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损伤的病因有脊髓休克、脊髓挫裂伤、脊髓受压。损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利用内固定恢复脊柱的序列和稳定性,维持椎体的正常形态和椎间隙的高度。而手术对于神经细胞的损伤没有治疗作用。目前细胞移植是治疗脊髓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移植的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分泌大量的神经生长因子,促进损伤后神经轴突的再生,对脊髓损伤和外周神经损伤治疗的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后,最确切的方法就是显微吻合缝接,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可是,事实上,无论显微吻接技术多么精细,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仍不尽人意。以往人们曾经将神经运动功能完全归结为显微吻接技术问题,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神经元、轴突与效应器三者是一个整体,轴突损伤后,作为一个整体,胞体会发生凋亡,显微吻接技术再高明,神经也不能完全恢复。因此,神经损伤后.研究神经元死亡性质和死亡机制,探讨如何减少或阻止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无疑对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 ,神经元胞体、损伤神经远端及靶器官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于股中部切除成年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 6mm ,建立坐骨神经缺损伤模型 ,左侧不做手术作为对照。在术后不同时期取材 ,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远端神经结构及损伤侧肌肉的改变。结果 :周围神经损伤后 1个月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 ,但伤后 1个月 ,损伤神经远端施万细胞增生并形成B櫣ngner带 ;3个月时B櫣ngner带断裂 ,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 ;6个月时成纤维细胞减少 ,胶原纤维呈致密平行排列。伤后 1个月时损伤侧腓肠肌纤维明显萎缩 ,结缔组织增生 ;2个月后肌纤维萎缩速度减慢 ,以结缔组织增生为主。电镜下 ,神经切断后 1月、2月、3月时 ,髓鞘消失 ,原来有髓神经纤维轴突部位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样细胞 ;4个月和 6个月时 ,巨噬细胞样细胞消失 ,形成无髓神经纤维样结构 ,周围由胶原纤维填补。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早期神经元即明显减少 ,晚期趋于稳定。肌纤维萎缩以损伤早期为主 ,以后转为结缔组织增生。损伤神经远端在损伤早期以施万细胞增生为主 ,以后为结缔组织替代  相似文献   

4.
Rho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脊髓损伤会引发Rho信号通路上调,Rho及其下游激酶的活化触发了生长锥塌陷并显著抑制轴突再生。有研究表明Rho-ROCK信号通路能介导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对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而抑制Rho信号通路能减弱这种抑制作用,因此抑制Rho信号通路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及轴突再生。目前已鉴定出C3转移酶能选择性抑制Rho而不影响其它鸟嘌呤三磷酸酶活性,在脊髓损伤的小鼠模型中,C3转移酶能促进胸脊髓半切除后的轴突的生长及运动功能恢复。Rho抑制剂在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也得到证实,Rho抑制剂赛生灵已经在Ⅰ/Ⅱa临床试验阶段用于脊髓损伤后的干预治疗,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在这篇综述里,我们将简要介绍Rho信号通路及Rho-ROCK抑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脊髓损伤区内移植嗅鞘细胞可保护皮质脊髓束和脑干神经元,但嗅鞘细胞对邻近感觉神经元胞体的近距离轴突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待研究。因为不同类型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各异,且轴突损伤距神经元胞体越近则神经元死亡越多。  相似文献   

