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 ,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存活率越来越高。血透中低血压、失衡综合征依然是影响透析疗效的两个重要并发症。我院对 2 5例在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失衡的患者改用可变钠透析 ,均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99- 0 1~ 2 0 0 2 - 0 7,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规律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2 5例 ,男 1 1例 ,女 1 4例 ,年龄 2 6~ 73岁 ,平均 (48.5± 5 .9)岁。透析期间体重增加 2 .5~ 5 .0kg ,原发病中 ,慢性肾小球肾炎 1 7例 ,慢性肾盂肾炎 1例 ,糖尿病肾病 2例 ,高血压肾病 3例 ,未明…  相似文献   

2.
岳凤荣  粟永波 《武警医学》1999,10(8):471-471
透析是维持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诱导期透析是由保守疗法向稳定的维持性透析过渡的一段时期,此时患者还不习惯透析,由于体液量,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尿毒症毒素突然变动,病人容易出现各种透析并发症,其中以失衡综合症、低血压、心律失常、出血为常见。我院于1989年11月~1996年12月对尿毒症患者170例进行透析,出现并发症50例其中严重并发症10例,由于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均转危为安,完全过渡到维持性透析。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岁…  相似文献   

3.
冯小云  吕玉  黄灿茂  刘健 《武警医学》2005,16(4):274-275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达20%~30%,低血压造成透析血流量不足,透析不充分和超滤困难,使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原因多与大量脱水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肌酐、尿素氮等物质被迅速清除,血浆渗透压降低,血管再充盈不足,血管收缩性降低以及尿毒症患者水钠潴留所致的心功能受损有关。为探讨可变钠透析在改善透析低血压中的作用,我们对16例高危(高龄或糖尿病等)透析患者使用可变钠透析,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个体化低温透析改善透析中低血压(IDH)患者耐受性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中心充分透析6个月以上,近1个月有反复透析中IDH发作史者20例,透析温度分别设定为常温、低温和个体化低温,各治疗4周,共计12周。所有患者每次透析时均连续监测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以相关计量表记录患者舒适度,监测患者透析前、透析中及透析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结果:(1)常温透析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个体化低温透析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常温透析时透析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无症状低血压发生率与个体化低温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个体化低温上述指标与低温透析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个体化低温透析时舒适度得分与低温透析时和常温透析时比较,差异显著(P<0.05);(3)在常温透析、低温透析和个体化低温透析前后,患者血红蛋白、电解质、血浆清蛋白、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甲状旁腺素、尿素清除指数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个体化低温透析可显著提高患者耐受性,有效减少IDH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功不全终末期尿毒症以来 ,腹膜炎一直是透析的主要并发症 ,也是导致腹膜透析失败危及病人生命的主要原因。本文报告 1 989年 4月~ 1 999年 4月的 676例因慢性肾功不全尿毒症而行腹膜透析治疗并发腹膜炎的 1 87例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1 87例 ,其中男 1 3 2例、女 55例 ,年龄 5~ 1 0 8岁 ,平均年龄 63 7岁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98例占 52 1 4 % ,糖尿病 57例占 3 0 4 8% ,多囊肾1 7例占 9 0 9% ,高血压肾病 1 5例占 8 0 2 %。发生腹膜炎的时间国产管平均为 9 5个病人月 ,进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治疗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透析相关性低血压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可调钠透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透析过程中超滤量、最低血压,透析结束后检测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P<0.05);观察组透析中超滤量及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透析结束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使用可调钠透析联合左卡尼汀可降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高峰  贺晓  孙特  白莹  林晓红 《武警医学》2005,16(8):607-608
持续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作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疗法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CAP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分析116例CAPD患者的个性特征、症状自评情况来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腹透患者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随访的CAPD患者116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64例,女52例;年龄34~63岁,平均(48.2±10.3)岁。透析时间3~28个月,平均透析时间(12.5±7.4)个月,所有患者均小学以上文…  相似文献   

