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剖宫产术全麻的安全方法.方法 待手术医师消毒铺单,护士清点计数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麻醉诱导,静注地塞米松10 mg、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 mg/kg、琥珀胆碱2 mg/kg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产妇意识消失后,立即开始手术.胎儿取出后,静脉追加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4 mg,丙泊酚(靶控3.0~3.5 μg/ml)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同时手术医师于子宫壁注射缩宫素10 mg.连续监测产妇术前、术后BP、HR、SpO2,观察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手术顺利,产妇术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子宫收缩良好.麻醉诱导开始至胎儿娩出4~6 min,所有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均≥8分.结论 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 mg/kg、琥珀胆碱2 mg/kg用于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的剖宫产术全麻,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病人,女,68岁。诊断:胃窦癌,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麻醉以快速诱导丙泊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3μg/kg。全麻药维持丙泊酚靶控输注60~80μg/(kg.min),间断静注芬太尼0.05~0.1 mg,维库溴铵2~4 mg,生命体征平稳。输入"A"型1 U悬浮红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鼻内镜术中知晓的发生,研究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0例鼻内镜手术病人,麻醉采用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2 ml、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和琥珀胆碱2 mg/kg麻醉诱导,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芬太尼、阿曲库胺维持麻醉,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AEPI。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和经验调整丙泊酚TCI效应室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另安排一耳鼻喉科医生负责记录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置入鼻内镜后、鼻腔填塞及术毕时各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手术顺利,麻醉诱导后全组患者MAP和HR显著下降(P<0.05),全组与诱导后相比,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基础AEPI值平均为76.9±9.6,诱导后明显下降(P<0.01);全组患者中3例出现术中知晓,发生率为10%,知晓发生时间分别在置入鼻内镜、鼻腔填塞时;全部知晓者无疼痛回忆。3例患者出现术中知晓时AEPI值均高于40,其余27例患者AEPI值无一例高于40。结论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凭经验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实施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表现为AEPI值偏高;以AEPI作为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减少或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TCI)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重度烧伤择期(<1周)行焦痂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18~65岁,ASAⅡ-Ⅲ级,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1%~50%或三度烧伤面积11%~20%,随机分为BIS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诱导和维持,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意识消失,插管后2min,手术前,手术开始后2、15、30min,术毕,呼之睁眼和Aldrete评分9分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术中各时间点药物靶浓度,记录患者从停药至呼之睁眼、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患者麻醉维持过程中的瑞芬太尼靶浓度(2.12±0.35ng/mlvs 2.50±0.21ng/ml)和丙泊酚靶浓度(2.54±0.22μg/ml vs 2.86±0.31μg/ml)均明显降低(P<0.01);A组患者在停药后呼之睁眼(7.90±0.58min vs 8.35±0.66min)、Aldrete评分9分的时间(9.15±0.69min vs 11.13±0.96min)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从意识消失起,除插管后2min时点,其余术中各时点的MAP均较入室时的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的HR也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 BIS用于重度烧伤患者围术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恢复清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肝硬化患者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系统静脉麻醉,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质量、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80例行脾切除,食道静脉横断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靶控输注BIS监测。实验组设定BIS值50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全麻药用量,对照组进行常规监测靶控输注,2组患者诱导前3 min均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5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诱导开始丙泊酚血浆浓度靶控输注,浓度设定为2.5 μg/mL诱导。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时(T2),手术切皮时(T3)、手术30 min(T4)、手术结束(T5)、出室前(T6)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药总量。结果 实验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T4)时MAP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丙泊酚使用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麻醉中使用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全麻用药更为精准,更加量化,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判断小儿镇静程度的标准,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诱导插管小儿的镇静程度,以探讨异丙酚在小儿诱导插管中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6~12岁)。术前30 min常规肌肉注射哌替啶1 mg/kg和东莨菪碱6μg/kg。将患儿随机分为4组,麻醉诱导分别经静脉缓慢注射异丙酚2.0、2.5、3.0、3.5mg/kg,然后注射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胺0.2 mg/kg,注射完毕2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分别纪录各组在麻醉前、插管前1 min和插管即刻时的BIS、MAP、HR、SpO2。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麻醉前相比,插管前1min各组患儿MA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其中以3.5 mg/kg组患儿为最显著(P<0.01);插管即刻2.0mg/kg MAP升高(P<0.05),3.5 mg/kg组轻度降低(P<0.05),2.5 mg/kg和3.0 mg/kg组无显著变化。与插管前1 min相比,插管即刻2.0 mg/kg和2.5 mg/kg组MAP、HR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3.0 mg/kg和3.5 mg/kg组无显著变化。(2)意识水平:插管前1 min各组的BIS值分别为68.2±5.3、60.3±4.8、52.1±4.2、41.2±2.8,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1);与插管前1 min比较,插管即刻时2.0 mg/kg和2.5 mg/kg组BIS值均显著升高(P<0.05),3.0 mg/kg和3.5 mg/kg组无显著变化。