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我园开展“合理利用种植资源,创建特色园本课程”以来,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设计这节课是启发幼儿自己去实验、探索,制作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叶脉书签。秋末初冬,很多树叶都飘落下来了,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研究现状,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生成了这节课。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萌发孩子们爱科学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不到一个月,他们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特性了解不多,因此,通过设计“我来摸一摸”这样一节有趣的实物操作课,让幼儿在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软硬特性,并从中能够区分哪些物体是硬的,哪些物体是软的,以此进一步激发小班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图:孩子们的经验来源于生活,而科学探索的知识必须要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结合主题《有用的纸》让幼儿在感知各种纸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纸并想办法尝试用纸做成纸袋来装东西,这不正好迎合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吗?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绘本故事《好饿的毛毛虫》融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较强。该故事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学点多。本活动则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借助绘画故事情节,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下通过看、听、操作等多种方式巩固5以内数量的对应关系及数列关系。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颜色对幼儿来说是个谜,一幅画没有了颜色就不好看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可以用多种颜色画房子、天空、树林等发挥幼儿无限想象力,于是,我在自然角提供颜料让幼儿认识红、黄、蓝三原色,让幼儿自由选择任意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从中体验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幼儿在生活、游戏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几何经验,这在他们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老师组织数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更是幼儿展开几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激活并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并使之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幼儿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促使幼儿从经历走向经验。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幼儿对序数的认识比基数晚,他们能认识“几个”但认识“第几个”就比较困难;幼儿还容易把序数和基数混淆起来,如回答“这是第几个”时,幼儿不是不会回答就是用基数“3个”、“5个”来回答。本节活动主要是在认识基数1—5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识序数1~5。由于小班的孩子对物体大小、高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鼓励孩子将序数与物体大小、高矮比较结合起来进行排序,这样不仅巩固了孩子的原有经验,还让他们初步了解到物体间不同的规律,体验到活动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闫佳 《儿童与健康》2014,(10):51-53
设计意图:幼儿刚从小班升入中班,对于“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要理解抽象的、数的多一少一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就要以有趣的情景游戏等方式设计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相等、形象的量来代替抽象的数。“纲要”中指出: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所以“找朋友”这个活动是在情景中开始,结束于情景。体现了“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相似文献   

10.
设计意图:有一天在户外活动时看到花丛中有一只蝴蝶飞来飞去,小朋友看见了大声喊“蝴蝶,蝴蝶!”,我问“蝴蝶漂亮吗?”他们回答“漂亮!”,“那蝴蝶怎么长大的呢?”幼儿都回答不出来。为了让幼儿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设计意图: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数学活动。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探索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难度是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育关注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积极设计开放的、创新性的教学活动,给幼儿创造广阔的认知空间,帮助幼儿从小形成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图:空气无色无味,容易被孩子所忽视,但又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它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我设计的活动,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这个活动它的主要知识点是通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注重的是探究过程,遵循“纲要”精神,以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主的理念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雨过天晴,孩子们来到户外进行活动,几个小朋友围蹲在花坛边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原来他们在花坛边发现了几只蜗牛——有的试着去触摸蜗牛的触角、有的试着去抓蜗牛硬硬的壳,这引来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瞪着大眼睛,并且纷纷讨论起蜗牛来……因此,我就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性的关注点,结合主题《春来了》之分题《我们睡醒了》生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为了真正做到“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园本化的探索研究。孩子年龄小,怎样调动孩子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我们的思考是在巧妙的动手制作中,引导孩子在多次尝试矫正错误,最终收获成功的作品,体验科学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儿童与健康》2013,(11):37-38
设计意图:时间概念对小班幼儿来说太抽象,他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感知和具体的的生活活动来分辨的。在数学活动“早晨和晚上”中就是通过生活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来感知、理解早晨和晚上这个时间概念的。整个活动我始终以游戏贯穿其中,让小班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熟悉的环境来感知早晨、晚上,在看看、玩玩、摆摆、说说中更好的分辨早晨和晚上。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指出:3~4岁幼儿经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大母鸡》这首歌曲结构简单、语言简短、诙谐幽默,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节教学活动本着对幼儿艺术表现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将幼儿带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感受歌曲的韵律和趣味。让幼儿模仿动作的同时熟悉歌词、最后用有趣的游戏感受歌曲,自然地学会演唱。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通过平日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都比较活泼,也爱模仿小动物。《找小猫》这首歌曲曲调简练,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小班幼儿,特别喜欢游戏和参与音乐表演活动,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让幼儿主动参与,尝试创造性的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体验游戏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手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它,比如吃饭、画画、拿东西等。《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喜欢用小手去感触身边的事物,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一节小班科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师幼的互动、有趣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小手的用处。,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在一日教学实践中,要让每一位教师紧紧抓住尊重、适合、快乐、发展幼儿的四个关键点,建构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的课程,引导我们每一位教师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快乐健康的发展。怎样在一日教育教学实践中达到尊重、适合、快乐、发展的目标,促进孩子快乐发展成长?带着这个问题,我决定大胆的尝试一下,于是选择了健康活动《勇敢的消防队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