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控烟能力课程开设前后学生控烟认知和态度,为培养具有专业控烟能力的公共卫生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公共卫生控烟能力建设项目”为平台,采用统一发放的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2009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全体学生进行课程干预前后调查,数据采用Ridit分析及x2检验.结果 控烟课程干预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控烟认知态度(公共场所控烟态度F=7.86,P=0.000;烟盒标准有害信息态度F=8.38,P=0.000)、控烟活动倡导兴趣和动机(从事控烟志愿活动态度F=4.52,P=0.012;控烟公共政策决定态度F=4.06,P=0.018),但对其劝阻他人吸烟(家人x2=1.82,P=0.403;亲朋x2=4.20,P=0.122)和终身不吸烟的态度(现在不吸烟将来吸F=0.11,P=0.901,从事社交性工作F=2.51,P=0.083)无明显影响.结论 控烟能力课程干预提高了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控烟能力,为以后控烟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的吸烟及控烟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推动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创造条件。方法 2016年6月对聊城市区2家医院业务科室550名在职医务人员,采用询问和自填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吸烟率为10.06%,其中男性为22.13%,女性为0.34%(P0.01),且吸烟行为良好;医务人员对尼古丁可以致癌、过滤嘴可以降低吸烟的危害的认知率相对偏低,吸烟者对尼古丁可以致癌、外国烟相对比较安全的认知率与非吸烟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P0.01);医务人员对烟草危害身体健康的认知率普遍较高,其中吸烟者对吸烟与糖尿病、骨质疏松、男性功能障碍相关的认知正确率明显低于非吸烟者(P0.05);大多数医务人员控烟态度积极,支持增加戒烟服务,在平常能劝阻周围人吸烟、不直接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可以在医院室内吸烟、医院设立的吸烟区可以吸烟以及在工作中增加控烟内容的认知态度上,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存在明显差异(P0.01、0.05)。结论 医院开展“无烟医院”创建5年后,仍有部分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及对吸烟危害身体健康认知偏低,控烟态度不积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吸烟现状及控烟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家医疗单位的在职医务人员,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计算干预前后吸烟率、知晓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吸烟率为25.62%,干预后为23.49%;干预前现在吸烟率为20.37%,干预后为16.95%,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务人员对吸烟相关知识、吸烟及被动吸烟与相关疾病的认识情况、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意识、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技能、在固定场合不吸烟意识均有所上升。结论针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其效果需持续巩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的控烟干预效果,对影响医疗机构无烟环境创建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天津市津南区辖区内控烟干预工作实施情况;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干预前后医疗机构的得分差异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医疗机构创建无烟环境的主要因素。结果控烟政策干预前后,各评分维度的得分均有所提升;干预前后,门诊部、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机构无烟环境制度建设、医务人员控烟行为与认知得分存在差异(P0.05),民营医院、门诊部和个体诊所患者对于无烟环境评价在干预实施前后存在差异(P0.05);同时设置室外吸烟区、控烟宣传材料发放和公布控烟监督电话,定期开展控烟培训、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认知及提供戒烟服务等均为影响总体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对控烟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对比分析和影响因素评价,结合对相关责任人的访谈结果,提出完善禁烟立法、加强控烟工作的执行力度、强化内外部监督协同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控烟认知水平和积极宣传控烟知识等完善措施,以保证医疗机构无烟环境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完善。  相似文献   

5.
