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AMI后 6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 6~ 2 4h行直接PCI术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血管病变者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P <0 .0 5 ) ;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溶栓疗法是当今抢救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手段。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灌注,使缺血心肌在一定时间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甚至是致命的。故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RA的观察及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93例AMI患者,其中49例符合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49例29岁-7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79.59%。溶栓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85.41%,加速性自主心律仅发生在再通组,大多是一过性。结论:加速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是目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1)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是通过静脉注入溶栓剂,溶解梗塞相关血管中的血栓,恢复梗塞区的血供应。静脉溶栓疗法是溶解梗塞相关血管中血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溶栓后再灌注可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院1998.9~2000.10间采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溶栓疗法是近几年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进展之一,尤其在无条件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显得更为重要。90%以上AMI患者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故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扩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AMI),系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导致其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相继缺血、损伤及坏死。基于AMI冠状动脉病理解剖学改变,及时静脉溶栓治疗使梗塞相关血管(IRA)再灌注是必要的、可行的,可以明显改善再通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提高溶栓治疗率及再通率,即可改善AMI患者的总体预后,并降低总死亡率。以下收集了心内科1991年至2001年6月AMI患者的溶栓治疗率及再通率,评价了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涂晓文  毛洪涛 《人民军医》1998,41(7):401-4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后出现的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可能是造成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应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对其进行防治,并与单独应用尿激酶者进行比较,前者的预防效果优于后者。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均符合溶栓指征的AMI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6~70岁。AMI部位:前壁23例,下壁14例,前壁合并下壁2例。胸痛至开始溶栓的时间为1~6h,平均4.4h。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组18例和ACEI组2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开始溶栓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按无创性再通标准〔1〕判断冠状动脉再通情况。1.2 方法 …  相似文献   

8.
Na+通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的治疗及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黄大显刘国树杨廷树智光李天德盖鲁粤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2.2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焰  许良 《西南国防医药》2005,15(4):408-409
目的:评价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胸痛恢复情况、ST-T下降、再灌注后心律失常、CK-MB峰值前移情况,评价溶栓治疗是否成功。结果:(1)溶栓后胸痛恢复和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明显改善(P〈0.01)。(2)ST-T下降、CK-MB峰值前移采用二项分布估计总体率分别为95%、95%,可信区间分别为(52%,100%)、(63%,100%)。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早期使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罗助荣  盖晓波  林毅 《人民军医》2006,49(8):461-46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AMI 65例分为直接PCI组35例,静脉溶栓成功组30例,比较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住院及随访期间,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AMI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尿激酶对48例老年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及护理。结果:预防和减轻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强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比较各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成功组治疗7d后QTd或QTcd较失败组显著减少(P<0.05),CVA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溶栓失败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镁盐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东晓  王河 《武警医学》1998,9(1):23-24
镁盐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谢东晓,王河,杨利群(北京100043)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硫酸镁,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溶栓剂治疗能够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住院期病死率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大规模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于心电图ST段抬高型、12h之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常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以使心肌再灌注,达到缩小梗死灶、改善心肌功能和减少死亡的目的,成功率53%~75%。在临床溶栓成功之前,常见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基本都发生在溶栓初始。我们还观察到部分病人在溶栓成功之前突然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和心绞痛程度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AMI患者中52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52例未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再通组,未再通组,未溶栓组,比较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再通组临床预后明显好于未通组,而未通组较未溶栓组比较临床预后较好,但差异无显著性,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溶栓治疗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溶栓治疗。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降低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再通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介入治疗的AMI 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尿激酶(UK)100万~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前3天0.3g/d,从第4天起改为0.1g/d;并于溶栓后第2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7500U,连用5~7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天。4周后比较两组再通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虽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再灌注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痛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直接PCI组为 96 %。超声心动图LVEF值静脉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为 0 .5 9± 0 .12和 0 .6 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直接PCI和静脉溶栓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和 38.6 % ;非致死性心功能衰竭 4 .0 %和 14 .0 % ;病死率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和 5 0 .9%。结论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曹国伟  张玉会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77-2178
AMI的再灌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再灌注损伤和心肌顿抑使患者再灌注之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采取环磷腺苷葡胺合曲美他嗪治疗45例AMI.并与单纯再灌注治疗45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合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结果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IM)的有效措施,它能够消除或缩小AMI范围,降低死亡率。作者为提高高原地区AMI救治水平,对采用静脉溶栓治疗AMI 19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19例中,17例病情有效改善,1例不明显,1例死亡,有效率89.5%,死亡率5.26%。1例ST段2h内下降未超过50%,再通率为89.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仅有1例既往有胃溃汤,在溶栓治疗时出现大便隐血(),经治疗恢复正常。这一结果表明,AMI虽然来势凶猛,死亡率高,但AMI早期溶栓治疗对病情的预后、愈后生活质量极为重要,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冠脉再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寻找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远期心功能状态有显著影响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作者对解放军总医院1988年1月1日-1998年6月30日AMI并行冠状劝脉造影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追踪分析。符合入选标准155例。100年中AMI出院后心源性死亡7例,占4.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症、冠脉病变支数,心肌梗死时LVEF、溶栓治疗以及经皮经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是对AMI远期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溶栓治疗、PTCA治疗、梗死面积、冠脉病变支数以及高脂血症是对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时间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梗死后时间的延长,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概率逐年增高。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AMI后早期LVEF受损、没有行早期再灌注治疗(溶栓和急诊PTCA)以及AMI后没有行择期PTCA是对AMI后远期心功能状态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