95%),女性7 144例(47.05%);其中女性严重的ADR发生比例(20.00%)显著高于男性(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90.53%),且多发生于用药后2~<7 d(23.00%)。共涉及抗肿瘤药117种,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金属铂类(25.63%)、植物来源及衍生物类(24.42%)和抗代谢类(18.50%)。男性患者罹患肿瘤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女性患者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胃肠系统、血液系统和全身性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皮疹和发热。92.57%发生ADR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和好转,但有5例患者死亡。结论:抗肿瘤药致ADR较多,且危害严重。临床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药物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院肿瘤患者2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芬  庞廷媛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2,(26):2470-2471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物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9-2011年间收集的我院287例住院肿瘤患者用药的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较高(占47.39%);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2.06%),其次为维生素及营养药(15.68%)及抗感染类药(11.85%);92例抗肿瘤药致ADR中,以铂类和植物来源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26%;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15例,占40.07%。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特别是抗肿瘤药、营养药及抗感染3类药物的ADR监测,以保证肿瘤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查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13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3例ADR报告中0~17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其中一般ADR 261例,严重ADR 85例,新的ADR 67例。ADR发生率前3位药品种类为抗感染药物(37.29%),妇产科用药(25.67%),抗肿瘤药(15.25%);发生率前3位药品品种为注射用阿奇霉素(10.41%)、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8.47%)、注射用头孢曲松钠(7.75%)。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大多发生在120 min以后。结论 临床应加强特殊人群用药ADR科普教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112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春双 《中国药房》2009,(8):617-618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对2003~2007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收录的抗肿瘤药致ADR病例报告112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ADR报告中,51~60a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1.3%),以铂类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6.6%),ADR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1.1%),其次为呼吸系统(占32.1%)以及皮肤及其附件(占28.6%)损害。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致ADR的上报意识,分析ADR的发生特点,确保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对医院上报抗肿瘤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汇总、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 420例ADR报告中涉及抗肿瘤药物22种,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4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引起ADR常见的药物依次为顺铂、紫杉醇、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等;以胃肠道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 应加强抗肿瘤药物的ADR监测,以减少ADR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邱晓春  韦灵玉  韩昊颀 《中国药房》2014,(22):2077-207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上报国家ADR监测网并通过中心审核的286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05%);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途径(占77.85%);引起ADR的药品以抗肿瘤及辅助药为主(占66.08%);严重的ADR表现以红细胞异常最为常见(占34.51%);引起严重红细胞异常的前10位药品均为抗肿瘤药,报告最多的是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结论:临床应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知度,尤其是应重视对抗肿瘤药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质量,分析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发生ADR患者临床资料,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报的住院患者ADR报告,收集2014年、2015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ADR肿瘤患者病历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ADR报告,按患者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014年、2015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ADR病历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5年合格ADR报告共1 053份,男487例(46.25%)、女566例(53.75%);药品种类涉及20类,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心血管系统药、抗微生物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抗肿瘤用药、诊断用药;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共529例(50.24%);新的ADR有30例(2.80%),严重ADR有90例(8.39%)。2014年和2015年抗肿瘤药合格ADR报告186例,严重ADR有25例(13.4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抗肿瘤药致ADR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共有3个指标,分别是: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谷草转氨酶量;抗肿瘤药致ADR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共有2个指标,分别是:中性粒细胞数的降低和血小板数的减少。结论:医疗机构需重视ADR监测、加强上报ADR报告质量管理;临床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指标、抗肿瘤药检测危险因素,以便及时得到预警信息,为合理指导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79—2010年医学文献中收载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222例,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108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单用181例,与其他药物联用41例;静脉给药173例,口服给药43例,未知3例。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及联合用药等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某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应用FQNS致ADR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31.2%);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105例(51.2%);共涉及10种FQ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较突出。结论 FQNS致ADR因素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抗肿瘤药物AD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5例ADR中,男37例,女28例,50岁以上45例,占69.23%。抗肿瘤植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首位,共23例,占35.38%。变态反应25例和消化系统反应18例,分别占38.46%和27.69%。结论应加强监测抗肿瘤药物ADR,做好防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杨军炎  顾小丽 《中国药房》2010,(10):922-923
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8年抗肿瘤药致ADR报告162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情况、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2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有68例,占41.98%;单一用药123例,占75.93%,合并用药39例,占24.07%;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的ADR居首位,占39.51%;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42%。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致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肿瘤药,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2020年我院上报的533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33例抗肿瘤药物ADR中,男性256例,女性277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28.5%)和51~60岁(25.7%)。ADR涉及的抗肿瘤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肿瘤植物药(23.3%)、新型抗肿瘤药物(23.3%)和抗代谢类药物(22.0%)。ADR临床表现例次排名前3位的抗肿瘤药物分别为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奥沙利铂;排名前3位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别为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ADR主要累及血液系统损害(30.6%)、胃肠系统损害(19.4%)、全身性损害(15.5%)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4.4%)。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81.2%);给药后1 d内更易发生ADR,15 d内发生的ADR约占86.8%。严重的ADR有102例,主要涉及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ADR共13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庆市万州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1 078例ADR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涉及药品217种,抗感染药引起的ADR为514例,占47.7%,其次为中成药和抗肿瘤药,分别为118、95例,占10.9%、8.8%;给药途径方面,以静脉注射致ADR为主,有831例,占77.1%;临床表现以全身或局部皮肤损害为最常见,有380例次,占33.8%;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22例,占11.3%。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科学开展ADR监测工作外,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操作、合理用药,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2009年收集的439例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9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201例(45.78%),静脉注射用药312例(71.07%),口服给药76例(17.31%),抗肿瘤药物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179例(40.77%)。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肿瘤药,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总医院19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我院ADR发生特点,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掌握监测工作现状。方法:以Excel电子表格形式下栽2004年--2006年ADR报告表,对有关数据进行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3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ADR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1601例(82.8%)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新的、严重的报告共涉及10类68个药品,报告填写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ADR发生与药物使用频率密切相关,且与多因素关联;应重视对新的、严重ADR报告的分析,及时筛选信号、展开调研、发布预警,形成有效信息流,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9.
张霓  赵秀莉 《安徽医药》2017,21(2):368-37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