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背景: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力学效果。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组25只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 mm、深12 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左侧植入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为实验组,右侧植入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为对照组。非手术组5只,用于正常力学对照。将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试件经模仿体液浸泡,检测力学强度。同时在手术组背肌内分别植入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标准试件。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试件骨内和肌内植入的力学实验分析和试件在模仿体液中浸泡后的抗压强度测试。 结果与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2周时的骨内力学强度较低,4周时降到最低,8周时接近正常松质骨强度,12周时超过正常松质骨强度,16周时恢复到正常松质骨水平。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2周时骨内植入强度较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略高,4周时有所降低,8,12,16周时略升高,但是始终低于正常松质骨的强度。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在SBF中浸泡的抗压强度变化不大。试件植入肌内后抗压强度变化非常显著。结果表明,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一定的力学支撑作用,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关键词: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骨缺损;生物活性材料;兔;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3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的实验已经证明,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可以修复兔股骨腔隙性缺损,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 目的:观察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实验材料于2006-05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乌斯实验室烧结成形。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6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方法:新西兰兔12只,制备15 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人工骨植入实验组6只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3只骨缺损处旷置,不植入材料。自体骨植入对照组3只截骨后,将截下的自体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植入原截骨处。于术后24周截取实验段桡骨。 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解剖观察。②界面成骨观察。③材料被膜观察。 结果:人工骨植入实验组材料两端及材料尺骨面骨痂向材料中部延伸生长,骨组织将人工骨材料完全包绕,材料与周围骨组织完全修复骨缺损区。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骨痂修复缺损区,但骨缺损仍然存在。自体骨植入对照组缺损区完全修复。人工骨植入实验组24周不脱钙骨磨片直接显微镜观察:材料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界面镶嵌样紧密结合,骨组织长入材料表面融合为一体。再将不脱钙骨磨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呈层样排列,形成板层状骨,哈佛氏系统骨。材料两端界面骨脱钙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冠切面与纵切面均见骨细胞呈环形排列骨单位形成。材料段冠切面脱钙片可见骨原细胞排列于材料表面,骨髓腔形成。材料被膜观察可见较多胶原纤维和骨原细胞。 结论: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可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其修复过程完全呈现了界面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制备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比观察实验,于2000-01/2002-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以碳酸钙、磷酸氢钙等化学试剂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烧结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粉体与固化液相混合原位固化形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中加入成孔剂,成孔剂在骨水泥固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形成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 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 mm、深12 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调和多孔碳酸化羟基磷化石,迅速将其置于特制的注射器中,注入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骨缺损直接填充碳酸化羟基磷化石。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 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新生骨填充,骨组织逐渐改建,趋于成熟。对照组材料的边缘区有新骨生长,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材料的中央区未见新骨组织。术后16周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材料与周围正常骨的密度相当,很难区分界线,对照组材料的可视面积明显减少。 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关键词: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骨缺损;组织学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骨、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技术可修复颌骨缺损,但由于新骨形成周期长、骨替代材料及骨诱导再生膜吸收快,缺损区新骨的体积和塑形受到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及自体骨在兔上颌骨牙槽嵴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制作长10 mm,高5 mm的上颌牙槽嵴骨缺损,实验组骨缺损区由自体髂骨颗粒及缺损区制作中产生的自体骨颗粒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填充,表面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对照组缺损区只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并螺钉固定,缺损区不充填任何骨移植材料。观察术后4,8,12周的新骨生成情况、X射线表现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8及12周时,两组形成的新骨无明显区别。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周时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在术后8周和12周时,新骨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自体骨及纳米羟基磷灰石可很好地修复上颌牙槽嵴缺损;个性化钛模板可起到屏障膜和新骨形成外支架的作用,有利于新骨的塑形。 关键词:上颌骨缺损;自体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个性化钛模板;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1  相似文献   

5.
