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奉为正统,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庸”哲理不但影响了中医协调观的形成,还启发了治疗学上“度”的把握,儒家推乾元的思想导致了中医“贵阳重火”理论的产生,而儒家学的积极入世、注重社会人事的思想又引导中医重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此外,儒家的仁义思想哺育了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三个基本概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医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三个基本概念郭建新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理门诊(450002)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医疗新领域,本人多年从事这项工作,从中体会到传统中医的心理学思想为这一新的医学领域的临床工作奠定了三个...  相似文献   

3.
王凤仪性理疗病学说为一百多年前宝贵的民间医学治疗思想,暗含丰富的当代心理治疗学、心身医学思想,其理论与经典儒家哲学和传统中医思想一脉相承,又切合当今医学界对健康模式的认识。然该学说多年来未被当今医学界认知整理挖掘。文章从理论基础,治则,治疗方法,预后调理,及其与儒家思想、中医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上,浅述其学说内涵。  相似文献   

4.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06,27(10):1253-1255
目的: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及其思维模式特点。结论: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5.
景浩 《中医药学刊》2006,24(3):481-482
《黄帝内经》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是一部涵概文、史、哲和多门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巨著,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儒家是春秋时期孔子所创学派,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庸》是儒家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学原理,其核心命题是“致中和”思想,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宇宙万物便达到了一种最佳动态平衡。《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具有突出的民族人文特色,根植于丰厚儒家文化土壤之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诸方面的论述中均体现出儒家的“致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是它的主导思想,但也受到儒家唯心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董仲舒神秘化的五行学说就是其中之一。在继续普及、深入、持久的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批判儒家对祖国医学思想影响,对发掘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都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稳态理论的形成影响极大。其取法天地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天人和谐的稳态理论,其交感思想影响了中医自趋稳态机制理论框架的构筑,其“用中”思想影响了中医最佳有序动态生命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不仅从生理、病理上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诊断和治疗上亦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内经》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治疗学思想,诸如早期治疗思想、治病求本思想、因势利导思想、整体治疗思想、饮食调治思想、心理治疗思想等,这些治疗思想给后世的影响极大,对中医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气”不成病,无“气”不成医。气行则血行,气血湿炎虚五证及阴阳五行之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气象和天气预报,以人为本和以气为本,“天时,地利,人和”全面的概括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厚积薄发之中,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内涵以及医疗保健的专业理论。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是其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湿炎虚五证以及四诊八纲和“治未病”理论构成中医的理论框架。精神和物质,中医更重视“气化”在生命中的作用,“以气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内涵,“天人合一”是以气为本的外延和整体观。“天人合一”,“以气为本”,“心脑合一”,“精气神一体”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技术。在中医特色的传承问题上,是经验的传承和创新,经典中医理论信息化,临床诊疗技术现代化是中医进步和创新的必由之路,舍此无第二条道路。在创新问题上,一是古典理论的现代表述,二是“四诊八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医精诚是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医服务的公益性质和理念;经济上坚持“简便验廉”,学术研究中坚持高科技含量和中医特色;大医精诚,“诚”,一方面是强调服务性,更重要的是非商业化理念和奉献精神,“诚”具有“大慈大悲”和“普渡众生”的佛教理念。量力而行和用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健康回报,是“新医改”及临床医疗追求的价值观,这同样是中医特色。中医特色除体现其固有医疗保健的专业特色外,中华人文理念的传承是其本色。这应该被认为是医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功能。劳心者治人,中医历来强调意识形态,对生命的积极作用和负面致病因素,“气”的负面作用和多样性及致病性,成为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内涵和临床病因。人文医学,管理医学和生物医学构成中医现代理论的主体,既体现中医特色又体现医疗模式新概念。整体观/天人合一/宏观、辨证观/辨证施治/循证医学、现代观臌观/中西医并重。三观并重是发展和拓展中医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耳针治疗学的负反馈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控制理论等科学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各领域,对医学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医针灸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与其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割的。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为特征,这一思想贯穿在药物,针灸耳针等各个治疗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专业思想教育是学校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一步,对于学生树立热爱医学,献身医学是十分重要的。现有的医学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医学专业的基本状况、专业性质、专业特点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等,但这些内容对于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接受着现代西医学理论方法的影响,对初人中医之门的学生来说必然影响专业思想。另外,目前中医医院“西化”日趋严重,即使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韩医学对体质问题的研究比较(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体质学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研究日趋深入,在韩国医界,体质问题亦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以“四象医学”为代表的体质理论体系。该文从中韩两国体质理论的渊源、理论内涵、体质形成与分类及临床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双方的研究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具有共同性,并存在相互补充及统一的基础。韩国“四象医学”受到中医体质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体质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医时间护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齐静 《山西中医》1989,5(2):11-12
近年来,随着“生物钟”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工作者结合现代时间医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传统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时间医学的论述从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和发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中医护理方面,有关时间医学的研究却为人们所忽视,至今几乎还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中医护理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医时间护理学”这一新学科。  相似文献   

14.
妙趣横生的中医心理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形神论、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曾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并认为任何治疗都应从“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孙凤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医院王秀芳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形神论、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曾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  相似文献   

16.
辛宝 《陕西中医》2012,(9):1190-1192
佛教养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孙思邈虽然是道教信徒,但他却以博大胸怀将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佛教理念引入到中医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养生观。他在佛家"好生"好善"思想影响下,结合儒家、道家思想,在全面继承此前中医养生成就的基础上,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开启了中医养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医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学虽然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仍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结构的。这是由这门新兴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中医心理学必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营养”,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这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是否能立得住,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基础理论。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今日书刊所载文章,论述这一课题者甚多,但总有零散之感,因此还难说形成一完整的体系。用中医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及东方文化的独特而灿烂的遗产,其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概念及理论。中医心理学科的发展,也使人们重新评价中医心理治疗的地位。现就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探讨。1 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中医心理治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家称为“意疗”“心疗”。早在远古至战国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并通过祝由等方法移易情志,变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铁涛 《新中医》2003,35(6):18-19
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在20世纪,中医药学一直受排斥,被拒于“科学” 门外,这是错误的。当然其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世界上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凡与该模式不符的,便是“不科学”,中医既然不是微观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也不能算“科学”!最近有人说这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主义。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今天仍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庸》首次提出“中和”这一概念,其产生与上古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尚中及尚和的思想有关。中和思想包含“无过无不及”的概念,同时也包含善“权”的观点,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衡,以求和的境界,从而最终达到“生生”的结果。中和思想在构建中医思维模式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中医处方用药过程中,药物剂量、药物选择、药物配伍、药方调整及其他细节方面,都相对应地显现出中和思想的烙印。可见,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医方药实践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