8.
48例持续非卧床式腹膜透析充分性评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峰  贺晓  张威 《武警医学》2002,13(7):406-406
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 (Continneambulatoryparitoneardialysis,CAPD)作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疗法在临床已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分析我院 48例CAPD患者的肌酐清除率 (Ccr)来判断透析充分性 ,通过计算蛋白氮呈现率 (PNA)来判断营养状态 ,调整透析方案 ,提高透析充分性 ,收到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1月随访的CAPD患者 48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2 1例 ,年龄 2 1~ 6 9岁 ,平均透析时间 11 5月。原发病中慢…  相似文献   

9.
王宝仁  王亚辉  张艳 《武警医学》1999,10(12):733-733
1 临床资料我院近5a来对188例终末期尿毒症病人进行了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男性102例,女性86例,共计透析45028病人月,人均239病人月。其中住院确诊为腹膜炎的为57例,占3085%;并发腹膜炎平均为95病人月;人均透析为135病人月,其中细菌性腹膜炎8596%;难治性和霉菌性腹膜炎1021%;化学性腹膜炎345%;1周内治愈14例,占2456%;封管24例,占4210%;早期拔管7例,占1228%;改血液透析6例,占1052%;因家庭经济状况拒绝治疗出院4人,占701%;转他院2人,占350%。在封管、拔管的31例中,有1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心衰、呼衰,4例死于脑血管意外。余根据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评价开放手术、腔内介入术和复合手术治疗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不同手术治疗的24例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介入手术10例,开放手术12例,复合手术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评估血流量、狭窄程度、透析时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4例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患者术后透析通路血管搏动及震颤恢复正常,透析流量满意.复查彩色超声均显示狭窄处解除,血液流速恢复.随访期间无再次狭窄或闭塞发生,瘘口流量可满足透析需要;无心功能异常或肢体远端缺血、严重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再狭窄或闭塞效果确切、安全,透析通路长期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11.
郗丹  李迪  赵勇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152-1152
目的:探讨使用可调钠透析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按常规血液透析模式(钠140mmol/L)和可调钠透析模式(起始钠148mmol/L,结束钠138mmol/L)分为两组,记录透析中的血压及患者症状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测定透析前后血钠浓度。结果:常规血液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9.35%,可调钠透析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6.77%,可调钠透析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血液透析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低血压能进行有效预防,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透析的耐受性及充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温透析对透析中低血压(IDH)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近1个月≥30%透析过程中发生IDH 20例,前4周透析温度设定为37℃,后4周透析温度设定为35℃;连续监测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每周检测末次透析后BNP、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共观察8周。结果:(1)低温透析后BNP水平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常温透析(P〈0.05);(2)低温透析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常温透析(P〈0.05,P〈0.01),心率显著低于常温透析(P〈0.05);(3)低温透析中症状性及无症状性IDH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常温透析(P〈0.01);(4)低温或常温透析对血红蛋白、电解质、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甲状旁腺素水平等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低温透析能显著降低IDH患者血浆BNP水平,有效保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艳青 《西南军医》2017,(6):567-56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转归情况及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72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172例腹膜透析患者死亡20例(11.63%),其中以因心血管病变死亡7例(35.00%)居首位;存活152例(88.37%),其中以继续腹膜透析82例(47.67%)居多.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单因素显示:死亡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血红蛋白、透析液总剂量分别与存活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死亡组体重、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体重≥65 kg不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压>105 mmHg、血肌酐>133μmol/L、血浆白蛋白<35 g/L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预后不佳,动脉压、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异常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降动脉压、血肌酐及升血浆白蛋白治疗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术后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降低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相关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6例置入直管,50例置入卷曲管,观察所有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导管移位情况。结果本组216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出现导管移位14例(6.5%)。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为腹泻6例(42.9%),置入卷曲管4例(28.6%),便秘3例(21.4%),大网膜包裹1例(7.1%)。其中,1例患者发生2次导管移位(反复腹泻患者)。对患者进行重新置管处理,调理患者的肠道功能及非手术方法复位,使导管回到骨盆,可进行正常透析。结论腹泻、便秘及置入卷曲管等是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通过对导管类型选择、手术方法、术后透析方案、护理措施、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管理,可有效降低漂管率,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方法救治,死亡率仍较高。我院于1987年9月至1994年1月采用经皮穿刺快速植入腹膜透析管方法救治30例老年急性肾性功能衰竭患者,明显提高了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优于血液透析组,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全部选择中毒性急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快速植管腹膜透析组)及对照组(血液透析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60~73岁,平均66岁。药物中  相似文献   

