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单胞菌在熟肉制品及其销售器具中污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盛淑英  翟光富 《现代预防医学》1997,24(3):308-309,77
本文对气单胞菌有熟肉制品、销售器具中的污染状况及其该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样品303件,经检测在144件检出气单胞菌,阳性率主达47.2%,受试小白鼠死率为55.6%。检测57株气单胞菌,能产生霍乱样肠毒素有6株占11%,产生甲型溶血素在36株占63%,产生乙型溶血素的有49株占86%,有50株能粘附人的“O”型血型。鉴于气单胞菌在熟肉制品中污染率之高和对人有致病能力,建议将气单胞菌列为常规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群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加,在本市就发生过多起气单胞菌性食物中毒。据调查该类事件常与食用不洁贝(甲)壳类海产品有关,对贝(甲)壳类海产品在食用习惯大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存在食用危险性。因此,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种类,了解其分布,对防止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学意义。由于国内对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情况了解甚少,探讨其卫生学意义更少见报道,为此我们采集宁波市场上贝(甲)壳类海产品进行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游泳池水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游泳池水检测出的19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毒力因子的研究.方法:通过蛋白酶试验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蛋白酶,采用血平板法观察溶血素,采用PCR方法检测hlyA和aerA两种毒素基因,并进行小白鼠毒力试验.结果:19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含hlyA基因的占78.95%(15/19),含aerA基因占73.68%(14/19),18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产生蛋白酶,溶血试验显示的结果与hlyA基因检测的结果相符.菌株对小白鼠的平均致死率达85.96%(49/57).结论:游泳池水中分离出的嗜水气单胞菌大多携带毒力基因.采用多种方法检测其毒力因子能客观地对其毒力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5.
贝、甲壳类海产品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气单胞菌[1,2]在水、海产品中广泛存在,为了解其在贝壳类、甲壳类海产品中的携带情况,我们于2002年4~10月间对此两类小海产品进行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用直接分离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的致病性气单胞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状况。 [方法 ]对市售贝 (甲 )壳类海产品标本用直接分离和 1%氯化钠胨水增菌后分离分别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 [结果 ]从 40 0份样品中 ,直接分离法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 7种 480株 ,增菌分离法检出 6种 45 2株 ,检出率分别为 12 0 .0 %和 113.0 % ,两者符合率为 94.2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 ,分别为 45 .4%和 46 .9%。 [结论 ]直接分离法能应用于贝 (甲 )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源自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体外抗菌药物活性,发现、分析耐药性强弱,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药敏评价判断参照2005年版NCCLS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结果:8种1034株致病性气单胞菌对大多抗生素敏感,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抗生素,达91.9%,哌拉西林次之,为77.9%,土霉素和磺胺类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62.4%和56.9%;检出具有产AmpC酶能力的致病性气单胞菌127株,占12.3%,多重耐药性菌株45株,占4.4%。各类致病性气单胞菌对被检测的15种抗生素在耐药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以嗜水、温和及豚鼠气单胞菌的耐药性较高。结论:试验证实8种致病性气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并有产AmpC酶和多重耐药性菌株存在,说明该类细菌具有多渠道获得耐药性的能力,应引起关注。分析其耐药性高的原因可能与水产养殖业在防治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可选择氨基糖甙类、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治疗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分离致病性气单胞菌,目前多采用增菌后分离的方法,以提高检出率[1]。现行分离法有利于优势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出,尤其适合于检测病人标本,但不能较全面地显示致病性气单胞菌的频度和种类。为了解贝(甲)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频度,必需寻找一种简捷、全面的适宜于带菌状况分析的分离方法。我们试用直接分离的方法,对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多的贝(甲)类海产品进行检测,与增菌后分离比较,探讨直接分离法应用于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可能性。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源自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体外抗菌药物活性,发现、分析耐药性强弱,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药敏评价判断参照2005年版NCCLS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结果8种1034株致病性气单胞菌对大多抗菌药物敏感,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抗生素,达91.9%,哌拉西林次之,为77.9%,土霉素和磺胺类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62.4%和56.9%;检出具有产AmpC酶能力的致病性气单胞菌127株,占12.3%,多重耐药性菌株45株,占4.4%。各类致病性气单胞菌对被检测的15种抗菌药物在耐药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以嗜水、温和及豚鼠气单胞菌的耐药性较高。结论试验证实8种致病性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并有产AmpC酶和多重耐药性菌株存在,说明该类细菌具有多渠道获得耐药性的能力,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分析其耐药性高的原因可能与水产养殖业在防治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有关,可选择氨基糖甙类、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治疗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1990-1994年,自山东省9市(地)从临床和外环境等6种不同性质标本中检出260株气单菌,对其表型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以温和气单胞菌为主,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次之。自淡水鱼中检出维隆气单胞菌和易损气单胞菌各1株。随机抽取163株应用溶血试验、CHO细胞测毒试验、兔肠结扎及CT基因探针杂交试验进行毒素原性研究。结果显示:温和、嗜水及豚鼠气单胞菌均可产生溶血素、肠毒素、某些菌株的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污水、污泥中气单胞菌的存在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在32件标本中。