评价在南京市43所中小学教职工中开展控烟工作的效果,为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园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中小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基线调查后实行无烟学校创建和倡导教职工支持无烟政策等一系列控烟干预措施.1 a后采用与基线调查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吸烟率、控烟知识掌握和吸烟相关信念持有情况.结果 教职工干预前吸烟率为14.1%,干预后为13.6%,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1,P>0.05).教职工重度吸烟者的比例干预前、后分别为6.3%和2.5%,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x2 =5.634,P<0.05).干预后教职工(46.1%)在学校吸过烟的比例远低于干预前(58.7%),干预后教职工(82.9%)不会在室内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吸烟者比例高于干预前(69.6%)(x2值分别为10.905,16.517,P值均<0.05).控烟知识掌握和吸烟相关信念持有情况,干预后的知晓或持有率高于干预前;教职工在学校参加过控烟政策培训的参与率干预后(66.9%)高于干预前(48.8%)(x2=167.778,P<0.01).结论 控烟干预工作可以提高教职工知识知晓率,吸烟态度以及吸烟场所也有所改变,但对吸烟率的影响效果不明显.需加大对具体控烟措施的执行和监督力度,以达到控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合川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控烟知信行改变效果,通过糸列干预措施,达到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禁烟。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合川区机关亊业单位职工控烟知识、态度、行为改变情况。结果调查的30个单位,1 569人有效问卷,控烟干预前后吸烟率分别33.46%、20.65%,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1),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38.29%。其中男性干预前后吸烟率分别为48.41%和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1,P0.01)控烟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36.92%;女性干预前后吸咽率分别为4.50%和1.50%,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P0.01),控烟干预后吸烟下降率为66.67%。吸烟者有戒烟计划的占现在吸烟人数的63.58%,无计划戒烟者占36.42%。吸烟干预后认知态度下降率为78.27%,吸烟与疾病相关知晓者分别占:中风51.24%、心脏病发作55.26%、肺部疾病86.81%;干预后控烟知晓《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情况占96.75%。控烟规定执行效果满意者占82.79%。结论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禁烟是减少二手烟危害的有效途径。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控烟的关键,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党政机关亊业单位工作人员率先垂范是控烟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7.
信云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22-2124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卫生工作者吸烟状况和控烟知识态度行为并进行干预,以提高其控烟意识。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家卫生机构的1 031名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全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结果总吸烟率为21.4%,男性(45.3%)显著高于女性(0.5%),不同岗位男性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方面:对吸烟、被动吸烟与肺部疾病的关系认知较好,但吸烟易患骨质疏松、男性性功能障碍和牙龈坏死或溃疡的认知低于50%,被动吸烟与婴儿猝死综合征相关的认知仅25.2%。行为方面:听说且使用过戒烟药物的医生仅6人(1.5%)。通过综合干预,男性吸烟率、帮助吸烟者戒烟行为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戒烟药物的医生没有差异(P>0.05)。结论该市卫生工作者中男性吸烟率较高,对烟草危害认识不全面,医生控烟意识淡薄。应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无烟医疗机构活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变吸烟行为、提高控烟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学生吸烟现状,进一步探讨控烟课程对医学生控烟信念、控烟态度的影响,为预防和矫正医学生的吸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采取开设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学生控烟态度、控烟信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医学生吸烟率为7.9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烟课程(X2)、控烟信念(X6)和年级(X7)是控烟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Y=0.913+0.464X2+0.120X6+0.111X7,P〈0.001);采取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控烟信念得分(10.53±2.10)比对照组(9.67±3.1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01),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控烟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399)。结论系统的控烟课程,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不仅有利于改善医学生的控烟态度,而且有利于医学生坚定不吸烟的信念,最终养成不吸烟或戒烟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南省某制造企业职工控烟干预后的二手烟暴露情况及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状况,为减少二手烟暴露及开展企业控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16年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某光伏制造企业2个车间中的660名职工为研究对象。