背景:从蚕丝中提取的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可生物降解,用于修饰生物材料能提高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和生长能力。 目的:探讨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包含性骨缺损的作用。 方法:取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附睾处脂肪组织,经胰酶消化传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1×1010 L-1浓度接种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支架材料上,培养3 h后加入含有1 μmol/L地塞米松、50 μmol/L维生素 C、 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DMEM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新西兰大白兔36只,在兔股骨远端制备直径4.5 mm、深10 mm的松质骨缺损。细胞复合材料组植入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单纯材料组植入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 结果与结论:12周时大体观察细胞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区完全被骨组织修复,单纯材料组骨缺损区缩小、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修复。12周时X射线、组织学检查显示细胞复合材料组完全修复了骨缺损区,材料组部分修复了骨缺损区,细胞复合材料组的新生骨小梁多于单纯材料组(P < 0.05),空白对照组未见骨修复。结果说明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修复兔股骨包含性骨缺损能力优于单纯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 关键词: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3  相似文献   

6.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作为一种植骨替代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具有均匀一致且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植入骨缺损区其孔隙适合于血管再生、骨再生和骨沉积,生物相容性好,且无免疫原性。 目的:评估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溶骨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6-05/2007-05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同期收治的32例良性溶骨性瘤样病变患者,病理诊断骨缺损原因:骨囊肿18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软骨瘤1例;合并骨折5例,其中2例股骨、1例肱骨为完全骨折,2例肱骨为不完全骨折。珊瑚羟基磷灰石由海南医学院生物材料实验室制备。 方法:32例患者均行常规手术入路,彻底刮除病灶内瘤组织至正常变薄的骨皮质,选用大小不一的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充填,并用颗粒状珊瑚羟基磷灰石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缝合骨膜。完全骨折的3例患者作内固定,其余患者未作内固定,均不采用石膏外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人工骨移植修复后不同时间X射线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全身性异常反应,伤口均在2周内一期愈合。移植前骨缺损病变范围为3 cm×2 cm×2 cm~12 cm×4 cm×4 cm;移植修复后1~3个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基本修复;6~24个月植入人工骨塑形改建,逐渐为自体新骨替代。 结论: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修复良性溶骨性骨缺损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验证了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因其与天然骨中的盐类成分一致,与骨中羟基磷灰石的尺寸接近,因而成为骨修复材料的较好选择。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动物实验观察,2003-01/2005-06于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材料:采用磷酸二氢钙和氢氧化钙中和反应构造体系,通过控制反应条件,适量加入形核剂,使反应物成为胶体状态,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得到针状羟基磷灰石纳米晶体,再进行烧结除处理,得到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直径为1~56 nm。 方法:24只大耳白兔于颌下区备皮,麻醉后在下颌骨体部以GX微型钻机慢速制作一面积为1.5 cm×1.5 cm 的骨缺损。将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12只/组。实验组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对照组采用普通羟基磷灰石修复,并应用抗生素5 d。 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骨缺损后骨密度的变化。 结果:骨缺损修复后,实验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直至与正常的骨密度接近并趋于稳定;对照组骨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 0.01) 。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骨缺损,骨成熟较快,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所用的多数人工骨在体内不降解,会影响后期骨骼塑形,如受较大外力作用可能会导致再骨折的发生;另外人工骨在体内长期存留可能带来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性。 目的:观察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体内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及其对骨折愈合的促进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观察,于2002-01/2006-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耳白兔70只,由北京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由北京意华健公司提供,批号500R,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2%。 方法:选取一定孔径的块状珊瑚,通过控制热液交换条件,形成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70只兔麻醉后,利用磨钻在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左侧骨缺损内植入与骨槽同样大小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右侧骨缺损作为对照,于右侧髂骨取骨,修成合适大小后植入缺损部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大体观察、X射线及非脱钙组织切片甲苯氨蓝染色镜检结果。 结果: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后3~8周,骨槽周围有大量瘢痕组织和骨痂形成;移植后10周,骨槽部位被新生骨封死,能介导骨缺损部位愈合。X射线显示,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部位的骨密度逐渐下降。非脱钙组织切片镜检显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与机体相容性良好,4周时人工骨与自体骨交界位置有大量新生骨形成,32~60周人工骨小梁降解后表现为细线状或细环状残迹,降解部位为新生骨所替代,部分位置出现髓腔化。植入髂骨的对照侧4周时移植的髂骨与周围胫骨紧密愈合,部分位于髓腔内的髂骨逐渐降解,但直到60周时仍可在部分髓腔中见到移植的髂骨骨小梁。 结论: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人工骨逐渐降解,并介导骨折良好愈合,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是细胞立体培养的良好支架,是临床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肪干细胞具有向骨及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适合骨软骨缺损修复。