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须     
儿子1周岁多的时候,面临着要上幼托所。我实在放心不下,他每刻都离不开我们,怎么可能独自呆在幼托所呢?我和妻子刻意训练他,让他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我们玩“失踪”。结果,他大哭,哭得惊天动地。和人聊起,他们说:“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一狠心,我们就把孩子送到了幼托所,孩子天天哭,咱天天心里不忍心,但没办法,我们知道,这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经历的。  相似文献   

2.
一成 《健康必读》2004,(5):17-17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生下来腿就有些残疾,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男孩对自己不能走路,感到非常悲哀。一天,他痛苦地问他的妈妈:“上帝为什么让我不能走路,是上帝他不爱我吗?”孩子的妈妈微笑地告诉他:“当然不是,我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的一只苹果,有的特别饱满和新鲜,所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常用“小天使”来形容可爱的孩子,不过,我也听见有父母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发起脾气来真像个“魔鬼”。仔细想一想,天使与魔鬼并非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互不相干,他们可能同时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天使的一面,也都有魔鬼的一面,究竟要呈现哪一面,由其成长、生活经历决定,也由不同的时间和状况决定。我们看见了情绪的“魔鬼”,不必惊怪恼怒,相信必有“天使”也在他心中,只要时间和状况变换,“魔鬼”也许一转身就成了“天使”。  相似文献   

4.
童真评定     
伯镛 《家庭育儿》2014,(11):1-1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但是您想过没有,这个标准也许不那么公平。 国外有个有趣的电视节目,妈妈骗孩子说:“你的万圣节糖果都被我吃光了。”结果绝大多数孩子都反应强烈,或吵闹或撒泼打滚,有的哭得一塌糊涂;唯有一两个孩子,怯怯地说:“没关系。”我们对这样的孩子竖起大拇指:这孩子真棒,对妈妈超有爱心!殊不知,这孩子“爱心”的背后承受了多大的内心压抑,童心泯灭啊!  相似文献   

5.
个体的自尊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也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孩子的自尊可看作是对自己身体、能力、表现等感到满意的一种心态。不同的孩子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胖;有的孩子灵活,有的孩子迟钝等等。让我们每个人对自身的一切都能如愿实在很困难,更何况孩子呢?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给他的评价,所以父母要注意维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6.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人为人正直、坦诚,热情待人,富有同情心;有的人则奸诈、虚伪,对人冷漠无情;有的人自尊自信,落落大方,富于创造;有的人却自暴自弃,胆小懦弱,墨守陈规。这些千差万别接人待物特点就是由性格特征决定的。积极、冷静、开朗、善良的性格,无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都能使人成为强者。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性格?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诚然,我们不可能给孩子的未来安排得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追求理想、适应和改造环境。这里所说的宽松…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完美主义情结”。 追求完美、回避不完美是人类基本的心理动机,它建立在人类趋美避丑的本能之上。如果这种动机在一个人的性格中占据最显著的地位,他就会经常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并非只有一种。有的人追求完美,但不害怕不完美,能坦然接受生活.工作中的缺陷、错误和失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他们“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但不会过分担心失败和错误。而有的人则更关注不完美,竭力避免工作、生活中的不完美,对缺点和错误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我们把前一种表现称作“积极完美主义”,后一种称作“消极完美主义。”  相似文献   

8.
嘉怿 《自我保健》2012,(11):64-65
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没有“笨孩子”,没有“怪孩子”,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有我们不够了解的“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独一无二的宠儿,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但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判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成绩,而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宗宗  林蔚雯 《自我保健》2014,(10):63-63
差异之一:美式思维中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他们眼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儿女长大后有他们独立的爱情,这和尊敬父母是两回事。至于选谁为另一半,只要不是条件外的对象(比如有些家庭不允许娶有过犯罪记录的女性),父母就会祝福孩子。事实上,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甚至情人节,作为晚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美国的已婚人士都会回去看望父母,享受大家庭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10.
有位老师给班上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心理试验,说有一只猫受伤了,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我带它看兽医去;有的说让我妈给它包扎包扎;有的孩子还说,我给他带回去调理调理,这些,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举动。但有 的孩子却说:“掐死他或者浇上汽油烧死他。”这种缺乏同情心的回答,就是一种心理 不健康的表现。孩子不会平白无故这么狠,这 可能是别人对他狠,或是他看到别人狠,更 多的情况是受看凶杀案一类片子的负面影响。 这类孩子确实需加强“泛灵”心理培养。 什么是“泛灵”心理呢?世界著名的瑞典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泛灵’心理乃是…  相似文献   