结论:患儿采用3.0mg/kg异丙酚配合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1 mg/kg和维库溴胺0.2 mg/kg诱导插管时,患儿意识处于比较适当的麻醉水平,且血流动力学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TCI)在老年肺癌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肺癌肺叶切除60例,随机分为TCI组(观察组)和普通静吸复合全麻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mg/kg,TCI舒芬太尼0.4ng/ml,丙泊酚3.5μg/ml,待睫毛反射消失,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6mg/kg;对照组:依次选用咪达唑仑0.05~0.1mg/kg、丙泊酚1.5~2.5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6mg/kg静脉推注。记录两组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单肺通气后30min(T4)、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时的MAP和HR水平显著低于两组T0时水平(P<0.05);T2时两组均显著回升,但对照组比观察组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3时MAP和HR水平两组再次下降,对照组比观察组显著。T4、T5时,观察组MAP和HR水平逐渐平稳,而对照组呈显现升高趋势,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节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SO2水平在T4和T5时显著低于观察组同一时间节点,也显著低于同组T0时水平(P<0.05);而PETCO2水平T3、T4、T5时显著高于观察组和同组的T0时水平(P<0.05)。两组不同和T3时间节点BIS恢复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诱导期咳嗽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尼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对老年肺癌切除时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水平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熵指数监测在静吸复合全麻恢复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熵指数在静吸复合全麻恢复期中的应用,并与双频谱指数(BIS)比较.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5例,入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然后静注异丙酚、维库溴铵、芬太尼进行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烷,间断推注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每例患者同时监测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和BIS,以呼唤有反应作为意识恢复时点,分别于入室后,意识恢复前60、45、30s,意识恢复即刻,意识恢复后30、45、60s记录数据.结果 反应熵、状态熵和BIS预测意识恢复的概率分别为0.937 6、0.925 2和0.901 9,三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测概率与反应熵、状态熵和BIS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Pk/(1-Pk]=-19.825 0.243x、ln[Pk/(1-Pk)]=-18.012 0.236x和ln[Pk/(1-Pk)]=-21.780 0.316x:三者判断意识恢复的界值分别为83、76和71,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0/0.85、0.89/0.80和0.88/0.78;反应熵预测意识恢复比双频谱指数早30s.结论 熵指数是较BIS更准确、更灵敏的新型脑电监护指标,可用于临床预测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卡因气管黏膜表麻对全麻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1%丁卡因5 ml采用气管内喷入;对照组:无表面麻醉。诱导方法: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赛机宁0.3 mg/kg。观察指标: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 min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在不同时点与对照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时丁卡因表麻可减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胃肠镜检查中的优势和重要性,观察比较单纯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和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方法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 132例ASAⅠ~Ⅱ级接受胃肠镜检查的病人(35~68岁),随机分成3组(n=44):单纯TCI丙泊酚组(A组),BIS监测TCI丙泊酚组(B组),BIS监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A组根据病人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调整血浆丙泊酚TCI靶浓度,B、C组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整丙泊酚和(或)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手术中丙泊酚总量,术后清醒和出院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不自主体动、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与A组比较,B、C组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和出院时间均缩短,术中体动减少(P<0.05),与B组比较,C组丙泊酚总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P<0.05),出院时间和体动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中发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的概率明显增高(P<0.05),三组术中呛咳、呃逆,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监测下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的价值在于可以达到更合理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术中不良刺激反应,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保证术后麻醉快速苏醒,缺点是需要特殊设备并需加强术中呼吸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下,比较老年患者泌尿外科腔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效果,探讨目前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难点和可行的解决方法。方法32例ASAⅠ~Ⅱ级的老年病人(65~82岁),随机分成芬太尼组(F组,n=16)和瑞芬太尼组(R组,n=16)。除镇痛药外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均相同,诱导时F组静注芬太尼2~3μg/kg;R组静注瑞芬太尼1~2μg/kg。维持时R组以0.2~0.5μg/(kg.min)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F组根据术中需要单次追加芬太尼,每次1~2μg/kg,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术中BIS值在45~60。分别记录诱导给药前后(T0)、气管插管前后(T1)、切皮前后(T2)、CO2气腹前后(T3)、关腹缝皮前后(T4)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T5)的平均动脉压变化值(⊿MAP)、心率(⊿HR)和⊿BIS值,同时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术中知晓、术中高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寒颤、躁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组比F组血流动力学稳定,F组T0的MAP下降较R组更明显(P<0.05),心率下降情况却相反(P<0.05),但接受刺激时(T1、T2、T3、T4)MAP增高和HR增快变化F组比R组更明显,更容易发生术中高血压(P<0.05),F组T5的MAP较R组稳定(P<0.05),F组T2和T4的BIS较R组容易波动(P<0.05),F组患者清醒时间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R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随访两组均无术中知晓等事件发生,F组有1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在BIS监测下,老年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减少围术期血压的剧烈波动,苏醒快拔管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诱导方案:A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依托咪酯0.075 mg/kg;B组静注丙泊酚1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全麻在ASAⅡ~Ⅲ级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择期手术50例,年龄62~89岁,ASAⅡ~Ⅲ级,手术时间1~3h。