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联合成软骨诱导脂肪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后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56只,2只用于传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3×109 L-1浓度接种到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其余5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股骨髁间制备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细胞复合材料组、单纯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复合材料组植入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单纯材料组植入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从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比较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12周时大体观察、CT、磁共振和组织学检查细胞材料复合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区完全被软骨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色泽相近,支架材料基本吸收,未见明显退变和白细胞浸润,所有标本均未见丝素蛋白残留。单纯材料组缺损区缩小、部分修复,且呈纤维软骨样修复。空白对照组缺损无明显修复。提示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能力优于单纯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形成透明软骨修复动物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重建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可作为新型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NHAC)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建立兔单侧桡骨1 cm缺损动物模型36 只,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NHAC对照组;C组:NHAC/VEGF实验组。A组骨断端不做任何处理,B组用NHAC人工骨修复,C组用NHAC/VEGF人工骨修复。在术后2周、4周、8周,每组各取4只兔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以及骨密度测定等标准来观察、评价骨愈合的程度,分析各组之间骨愈合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 X线摄片检查:显示在各个时间段,C组骨痂的生长量及骨缺损的修复程度均比B组和A组好,且B组好于A组。骨密度测定: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测定两两比较P值均<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B、C 两组在不同时间骨密度变化纵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C组均好于B组和A组,且B组好于A组。 结论:NHAC与VEGF复合骨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使骨细胞增生活跃,骨折愈合加快,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课题组制备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符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或直接作为植骨材料的要求。实验将材料植入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以进一步了解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目的: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来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评价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成骨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9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将猪椎骨煮沸12 h,经系列乙醇脱水后于800 ℃条件下煅烧6 h后制得陶瓷化骨,完全去除有机成分,再将陶瓷化骨与适当浓度的焦磷酸钠溶液复合后于800 ℃煅烧1 h,经缓慢冷却后制得双相陶瓷样生物骨。 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在兔双侧桡骨造成1.0 cm骨缺损后分别植入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材料、自体髂骨,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缝合切口。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周取出双侧尺、桡骨后摄X射线片,了解移植物的X射线变化情况。制备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移植物的组织形态特征及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X射线片: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后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后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后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自体髂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髂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24周后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组织学形态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发现有新骨贴附材料生长,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24周后新骨形成明显增多,仍可见部分残余材料;自体髂骨组在12周后髓腔完全再通,24周后植骨部位与宿主骨结构没有差别;空白对照组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损两端逐渐封闭并硬化。 结论:实验初步表明双相陶瓷样生物骨可用于桡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各自有着良好的成骨能力,冻干硬脑膜内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复合移植存在优化成骨效能的可能性。 目的:以冻干硬脑膜为膜材料,观察膜内充填材料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体内组织病理学对照观察,于2006-07/2007-07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 对象: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2.5 kg。 方法:实验兔28只,其中4只用于取硬脑膜。其余24只随机分成A,B两大组,每组12只。A组制造双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一侧骨缺损用骨形成蛋白、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为骨形成蛋白组, 另一侧不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制造单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用骨髓、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称骨髓组。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第1,2,4,6,8,10,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观察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及骨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成骨面积分析。 