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平原地区人群到高原地区后因不能很快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而易产生高原反应,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纳差、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发绀、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高原地区人群转至平原后,机体面对一个从低氧环境到"相对高氧"环境的改变,也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变,出  相似文献   

2.
急性高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笔者自1995年~2006年,对进入高原的部队官兵及家属、民工等4 000多人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通过分析发病原因,积极进行治疗,掌握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1高原病的分类高原病一般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3.
杨晓文  王旭萍 《高原医学杂志》2005,15(4):F0004-F0004
人或动物从低海拔急进高原(2500m以上)暴露于低压低氧寒冷环境可能发生系列病理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疲乏、头昏眼花、共济失调等,称其为高山反应或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sick ness,AMS)。AMS重者发生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pulmonary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cerebraledema,HACE),威胁生命。本文通过模拟高原5000m大鼠动物模型,观察4h至4周,在AMS和HACE情况下脑的病理变化、胶质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玉树地震中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治疗体会,提醒大家重视急性高原病,了解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在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后收治的抗震救灾人员中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并分析。结果:收住的26例急性高原病患者:8例为急性肺水肿;3例急性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为短期内再返高原再次发生急性肺水肿;其余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急性轻症高原病)。经积极抢救治疗均痊愈出院,进一步转往低海拔地区。结论:急性高原病应早诊断、早治疗,在高海拔地区早期有效的氧疗作为治疗基础,并给予一般对症后积极转往低海拔地区,及时救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以来,全军和武警官兵已经有多支救援力量奔赴玉树抗震救灾第一线。但是,由于地震灾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高海拔地区,所以抗震救灾官兵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可能性比较大,特别是那些长期居住在海拔很低的地区、从未涉足过高原的官兵,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  相似文献   

6.
刘兴太  王世鑫 《武警医学》1999,10(12):685-689
目的 了解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症状发生频率 ,比较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与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对判定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确定高原组和对照组。运用症状调查法调查急性高原病的主要症状 ,同时运用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和尹昭云等症状评定方法对其进行判定。结果 经空运进驻高原急性高原病的前 1 6个症状为口渴、头昏、头痛、呼吸困难、鼻出血、头晕、咳嗽、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恶心、烦躁不安、胸闷、乏力、心悸、食欲增加、气急。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与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法显著相关 (r =0 .85 71 3 ,P <0 0 1 ) 。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判定AMS发病率为 5 1 1 %,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判定AMS发病率为 1 1 7%;同时前者轻度反应者和重度反应者也显著高于后者。结论 LakeLouiseAMS症状评分系统过高地估计了AMS的发病。而尹昭云等症状评分方法能较准确地估计经空运进驻高原AMS的发病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急性高原病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日)发生的各种临床综合征,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高原高寒、低压、缺氧环境所引起的急性高原病严重影响进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重症高原病的现场救治进行探讨。方法:对"4.14"玉树抗震救灾期间在结古镇救治的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患者的高原现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现场救治18例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其中高原肺水肿17例、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1例),治愈17例,现场治愈率94.44%,好转后送1例,好转率5.56%,无一例死亡。结论:高原紧急情况下大批急进高原人群因高原低压缺氧等引起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现场救治的基础上,并积极地实施综合的救治措施,对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原汽车部队值勤期间卫生防病工作的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格尔木62212部队卫生队阮宏鹏、朱绍东来稿:高原汽车部队值勤期间卫生防病工作的做法.文章说,青藏线沿途平均海拔4 500 m,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气候干燥、风速大、气压低和紫外线照射强等.官兵们首次跟车上青藏线执行运输任务,约有30%的人出现急性轻症高原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胸闷、气急,以及急性高原肺水肿、血压异常等.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5岁。因初上高原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高原缺氧症状来医务室就诊。在吸氧的同时,给予香丹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1.
高原军人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研究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守在海拔4 300 m 的160名边防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 与军人常模比较,士官与义务兵比较.结果 高原军人各因子分与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军人常模;士官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义务兵.结论 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原重体力劳动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的男性官兵按照我国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学计分方法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在从事重体力劳动50d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第2、15天清晨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测定,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男性官兵中共71例发生AHAR,其中重度24例,轻中度47例,其余25例未发生AHAR.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LVEF、LVFS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6、-0.639),与LVFS亦呈显著负相关(r=-0.658、-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P<0.01),返回低海拔后15d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且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但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即有显著改善,返回后第15天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海拔(3700m)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海拔1570m)区后脱适应期的心、肝、肾功能。方法对参加高原抗震救灾116天的92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9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速率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AT)浓度。结果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天检测,观察组α-HBDH、CK、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返回低海拔区后第15天检测,观察组SLDH、α-HBD、CK、肌酸激酶同功酶、AST和AAT仍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rea接近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短期暴露可引起心肌和肝肾功血清学指标的显著改变,返回平原后有所改善,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需高度关注和加强防护,防止高原脱适应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高海拔地区部队官兵睡眠状况,探讨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以高海拔地区(海拔3 000 m以上)396名官兵为观察组,以210名西宁地区海拔2 270 m官兵为对照组,依据通用的调查量表自制成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不足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梦多梦魇症、失眠、鼾症、睡眠肌痉挛综合征、睡眠梦语症和倒班综合征患病率均高于西宁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官兵头痛、多梦惊醒、消化不良、打鼾、夜间如厕、咳嗽、发冷、发热和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患有率高于西宁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生活条件差和入睡环境差回答率高于西宁地区(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质量低于西宁地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了高海拔地区官兵睡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官兵尿液常规检测指标的变化,了解高原环境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方法对驻守在海拔4280 m高原5个月以上的某部140名青年男性官兵(年龄18~33岁),留取晨起中段尿液5~10 ml,利用BArER尿十项分析仪和试纸进行检测。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每天检测前进行仪器校正。结果在140名受检者中,尿糖(GLU)轻微增高(5.5 mmol/L)者占57.80%,胆红素(BIL)轻度异常者占33.6%,酮体(KET)轻微增多者占13.6%,尿比密(SG)>1.03者占13.6%,尿潜血(BLO)阳性者占17.1%,尿蛋白(PRO)阳性者占72.1%,尿胆原(URO)>32μmol/L者占4.3%,pH值<5.5者占13.6%,亚硝酸盐(NIT)异常者占37.1%,尿白细胞(WBC)异常者占0.7%。结论驻守高原官兵尿理化指标有显著改变,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泌尿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原脱适应者的血液学变化。方法:选取某部参加玉树抗震救灾任务110 d后返回平原的1 077人,分别于返回当日、第15天、第40天取手指末梢血;另取未到高原的健康人群133人为对照组,用KX-21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及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LT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从高原返回平原的时间延长,各项检测值逐渐向对照组接近。结论:高原短期暴露人群从高原返回平原后,处于高原脱适应期的血液学指标恢复更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进驻海拔4 3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驻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高原部队慢性高原病(CMS)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国际CMS诊断记分系统进行CMS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驻喀喇昆仑山海拔4 300,5 100和5 380 m 1年的某部队CMS的患病率依次为37.0%,67.9%和92.9%;驻西藏阿里高原海拔4 300 m某部军官和士官的CMS患病率为38.3%,义务兵为20.7%,13名藏族官兵未发现CMS患者。总患病人数中,轻度CMS占85.5%,中度占13.0%,重度占1.5%。结论随海拔升高,CMS患病率增高,军官和士官较义务兵患病率高。国际CMS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长期在高原执行特殊任务的移居人群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