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功能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与恢复期免疫功能的变化,并与体检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分别在患儿急性期入院后2 h内(抗感染治疗前)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2~4周后且临床及影像学症状均显著好转时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相关指标。结果MPP组急性期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NK细胞比例以及补体C3、C4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恢复期患儿和正常对照组(P<0.05);CTLA 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恢复期患儿(P<0.05);CD8+T细胞、B细胞以及IgA、IgM、Ig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和正常对照组(P<0.05)。MPP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D3+T细胞比例及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MPP急性期免疫功能明显紊乱,恢复期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问题, 对MPP患儿对症治疗的同时应进行适度的免疫调节治疗,以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2.
莫武桂  黄战  杨广林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37-343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外周血中血清免疫球蛋白(IG)、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P)和精制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MPP急性期及其中24例恢复期血清IgA、IgG、IgM和CRP,外周血CD3、CD4、CD8及做PPD试验,并与正常儿童30例进行比较。结果: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较正常儿童的血清IgG及IgA水平降低(急性期P<0.01,恢复期P<0.05),CD3及CD4水平降低(均P<0.01),PPD反应无力(P<0.01),CRP急性期较恢复期及对照组增高(P<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了MPP感染的发病过程,且存在免疫功能降低及紊乱。  相似文献   

3.
陈玮  邓中华  刘俊 《实用预防医学》2015,(3):303-304,28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IL-10分泌情况及临床意义,为MPP免疫学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MPP患者和因支气管异物或畸形入院的对照组患者血清及BALF,ELISA检测其IL-6和IL-10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MPP急性期患儿血清和BALF中IL-6和IL-10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MPP恢复期血清和BALF中IL-6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仍高于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患者IL-6与IL-10水平异常,它们参与了MPP病情发展和恢复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因子( IL-6、IL-8、TNF-α)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分别对140例MPP急性期患儿( MPP急性期组)、70例恢复期患儿( MPP恢复期组)、14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患儿运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BALF中IL-6、IL-10、TNF-α水平。结果 MPP急性期组IL-6、IL-12、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 MPP恢复期组比较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P恢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在 MPP发病中IL-6、IL-10、TNF-α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状况,为临床及时有效地对MPP患儿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40例肺炎患儿分为支原体肺炎组80例、细菌性肺炎组60例,选取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小儿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三组儿童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结果:CD3+、CD4+、CD4+/CD8+比值及补体C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4及CD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明显低下状态,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常规治疗同时,使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患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对MPP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红霞  寿小群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60-45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匹多莫德的治疗作用。方法:6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静脉点滴阿齐霉素5天后,予以阿齐霉素口服,剂量和疗程相同。治疗组加匹多莫德口服,而对照组不用。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6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以28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32.40±5.93)%和(1.12±0.4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CD8+T细胞比例为(28.96±3.3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支原体肺炎患儿经匹多莫德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T细胞比值有明显上升(P<0.05);未经匹多莫德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在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支原体肺炎患儿匹多莫德治疗组平均病情反复次数较非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匹多莫德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2与IL-13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为医护人员掌握MPP患儿的免疫状态,合理调整IL-2与IL-13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MPP患儿180例为试验组,均符合幼儿MPP诊断标准。选取正常幼儿156例为对照组。抽取两组人员的静脉血,检测血清IL-2与IL-13水平,研究MPP免疫学发病机制。结果检测两组人员血清细胞因子IL-2、IL-13的浓度,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补体C3、C4及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发现MPP患者急性期IL-2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恢复期,而IL-13检测水平MPP急性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及MPP恢复期;MPP急性期、恢复期免疫球蛋白Ig G检测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PP急性期免疫球蛋白Ig M和补体C3、C4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MPP恢复期,而MPP急性期、恢复期免疫球蛋白Ig A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PP急性期、恢复期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患儿免疫系统水平降低,研究MPP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MPP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提高患儿的康复率,对婴幼儿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以及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8例MPP患儿,按病情进展程度分为急性期组(37例)和恢复期组(31例),另选取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差异。结果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急性期组患儿的CD3~+、CD4~+、CD4~+/CD8~+都显著降低(P0.05),NK细胞显著升高(P0.05)。急性期组IFN-γ、IL-4、Th1/Th2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组IgG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儿童血清IgA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P0.05)。急性期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在感染MP后,其免疫功能会发生紊乱,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机体的免疫状态会发生变化。