11.
人人心中都有两个孩子,一个叫乐观,一个叫悲观,但我们却能让“乐观”打败“悲观”。换言之,每个人都能培养乐观人格。 所谓乐观人格,泛指一个人对周围人与事物正面、积极的认知取向。在心理学上,乐观人格突出表现为,自信乐观,表达自如和耐受挫折等特质,乐观的人往往能够积极地看待挫折、辩证地对待得失。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父母可以不惜一切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性教育方面却投入得非常少。“好人讳言性”的迂腐传统观念,总是非常顽固地盘踞在我们自认为“纯洁”、“健康”的大脑之中,尤其在孩子面前说性,更是躲躲闪闪,含糊其辞,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的错误指导。这里,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性教育工作者在一所幼儿园里与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的对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保健》2010,(2):40-40
我和老伴结婚多年,我们俩的感情一直不错。可是最近,我老伴却提出要和我离婚或分开过。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今年元旦,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家过节,因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差异,我和他们发生了争执。争吵时,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了不少过火的话,结果,一家人过了一个很不愉快的节。他们离开后,我老伴经常埋怨我脾气不好,“得罪了很多人”,现在把孩子也“得罪”了,让我改改自己的“臭脾气”。  相似文献   

14.
韩立霞 《家庭医学》2005,(24):20-21
信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国家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孩子失去了信任.会失去与别人沟通、学习的机会,不利于自身成长:一个家长失去了孩子对他的信任,会引发许多家庭冲突,家庭教育也变成纸上谈兵。其实很多时候不只是孩子会犯错,当他们拿你的话当“耳旁风”的时候.你是否也反思过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从“十指不沾水”的男孩女孩蜕变成父母之后,因为有了一个一辈子都扯不断的牵挂,心里突然多了很多不忍:不忍孩子受苦受累、不忍孩子伤心掉泪、不忍孩子受挫失意……所以,辛勤地工作,用自己的汗水积累财富,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这是所有父母几乎无一例外的想法。但是,到底把什么留给我们的孩子,他们才会如我们所愿有一个好的未来呢?  相似文献   

16.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常常叮嘱:别和人家抢。 每个父母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外,万一对方是个头大的,可能自己的孩子会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实际上,孩子之间争抢是否真的这么可伯呢?也未必。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  相似文献   

17.
我向世界笑     
俗语说得好,“世界向微笑的人敞开”、“巴掌不打笑面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快乐,而乐观是快乐的根本”。 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有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他:“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龙培 《健康人生》2004,(6):19-19
事实表明:每个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模式中,每个孩子都有心里不平衡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发现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天平。自从踏进校园后,孩子们就开始经历名目繁多的比赛、考试和检查。他们心理压力渐渐增大,学习上失利,与同学关系不好,跟老师关系不和谐,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常听到不少人说:“现在的事真怪了2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不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们又注意到,有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比较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洗漱的同时,捎带手还能把全家的早点热了;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于是,我经常往将向这些孩子的家长江教,时间长了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将塔比他们自主意识和能力。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做一些分析,我初步概括出培养孩子自主性的10个方法,以供更多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参考。给孩子一些空…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大小变变变”是袋幼儿因活动整合课程》小班下学期“大大和小小”主题中的一个教育内容。在进行“最大的动物和最小的动物”这一活动时,有的孩子说“大象最大!”可是有的孩子发现“鲸鱼比大象还要大!”有的孩子说毛毛虫很小!”可是马上就有孩子反对:“蚂蚁更小!”到底什么大?什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