运用"讲座、咨询、一氧化碳监测和药物发放"模式进行6个月的重点控烟干预,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二手烟暴露情况及相关危害认知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独立样本χ2检验和配对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得到有效调查人数583人。干预前吸烟者192人、不吸烟者391人;干预后吸烟者163人、不吸烟者420人。非吸烟职工干预前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家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31.2%、70.6%和34.0%,干预后分别为17.1%、66.2%和35.5%,干预前后在室内工作场所的二手烟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内公共场所和家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企业职工对二手烟暴露导致成人心脏疾病、儿童肺部疾病、成人肺癌及所有3种疾病的知晓率分别为50.8%、72.2%、78.2%和44.1%,干预后分别为74.1%、83.2%、87.0%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讲座、咨询、一氧化碳监测和药物发放"模式进行控烟干预后,职工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水平降低,同时对二手烟危害健康的认知增强,值得企业开展控烟工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军队某高等院校在校医学生吸烟现状及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戒烟、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按年级分层抽样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某军校778名在校医学生的吸烟现况及其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情况.结果 778名被调查者吸烟率为7.7% (60/778),其中男生吸烟率(8.1%)明显高于女生(4.2%),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生吸烟率有随年级升高而增高的趋势;86.7% (52/60)的吸烟者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吸烟,73.3%(44/60)的吸烟者有过戒烟的念头.心情郁闷、课业压力大、孤独无助及无所事事是导致吸烟的主要因素.结论 军队高等院校在校医学生总体吸烟率较低,充分利用吸烟者戒烟念头及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正确认识等开展戒烟控烟工作,有利于扩大和巩固戒烟控烟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青少年控烟态度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控烟态度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19个区县抽取辖区内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各1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64名学生进行控烟态度问卷调查,共调查9347人。结果收回有效问卷9239份,有效率为98.8%。学生吸烟率为19.5%,现在吸烟率为2.5%,尝试吸烟率为17.0%。学生普遍不支持“年轻女性吸烟”(88.2%)和“父母可以吸烟”(80.6%);对”教育学生停止吸烟是教师的责任”(83.0%)和“教师做不吸烟的榜样”(82.5%)普遍认同;支持“在香烟盒上印警语”(80.4%)、“公共场所禁烟”(81.0%)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84.0%)的比例较高。职校学生控烟正确态度持有率低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女生正确态度持有率高于男生;吸烟学生正确态度持有率明显低于尝试吸烟和不吸烟的学生。结论上海市青少年对于吸烟行为的态度仍存在不少误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是男生、职校学生和吸烟学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市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对烟草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某市3所高校(医学院校1所、非医学院校2所)的在校大学生,按照年级分层整群抽样,使用统一问卷进行有关吸烟与控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结果]共调查2500名,获得有效问卷2472份,应答率为98.9%。大学生吸烟率为21.9%(542名),其中男生吸烟率为34.8%(506名),女生吸烟率为3.5%(36名),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P〈0.001)。烟草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吸烟与控烟态度等与吸烟行为相关(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增长、非医学专业、城镇、对烟草危害知晓率低、对被动吸烟态度忍让、对他人吸烟持赞成态度的均是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对烟草相关知识、对吸烟和控烟的态度与吸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山东省医学院校学生的被动吸烟状况以及对吸烟行为的劝阻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年9月,从山东省9所医学院校中随机抽取2所学校,在每所学校中分别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专业和年级为分层特征,抽取200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集中式自填问卷的方法对医学生的被动吸烟状况及其对吸烟行为的劝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完成调查1801人,被动吸烟率为27.8%,对被动吸烟健康危害相关知识的全部正确认识率为54.9%,41.4%的被动吸烟者在遇到吸烟行为时曾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结论医学院校学生被动吸烟率低于一般人群,对被动吸烟健康危害相关知识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开展学校控烟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医学院校学生控烟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群烟草暴露情况、对学校等公共场所控烟认知及需求,为高校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及整群抽样方法,对保定市4所高校2 7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 602名被调查大学生中,现在吸烟率是12.0%,2 267名非吸烟者的被动吸烟率为24.6%,大学生被动吸烟主要发生在网吧(70.6%),宿舍(57.5%),家中(49.9%)等场所;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公共场所控烟的认识不同;73.5%的调查对象希望了解与吸烟相关的知识;83.0%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拒绝吸烟或戒烟的技能指导。