6.
Nogo-A在神经系统损伤后可抑制轴突再生,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这一机制已被广泛认可。但是No-go-A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仍有争议。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神经系统约10%左右,由胞体和神经突组成,神经突又可以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Nogo-A对神经元起着保护和促进成熟的作用,本文综述Nogo-A对神经元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成仁  蔡文琴 《重庆医学》2006,35(15):1411-1414
以前一般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在损伤后,死亡的神经元不能通过再生而被替换,损伤的轴突也不能再生,因此丧失的功能不能恢复。在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脊髓内的神经元大量死亡和萎缩,加上轴突不能再生,脊髓丧失了感觉和运动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NS内受损的神经元在一些治疗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存活,丧失的功能可得到部分恢复。另外,研究也发现在成年哺乳动物的CNS中存在有神经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元代替死亡的神经元。目前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研究取得了许多进步,其中比较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是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的细胞具有分泌促进轴突再生的因子、为轴突的再生提供桥梁或替换受损的神经元等的作用,这些研究的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以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前景最为可观。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够分化成为至少一种功能细胞以上的早期未分化细胞。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以及只能向一种细胞类型分化的单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无法依靠自身再生修复,轴突再生困难,同时神经胶质瘢痕阻碍再生轴突的通过,因此脊髓损伤后减少神经细胞坏死,促进轴突再生,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是临床治疗的关键.许多研究发现嗅鞘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引导轴突正确生长的独特细胞,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希望,但临床结果很不理想,为了提高其修复神经和正确引导轴突生长的能力,目前许多研究将基因工程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其种植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下牙槽神经损伤后半月神经节(TG)神经元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线粒体参与外周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结构基础.方法 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1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只,实验组8只,建立大鼠单侧下牙槽神经压榨损伤的动物模型,选取代表性时间点制备TG电镜样品,透射电镜下观察TG神经元细胞体及其轴突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电镜下,空白对照组及实验对照侧TG神经元细胞体及其轴突中均富含线粒体,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清楚,嵴致密、排列整齐,罕见线粒体的肿胀或空泡样变性.实验组大鼠下牙槽神经压榨损伤24h后,损伤侧TG神经元细胞体及其轴突中线粒体发生肿胀、嵴溶解等结构异常性变性.1周时,实验侧TG神经元、无髓鞘的C型及有髓鞘的A型轴突中均出现大量空泡样变性线粒体.结论 下牙槽神经压榨损伤后,损伤的TG神经元线粒体会发生肿胀等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鞘内重复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神经元和轴突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VEGF组脊髓损伤后每天2次鞘内注射25 ng VEGF,连用1周。每周进行后肢BBB评分,8周后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和VEGF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手术后VEGF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模型组,在后4周更为明显。VEGF组脊髓腹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形态较好,损伤较轻,每高倍视野中血管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01),caspase-3阳性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0.001)。超微结构观察可见,VEGF组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受损较轻,次级溶酶体的数量也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 VEGF对大鼠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变性有保护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脊柱骨折所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严重损害,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的损伤,主要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永久丧失。脊髓损伤处缺乏神经营养因子的支持,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几乎无法再生以致神经元功能难以恢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电针治疗能够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就电针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新的修复方法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粘附pcDNA3-GDNF-GFP的缝线,对照组使用粘附pcDNA3的缝线进行坐骨神经的缝合修复.术后1周、8周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DNF在脊髓神经元的表达;术后12周行脊髓神经元尼氏染色和右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神经元有绿色荧光表达,证明转染成功;尼氏染色发现神经元数目多于对照组,实验组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潜伏期分别是19.82±1.90 m/s、3.47±0.32 mV、0.36±0.03 ms,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携pcDNA3-GDNF-GFP重组质粒的缝线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可以对脊髓神经元产生营养保护作用并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因病机神经细胞作为一个整体,胞体与轴突之间联系密切。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的轴突、髓鞘很快自近端发生瓦勒(W allerian)变性,变性的轴突、髓鞘被雪旺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轴突的损伤会累及神经元胞体,可致神经元胞浆尼氏体聚集或溶解消失,细胞核肿胀、边移,部分神经元可见核皱缩、碎裂,胞浆溶解甚至死亡,继而相应靶器官失用。损伤神经远端的雪旺细胞分裂增殖形成Bungner带,并接触引导再生轴突的生长,还可以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刺激及调控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1]。雪旺细胞对轴索再生起关键作用[2],同样,神经元胞体的功…  相似文献   

14.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实验研究角度探寻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所出现的感觉功能障碍的改善效应,并进一步揭示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中枢修复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坐骨神经夹持损伤为模型,以"按摩手法模拟仪"于大鼠手术侧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施以点法、揉法,通过对大鼠甩尾热痛阈的分析,从行为学角度探寻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肢体感觉功能恢复的良性促进作用,为揭示推拿促进神经修复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结果:经推拿治疗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50℃热水甩尾时间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推拿可以延长机体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进一步提示,推拿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可以有效地保护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并抑制神经损伤后所出现的神经源性疼痛。结论:本次研究以热痛刺激作为行为学观察指标,检测损伤神经修复后支配情况,结果表明,经推拿治疗后,可延长机体痛敏反应时间,说明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产生的疼痛感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为保护了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NLRP3通过改变免疫反应在各种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故其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病理学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炎症不仅出现在损伤部位,同时也出现在脊髓神经元部位,炎性小体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串扰其他信号共同参与损伤后的生物过程。该综述探讨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炎性小体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治疗靶点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脊柱合并脊髓损伤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流行病。截瘫已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有再生现象,在适当条件下,功能可望恢复。脊髓损伤后其中神经纤维是否也有再生?功能是否也能恢复?上一世纪Cajal等做过哺乳类脊髓实验性损伤和再生的研究,认为脊髓中缺乏雪旺细胞和神经营养物质,损伤后又有疤痕形成,以致再生夭折。20世纪初期对脊髓再生问题的研究充  相似文献   

17.
井秀杰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4):347-349,354
不同于周围神经系统,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的再生能力极为有限。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再生困难并不是因为神经元本身特性决定的,而主要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其轴突微环境中的抑制因子不利于神经再生,其中一类重要的抑制因子就是少突胶质细胞产生的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AIFs),包括髓鞘相关糖蛋白  相似文献   

18.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 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 中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4周后可明显增加NF阳性轴突数目,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神经科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导致神经元坏死、神经轴突中断、脊髓结构严重破坏.损伤后的微环境又有诸多不利于脊髓神经轴突再生的因素,如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以及胶质疤痕和多种抑制再生的物质存在等.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机制、病理生理及损伤后局部微环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元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运用于SCI的实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而转基因NSCs能克服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低,移植后存活时间短等不足,使得人们对攻克SCI越来越充满信心.现就转基因NSCs应用于SCI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系统与效应器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在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同时,对脊髓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别的神经递质呈现出复杂性、持续性和连锁反应性等特点,其相互协同或拮抗地参与了脊髓神经再生的过程。神经递质主要包含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不同种类的神经递质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阶段同一种神经递质对神经再生的作用亦不相同,其中胆碱类神经递质的早期释放量能够间接表明脊髓神经的损伤程度,但其过度释放也是加重脊髓神经继发性损害的原因之一,而在神经的再生过程中胆碱类神经递质水平的下降也是造成神经再生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单胺类神经递质更多与兴奋传导有关,脊髓神经损伤后可通过增加神经兴奋传导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脊髓损伤后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不足继而引起的神经递质动态失衡,是造成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主要机制。现对近年来脊髓神经损伤后各种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及其参与脊髓神经再生过程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神经再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