临床上对患儿进行免疫监测,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酶免疫分析法,对3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8+、CD8+CD28-)的表达和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即CD35)进行分子定量检测,45例普通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支原体肺炎组患儿急性期红细胞CRl表达明显下降,CD3+、CD4+、CD8+CD28+表达减少,而CD8+CD28-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恢复期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红细胞CR1与CD8+CD28-呈负相关(R=-0.512,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儿童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T淋巴细胞活化异常,其中CD8+CD28-细胞群的活化障碍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持续异常,可能是发生继发性过敏性咳嗽的重要细胞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MP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4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1、Th2细胞的百分比;并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含量。结果MPP患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0.03±9.37和30.25±7.11,较对照组65.88±8.83和36.55±6.01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为14.26±5.78,对照组为21.08±6.83,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0.01)。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B淋巴细胞和B1细胞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43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G和IgA均无明显差异,IgM较对照组稍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且Th1型细胞受抑制,而Th2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相对优势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咽试子采集方法,提高荧光定量肺炎支原体DNA检测阳性率。方法:对2008年-2011年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180例,直接用无菌咽试子留取标本,另一组为实验组170例,取标本前给患儿以α糜蛋白酶4000u加4.3%无菌盐水10 ml气雾咽喉部,5 min~10 min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留取咽拭子标本,进行荧光定量DNA检验。结果:实验组阳性率为72.35%,对照组阳性率为47.22%,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在采集咽拭子标本前行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提高了支原体肺炎患者DNA检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8-06-27/08-03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核酸检测,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结果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共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6例,其中学生24例,教师2例,男性罹患率16.83%,女性罹患率10.59%,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6,P=0.221);指示病例1(首发病例)6月27日发病,疫情共持续37 d;病例主要集中在四年级1-4班,发病时间集中在07-16至07-22;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均占100%;四年级1-4班罹患率为13.98%,其中四4班罹患率最高为39.13%,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33.013,P<0.001);该起疫情结案前病例肺炎支原体核酸阳性率为68.42%,结案后为40.00%,结案后波及人群阳性率为30.00%,三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12,P=0.078)。结论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较强,在潜伏期至症状缓解数周仍有传染性,而且导致的无症状感染患者较多,使防控工作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必须及时处置,防止扩散。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方法: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对6795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46.4%;男、女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41.7%、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岁~14岁阳性率最高;季节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秋季阳性率最高。结论:本地区MP感染率较高;3岁~14岁儿童为高危人群;女性感染机会高于男性;秋冬季高发;被动凝集法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情况.方法对近3年来血清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的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占87%,其他感染占17%.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现多样,年龄偏小,阿奇霉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病原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在下呼吸道感染率。为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双盲法从15所医院收集128位临床诊断疑由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不同病程收集血清标本335份,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肺炎支原体IgG和IgM,肺炎衣原体IgG和IgM。结果:近期感染: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占16.4%,单一肺炎衣原体感染占17.2%,混合感染患者占17.2%,近期总感染率:50.8%;近期+既往总感染率:80.5%,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占49.2%,肺炎衣原体感染占52.3%,成人和儿童的近期感染率分别为41.7%和78.1%,结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是社区获得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2011年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实时荧光PCR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为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肺炎病例鼻咽拭子进行MP核酸检测。采用SPSS13.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7例肺炎病例中共检出MP核酸阳性18例,阳性率为15.38%。各季节、性别之间M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对MP阳性率进行比较,主要感染人群在35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为MP检测阳性的重点人群。MP感染与性别、发病季节无明显关系。实时荧光PCR检测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检测具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5~7天住院患儿的血清MP混合抗体,对其中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 405例患儿中MP抗体阳性率14.9%,2008~2010年MP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患儿MP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MP感染率最高(P<0.05);2008年MP感染率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2009年秋季MP感染率最高,2010年夏秋季节MP感染率高于春冬季节;807例MP抗体阳性患儿发生肺外合并症129例,占16.0%。结论:MP感染的好发人群有提前趋势,且在儿童中的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MP感染的季节性每年均有变化,MP感染肺外合并症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2008~2010年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及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对3年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8~2010年无锡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2.55%、20.78%、30.60%,感染率各年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1岁组、1~3岁组、3~5岁组、>5岁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3.15%、20.09%、26.70%、28.52%,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无锡地区2010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3年间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每年中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存在季节差异.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年龄、性别差异.肺炎支原体是无锡地区3岁以上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病原流行季节为夏、秋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