结果:在术后第4,8,12周,骨形成蛋白组的成骨面积大于骨髓组(P < 0.05),而在实验早期(术后2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实验的各个时期,骨形成蛋白组和骨髓组的成骨面积均明显大于空白组(P < 0.01)。X射线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0~12周出现明显骨痂塑形现象;组织学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2周时桡骨可见成熟骨髓,骨缺损处为成熟的板层骨连接。 结论: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与冻干硬脑膜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 关键词:骨形成蛋白;磷酸钙;骨缺损;引导性骨再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虽然生物源性和无机源性骨组织替代材料各自的引导新骨再生的能力都得到证实,但目前就生物源性与无机骨组织替代材料对于颌骨缺损病理改变的骨增量和成骨效果有无差异尚无定论。 目的:对比观察无机源性与生物源性骨组织替代材料在骨缺损再生修复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能力与特点及差异。 方法:建立成年新西兰兔颅顶骨洞型骨缺损模型,前方和后方洞型骨缺损区分别采用无机源性与生物源性骨粉填充并用胶原生物膜覆盖,保留硬脑膜面与海奥胶原膜双层膜之间的血凝块。于术后12,16,24周通过X射线观察分析骨缺损区组织修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2,16,24周生物源性骨粉组和无机源性骨粉组新生骨量随时间增加明显上升,且生物源性骨粉组新生骨量均明显多于无机源性骨粉组新生骨量(P ≤ 0.05)。结果说明无机源性与生物源性骨粉均可起到引导新骨再生完全修复骨缺损的作用,但生物源性骨粉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无机源性骨粉。 关键词:生物源性;无机源性;骨组织替代材料;骨缺损; 引导骨组织再生;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04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块软骨损伤目前临床上尚无方法治疗,干细胞技术出现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采用新型的支架材料“壳聚糖-胶原蛋白”结合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给动物模型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目的:观察壳聚糖-胶原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对P2代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同时制备“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和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缺损用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壳聚糖-胶原凝胶填充,另一条关节用没有细胞的支架或不做处理。其中12个关节作为实验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8个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8个关节作为单纯支架组(未植入细胞)。造模后于2,4,8,16周进行组织学评分并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16周移植的细胞一致分化为软骨细胞,大部分软骨缺损区被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关节修复良好。提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物可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凝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缺损;组织学变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06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厚度胶原生物膜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X射线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征  孙勇  阳懿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9):5624-5626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厚度的海奥胶原膜在兔颅骨骨缺损再生修复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能力和特点。 方法:在18只新西兰兔颅顶骨建立洞型骨缺损模型,前方和后方圆形骨缺损区分别在骨膜面覆盖A型(厚度0.10~0.29 mm)和C型(厚度0.70~1.00 mm)长宽为8 mm×8 mm海奥胶原膜,保留硬脑膜面与海奥胶原膜之间的血凝块。中间空白对照的圆形骨缺损区不做任何处理。术后4,8,12周通过X射线观察分析骨缺损区的组织修复状况。 结果:术后4,8,12周,A型膜和C型膜组新骨量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而A型膜和C型膜组形成的新骨量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两种不同厚度的海奥胶原生物膜均可起到屏障纤维结缔组织,引导新骨再生,完全修复骨缺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背景: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既有骨传导功能,又能诱导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已经成为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理想骨移植替代材料之一。 目的:初步观察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在临床修复指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选取10例手指内生软骨瘤患者,平均年龄33岁。肿瘤大小为0.3 cm×0.3 cm×0.3 cm~1.0 cm×0.5 cm×0.5 cm;肿瘤均位于患指指骨,行肿瘤刮除术,瘤腔用双相陶瓷样生活性物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局部炎性反应,排斥反应,全身毒性,瘤腔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无伤口感染,伤口均甲级愈合。局部炎性反应轻微,无排斥反应和全身毒性反应。术后全部获随访 6个月,术后3个月可见新骨长入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填充区。手指在术后1个月可完成日常活动。提示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成骨性、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关键词: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骨形成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指骨缺损;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36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手工塑形修复体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很难达到满意的整容效果。 目的:观察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在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6-02/2010-06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额颞部颅骨缺损患者36例,均运用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进行颅骨修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修复后三维重建示头颅形状恢复生理原貌,塑形满意度为100%。修补时间0.5~1.5 h,平均0.8 h。随访1~5年,未见移位、变形,无张口、咀嚼时疼痛等不良反应。提示数字化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