结论应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烟草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其自我保健意识、能力和控烟态度,并且加强高校校园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控烟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控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吸烟态度总体均值为(1.80±0.72),低于理论中值2.5;律己控烟意识的总体均值为(1.30±0.46),律他控烟意识的总体均值为(1.38±0.49),均低于理论中值1.5。不同性别、学历和学科的大学生对吸烟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科和民族的大学生对律己控烟和律他控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人吸烟状况与控烟意识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父母吸烟状况与大学生吸烟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55,p〈0.05);接受过父母的吸烟危害教育的学生为73.9%,接受过学校的吸烟危害教育的学生仅为24.8%;父母吸烟危害教育与吸烟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03,p〈0.01),与律已控烟呈显著正相关(r=0.098,p〈0.01)。结论大学生控烟意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同性别、学历、学科、民族存在差异。父母吸烟状况和吸烟危害教育与大学生控烟意识密切相关,而高校对大学生缺乏控烟教育。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控烟意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控烟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创建无烟医院情况,为实现医疗卫生单位全面禁烟提供依据。方法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福州市、三明市及将乐县12家医院共2065名工作人员和采用拦截法抽取480名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干预前男性工作人员吸烟率31.78%(女性吸烟率为0),干预后降为16.67%,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8,P〈0.05)。干预前后大部分医生都能主动关心患者吸烟状况并提供戒烟建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2,P〉0.05)。经过无烟医院创建活动,接受过控烟宣传的人和在院内看到有人劝阻吸烟者的比率,分别超出基线调查的10.41%和9.58%,但大部分医院吸烟区外仍可发现烟头,7家医院所辖区域内有人吸烟无人劝阻。结论福建省创建无烟医院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医疗卫生单位须进一步强化窗口部门的控烟意识,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单位控烟服务的能力,进而扩大对全社会的控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吸烟现状及烟草相关知识和态度,为今后健康教育和控烟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该师范大学1—3年级在校学生1100名,调查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吸烟相关的知识、信念、行为。结果1100名调查对象中总吸烟率为11.4%,其中男生吸烟率为21.8%,女生吸烟率为2.2%,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P〈0.01)。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好奇、社交需要、周围朋友影响等。结论师范生虽然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吸烟现象不容忽视,社会和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以控制师范生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城市居民吸烟与被动吸烟现状及控烟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吸烟状况与被动吸烟状况,了解居民对吸烟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认知与态度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控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偶遇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江门市、增城市医院、商场、车站等候室、政府对外办公大楼4类公共场所抽取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中国控烟办公室统一设计的《成人被动吸烟调查问卷》。结果共调查城市居民599人,其中吸烟者190人,吸烟率为31.7%;男性吸烟率为56.6%,女性为3.2%;30-岁组吸烟率为最高,为42.6%;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2名不吸烟者中,162人处于被动吸烟状况,被动吸烟率为41.3%,男性被动吸烟率为37.6%,女性为43.1%。调查对象中,家里、室内娱乐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全部禁烟的比例分别为32.2%、12.3%和40.9%。非吸烟者对吸烟危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吸烟者,支持公共场所禁烟的比例也高于吸烟者。结论广东省城市居民吸烟和被动吸烟状况严重,居民对公共场所禁烟的支持程度较高,吸烟者对吸烟危害认识不足,应加强吸烟危害健康教育,推动各类公共场所禁烟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控烟干预对公交司售人员控烟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包括成立领导机构、出台内部管理办法、创造控烟氛围、培训知识、主题研讨、提供戒烟帮助、典型经验会等综合措施对襄阳市公交公司进行团体控烟干预研究。结果干预6个月前后,364名调查对象知识得分分别为(45.1±6.7)分和(70.6±7.2)分,态度认知率分别为68.9%和86.3%,吸烟率前后分别为68.0%和32.7%,经t检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团体干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司售人员的控烟知识水平,增强了控烟积极性,即时干预吸烟率有了明显下降,团体干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