随机分为2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CⅠ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每组25例。分别采用全凭静脉和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观察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离开手术间的时间,并观察术后是否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后躁动、肌肉僵直等不良反应。结果TCI组患者较Ⅰ组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离开手术间的时间均早,并且术后不良反应低。结论与静吸复合全麻相比,在ASAⅡ~Ⅲ级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单次静脉给予右美托咪啶对全麻患者的复苏质量。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I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瑞芬太尼(R)组和右美托咪啶(D)组。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2mg/kg静注,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ng/mlTCI,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后插入加强钢丝气管导管,接呼吸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以2ng/ml瑞芬太尼TCI和吸入七氟醚。R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到拔管,D组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瑞芬太尼改为右美托咪啶0.5wg/kg。记录手术结束前5min(T0),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后1min(T2)、3min(T3)、5min(T4)平均血压(MAP)和心率(HR);记录麻醉复苏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咳嗽反应、拔管时间。记录PACU停留时间,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术后痛、寒颤和恶心呕吐等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ASA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T0、T1时点D组MAP升高,T4时点D组MAP降低(P〈0.05);T3、T4时点D组HR降低(P〈0.05);D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缩短,麻醉恢复期咳嗽增多(P〈0.05);R组患者麻醉恢复期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增多(P〈0.05)。结论靶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减轻全麻复苏期咳嗽反应较单次静注右美托咪定有效,但右美托咪啶复苏期呼吸循环更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的影响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8-10至2020-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依托咪酯(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B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C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075 mg/kg、丙泊酚1.0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的变化,记录3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高血压、低血压、BIS<3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诱导后的MAP高于A组(P<0.05),C组在T1-4时刻MAP高于A组,T2时刻MAP低于B组(P<0.05),且诱导后HR低于B组,T2时刻HR低于B组(P<0.05),BIS低于A组,T1时刻BIS高于B组,T2-3时刻低于A组,T4时刻低于A组,高于B组(P<0.05),注射痛和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0.0% vs. 36.7%,3.3% vs. 33.3%),肌阵挛发生率低于B组(3.3% vs. 66.7%),高血压、BIS<30发生率低于A、B组(3.3% vs. 40.0%、70.0%,0.0% vs. 3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于插管前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先天白内障手术小儿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15)和氯胺酮组(K组,n=15)。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2.5mg/kg,维库溴铵0.1mg/kg,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K组用氯胺酮1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R组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2mg/(kg·h)+瑞芬太尼4μg/(kg·h)复合液,K组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2ms/(kg·h)+氯胺酮2mg/(kg·h)复合液。记录停药至拔管时间、拔管后再入睡、离开手术室时间、外科医生评价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与K组相比,R组麻醉效果好,苏醒时间短,苏醒后再入睡率低,外科医生满意度高,小儿不良反应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为小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拔管和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FloTrac/Vigileo系统评估七氟烷和丙泊酚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肠道肿瘤手术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20):七氟烷诱导组(S组)与丙泊酚诱导组(P组)。S组采用8%七氟烷预充呼吸回路快速诱导法,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TCI)浓度3μg/ml行麻醉诱导。记录基础值(T0)、脑电双频指数(BIS)降为60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3,5,10,15和20 min(T4~9)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量(CO)、每搏量(SV)以及机械通气后各时点的每搏量变异度(SVV)。结果 CO:两组在插管前即刻降至最低水平,S组降低幅度大于P组(P〈0.05)。SV:P组降低幅度大于S组,S组插管后5 min、P组插管后10 min趋于稳定(P〈0.05)。MAP:S组插管后5 min、P组插管后10 min趋于平稳,P组降低幅度大于S组(P〈0.05)。HR:S组插管前即刻较基础值降低12.1%,P组插管后1 min高于基础值7.5%(P〈0.05)。P组SVV试验中各时点均高于S组(P〈0.05)。结论在诱导开始至插管前阶段,七氟烷诱导对心排量的影响程度较大。插管后20 min的维持阶段,七氟烷组各指标趋于稳定所需时间明显短于丙泊酚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在全麻诱导过程中患者循环及血糖的变化 ,以评价麻醉药物对循环及血糖影响。方法  43例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Ⅰ级为普鲁泊福组 2 5mg/kg ,Ⅱ组为硫喷妥钠组 5mg/kg ,Ⅲ组为依托咪酯组 0 3mg/kg ,各组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 (T1 )、窥喉 (T2 )、插管后 2min(T3)、5min(T4 )、15min(T5)时病人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 ,同时抽静脉血测各时点的血糖变化。结果 硫喷妥钠组和依托咪酯组病人于T2~ 4 血压明显高于普鲁泊福组 (P <0 0 5或P <0 0 1) ,各组间心率变化无差别 ;三种诱导药在T3~ 5血糖升高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而依托咪酯血糖升高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普鲁泊福诱导插管能抑制机体应激反应 ,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 ,适用于术前血糖高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