16.
急诊床旁置管腹膜透析自临床应用以来,在救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不受年龄限制、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的独特优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资料 治疗观察6 4例MODS患者,均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 0 %以上,血清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其中男性4 8例,女性16例。年龄17~76岁,17~5 9岁30例,为中青年组;6 0~76岁34例,为老年组,平均年龄4 7 33±8 6 5岁。发病诱因:败血症2 2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脑血管意外10例,急性…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等方法抢救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衰(ARF)45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95.6%,现小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28岁(8~66岁),均为少尿型ARF,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中毒原因,典型的ARF的临床症状,无尿持续4天以上,平均血BUN45.2mmol/L,Cr983.2umol/L,并发急生左心衰2例,中毒性肝炎4例,中毒性心肌炎2例,消化道出血3例,心包及胸腔积液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在慢性肾衰(CRF)伴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1993—2010年期间CRF伴大量腹水的住院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原发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7例,病尿病肾病(DN)5例,狼疮性肾炎(LN)6例,ESRD伴肝硬化4例,CRF伴肾病综合征(NS)2例,肾淀粉样变1例。常规PD植管术,先做好荷包结扎线,再切开腹膜植管结扎。术中放腹水1 000~5 000 ml,根据放腹水的数量补充白蛋白或血浆等。此后酌情行间歇腹膜透析(IPD)或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结果经PD后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改善,腹胀、浮肿逐渐消退。25例患者腹部切口均无渗漏腹水。患者透析后Scr、BUN显著下降(P<0.05)。其中6例(23.08%)患者转为血液透析(HD)(1例PD 5个月后,1例PD 11个月后,1例PD 2年后,3例PD 5年后转为HD);最长1例患者已存活10年,目前仍在维持性HD中。患者PD后1年内死亡1例,2年及3年后各死亡4例,5年后死亡2例,7年后死亡1例。目前仍在PD5例,失访3例。结论只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应措施,对CRF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进行PD治疗是一种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病人,男,63岁。因尿毒症于32个月前行血透治疗(2次/周)。此次入院前6个月患者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前3个月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前1周于上厕所时突发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无法行走,由家人抱回床上,意识清,未就诊;前2 d无诱因再次出现呼吸困难,继而意识丧失,急诊入院,血压偏低,给予升压药后意识恢复,仍呼吸困难,随后行血液透析,透析中因血压下降提前2 h下机;4 h前呼吸困难加重,伴心前区不适,行血液透析约40 min(超滤约500 ml)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1月125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钾离子和白蛋白的变化。结果共行心脏手术845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358例,发生率为4·4%,其中行腹膜透析治疗者125例,占手术总数的1·5%。117例患者腹膜透析后1d钾离子恢复正常,透析后3d尿素氮(10·5±3·6mmol/L)、肌酐(129·3±41·6μmol/L)较透析前明显下降(P<0·05)。透析时间为5~30d(13·8±7·2d),68例存活,肾功能1周内明显改善者13例,2周内改善者33例;8例由于透析后效果不佳,肌酐或血钾呈进行性上升,行持续肾替代治疗,其中3例在2~5周后肾功能恢复;2例在透析期间发生严重的低蛋白血症。57例死亡,死亡率为45·6%,其中3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引起MOF的主要原因是持续低心排后贯序发生呼衰、肝衰甚至DIC等。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存在术后低心排危险的患者,且宜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