检出气单胞菌25株,检出率78.1%。对25株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测定。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7株,其中嗜水气单胞菌5株,寡源气单胞菌2株。从分布来看,致病性气单胞菌主要存在于污泥中,污水较少(P<0.05)。根据对豚鼠气单胞菌的毒力测定结果,没有发现致病作用。本调查说明污泥、污水在气单胞菌所引起疾病的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疗用品中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手术刀口感染原因,调查使用的医疗用品的污染状况。分析鉴定主要目的菌的致病性。方法:采集与手术有关的医疗用品,依据国家标准和病原微生物检验及鉴定进行研究。结果:在一种x牌xx密封剂、x牌xx密封剂残留液及病人手术刀口渗出液中分离出气单胞菌,经形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等鉴定确诊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产生溶血素、溶蛋白等毒素;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三嗪、庆大霉素等多种抗菌素耐药。结论:x牌xx密封剂医疗用品中检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卫生学意义。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了解携带及分布。结果从13种2024份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7种1667株,检出率为82.4%。菌株的检出率以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达42.0%,威隆气单胞菌最低,仅为1.1%。海产品中带菌率以海瓜子最高,达188.4%,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检出的气单胞菌较低。结论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与临床和气单胞菌食物中毒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是主要病原菌结论相一致,其卫生学意义不容忽视,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上,本地居民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是一类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以减少气单胞菌引起的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市售的外地和本地海涂养殖小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的携带分布情况。以指导市民合理食用小水产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病原菌分离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结果:156份小水产品检样中检出致病性弧菌11种、气单胞菌6种,平均每份检出1.29株,其中56份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份均检出1.4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46.15%,其中第三季度高达61.29%。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市售小水产品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第三季度是引起副溶菌食物中毒的最危险季节;气单胞菌也是本地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中非01群霍乱弧菌携带率显著高于非本地产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豚鼠气单胞菌分离株进行鉴定,掌握豚鼠气单胞菌在驻云南边防部队引起腹泻的情况。方法:碱性蛋白胨水增菌,TCBS、庆大霉素或碱性琼脂平板分离培养,进行系统生化鉴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小白鼠腹腔注射法测定其毒力,开展致病性研究。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从502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8株豚鼠气单胞菌。结论:分离的8株豚鼠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毒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药敏试验可作为此菌感染时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筛选试验在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以简化实验步骤,加快检测速度,减轻工作强度。[方法]初筛项目为氧化酶、无盐、6%NaCl胨水3试验,复筛项目为肌醇、精氨酸双水解酶、靛基质、赖氨酸脱羧酶等4项试验,凡氧化酶、靛基质阳性;无盐生长;6%NaCl胨水不生长;肌醇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不定的菌株为疑似气单胞菌,再进一步作系统生化鉴定试验,确定其种类。[结果]13种2024份海产品经初筛,检出疑似气单胞菌2668株,检出率为131.8%,其中542份样品同时检出2种以上疑似气单胞菌,进一步复筛筛去非气单胞菌880株,提高筛选率32.0%,系统生化试验后,确定致病性气单胞菌1667株,符合率为93.2%。[结论]分步筛选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过筛分离方法。与常法相比,简化了检测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基本上解决了分离难的问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国内外气单胞菌引起腹泻的报道较多,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我们应用CT基因探针杂交、兔肠结扎试验和平板溶血试验对162株气单胞菌的毒素原性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菌株162株气单胞菌均为1989~1990年济宁医学院及本省部份地、市、县防疫站从腹泻病人、健康人、淡水鱼和河湖水中分离送检。所有菌株均以常规方法按Bergey手册  相似文献   

18.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 ,对直接分离和增菌分离法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直接分离法用于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时 ,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 ,提示夏、秋季宜用直接分离法。冬、春季宜用增菌分离法  相似文献   

19.
分步筛选试验在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海芳 《现代医院》2006,6(2):12-14
目的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以简化实验步骤,减轻工作强度。方法初筛项目为氧化酶、0%NaCl胨水、6%NaCl胨水3项试验,复筛项目为肌醇、精氨酸双水解酶、靛基质、赖氨酸脱羧酶等4项试验,凡氧化酶、靛基质阳性;0%NaCl胨水生长;6%NaCl不生长;肌醇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不定的菌株为疑似气单胞菌,再进一步作系统生化鉴定试验,确定其种类。结果检测海产品、鱼类、禽畜肉等3类样品共68份,经初筛检出疑似气单胞菌60株,检出率为85.3%。其中6份样品同时检出2种以上疑似气单胞菌,进一步复筛筛去非气单胞菌19株,提高筛选率31.7%;系统生化试验后,确定致病性气单胞菌41株,符合率为95.2%。结论分步筛选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过筛分离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基本上解决了分离难的问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致病性真菌主要有新生隐球菌、白念珠菌和烟曲霉菌等,它们都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感染免疫受损、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艾滋病患者。丝氨酸蛋白酶目前除了被认为是致病性真菌潜在的毒力因子外,还被作为开启血脑屏障的钥匙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致病性真菌丝氨酸蛋白酶的检测、其属性和可能的致病机制,尤其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形成过程中对血脑屏障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