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6例,均给予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及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显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患者BALP下降、骨密度增高(P<0.05)。结论 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6例,均给予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及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显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患者BALP下降、骨密度增高(P〈0.05)。结论 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6例,均给予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及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显效3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患者BALP下降、骨密度增高(P<0.05).结论 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二磷酸盐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骨痛的疗效,总结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采用二磷酸盐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3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骨痛缓解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骨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63%.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 二磷酸盐缓解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骨痛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对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可减轻患者的不适.  相似文献   

5.
二磷酸盐类药物在骨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吸收抑制剂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的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以及二磷酸盐类药物。二磷酸盐类药物最早合成于1887年,历史上曾经作为清洁剂的代用品。化学家们后来发现此类化合物与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随后的研究中又发现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由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6.
许多绝经后妇女都患有骨质疏松症,这可能导致髋骨、腕骨或椎骨骨折。由于骨密度降低,骨骼更容易断裂。预防办法之一便是降低骨转换率。二磷酸盐正是一类可降低骨转换率的药物,阿仑磷酸盐就属于这类药物。已证实阿仑磷酸盐可增加骨密度。一篇新的Cochrane系统评价表明阿仑磷酸盐可因此减少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唑来磷酸盐对I型骨质疏松患者骨骼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门诊I型骨质疏松患者21名接受唑来磷酸盐治疗,治疗组11名给以唑来磷酸盐治疗,对照组10名以生理盐水分别在0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查患者骨矿密度(BMD )、血清学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M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 5b、Ⅰ型胶原C端肽(CTX);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析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分析骨骼代谢水平和监测骨折风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开始前两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骨治疗组吸收指标TRAP5b与CTX显著下降而骨形成指标BALP与PINP下降但幅度较小;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骨代谢指标与骨形成指标均下降,伴VAS疼痛评分下降骨矿密度升高.随访期间治疗组患者未发生骨折,对照组发生1例Colles,骨折.结论:唑来磷酸盐治疗降低I型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而达到抗骨质疏松、提高骨矿密度的作用;治疗期间骨吸收指标先于骨形成指标下降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鼻咽癌患者行核素骨显像,了解核素骨显像临床价值。方法 78例鼻咽癌患者行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显像,显像剂为^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结果 78例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鸽例,其中鳞癌47例,未分化癌1例。结论 鼻咽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鼻咽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骨转移是骨外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症状是进行性难以控制的骨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商品名:云克)是一种含磷酸盐的制剂,对维持血钙水平及破骨后的修复具重要作用,目前用来作为骨转移瘤的一种探索性核素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云克及帕来膦  相似文献   

10.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骨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曦  田炳如 《临床医学》2007,27(3):55-56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骨痛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分别对19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6例多发性骨髓瘤骨痛患者采用帕米磷酸二钠60mg加5%葡萄糖静滴4h以上,每月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减轻,除1例静滴时出现发冷给予5mg地塞米松处理其余24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帕米磷酸二钠作为双磷酸盐类药物之一,在对晚期肿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痛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理条件下 ,紧密联系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两过程相互作用而使骨量得以维持 ;疾病状态下 ,如在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明显地引起了卵巢功能的下降 ,使这一平衡被打破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引起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当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吸收疗法 (antiresorptivetherapy)和合成代谢疗法 (Anabolictherapy) ,钙和维生素D为基础用药。抗吸收疗法主要是基于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 ,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二磷酸盐等。合成代谢疗法主…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去铁胺(desferrioxamine,DFO)治疗2例透析性软骨病,报告如下: 2名患者于5年前始作透析治疗,2年后出现骨痛、多发性骨折及骨变形,近3年来进行性加剧,甚至用大量止痛剂也不能止痛,需扶杖行走,社会活动大受限制。血钙、磷酸盐及碱性磷酸酶持续增高。经维生素D_2、二氢速甾醇、骨化三醇(calcitriol)、逆行渗透水纯化治疗,并分别用甲氰咪胍、鲑降钙素  相似文献   

13.
二磷酸盐治疗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疗效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磷酸盐治疗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疗效,揭示二磷酸盐不同剂量与止痛效果的关系。方法将90例临床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C),每组各30例。在标准化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B组给予常规剂量的二磷酸盐;C组给予大剂量的二磷酸盐。2个月后根据疼痛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二磷酸盐对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患者在止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硫酸吗啡缓释片(P〈0.01);大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在止痛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上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磷酸盐治疗多发性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效果明显,大剂量要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14.
骨水泥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中,但临床使用较多的传统磷酸盐骨水泥具有机械强度低等缺陷。近年来硅酸盐/磷酸盐复合骨水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且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该复合骨水泥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研究表明硅酸盐/磷酸盐复合骨水泥不仅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还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加入其他物质对其进行的改性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复合骨水泥的性质,相信其在将来可作为性质完美的骨水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阿伦磷酸盐防治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种非激素类药物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方法:应用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给予口服阿伦磷酸盐(10mg/d)治疗1年,观察疗效。结果:(1)骨密度改变:用药前和用药后比较,阿伦磷酸盐组有明显改善,安慰剂组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2)骨转换生化指标的改变: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用药1年时,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妇女若不愿接受雌激素治疗或对雌激素有禁忌时,阿伦磷酸盐可成为优先选择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预防、治疗和护理。方法报道2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使用双磷酸盐致颌骨坏死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护理,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策略及护理。结果2例确诊MM患者,在联合化疗加沙利度胺的基础上,分别于使用帕米磷酸二钠治疗12个月和50个月后出现右上颌及左下颌颌骨坏死(ONJ),1例患者发病前有拔牙史。经停用双磷酸盐,全身使用抗生素并醋酸氯已定漱口,脓肿治愈。结论静脉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缓骨相关并发症,但是应该重视其应用后产生的颌骨坏死等副作用以及加强口腔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骨化三醇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因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发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59例,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3例。A组采用骨化三醇治疗, B组采用骨化三醇联合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治疗, C组采用骨化三醇联合双磷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3组骨代谢指标、免疫细胞因子、关节痛、骨密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B组比较, C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关节疼痛评分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β_1(TGF-β_1)、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比较, C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磷酸盐类药物联合骨化三醇可增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骨代谢异常,提高骨密度,其中以双磷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及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症、骨破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CIA造模成功且关节炎中度以上的大鼠91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A组31只,B组、C组各3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使用灭菌用水治疗;B组:双磷酸盐治疗;C组: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各组关节炎症分值及骨破坏程度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炎症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第2周以及治疗结束时C组炎症分值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上段矢状面松质骨变化:治疗结束A组大鼠胫骨平台前方塌陷,骨骺线向前倾斜,骨骺线下1~4 mm次级松质骨骨小梁稀少凌乱。B组与C组骨骺线清晰可见,仍保持正常结构形态,但B组较C组骨小梁数目稀疏,结构排列较C组差。C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宽度、数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宽度、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骨小梁分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可抑制CIA大鼠关节炎症反应、关节周围骨丢失以及关节侵蚀,单独使用双磷酸盐无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磷酸盐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分析治疗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2007年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5例,随机双盲分为2组,其中甲氨喋呤组45例,甲氨喋呤+双磷酸盐组30例。检测两组使用药物前后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标及血清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相关指标,评价甲氨喋呤+双磷酸盐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甲氨喋呤+双磷酸盐治疗组可以提高骨密度,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比较,甲氨喋呤+双磷酸盐组疾病活动度指标改善明显好于单用甲氨喋呤组。结论:双磷酸盐能有效防止骨丢失,帮助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R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及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静滴联合口服来氟米特(LEF)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锝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对患者的血压影响不明显,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