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养生”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这是王蒙的养生之道。
大作家王蒙曾就养生之道请教过著名学者周谷城先生,周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王蒙大受启发,联想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的吃补药吃出了大病,有的练气功练得走火人魔,有的炼丹服药把自己毒死,有的练长跑把自己累死,都是因为养生过头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张中行,是与季羡林等并称的北大"未名四老"之一。季羡林说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可见评价之高。他博学宏识,造诣深厚,于佛学、逻辑学、德国古典哲学上都有建树。在文学上更是大器晚成,古稀之年横空出世,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他写的《顺生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先生活了101岁,有人认为这是个奇迹。因为论体质,他并不强壮,年轻时纵情声色,又得过肺病;论条件,他中年后即被长期幽禁,也可谓历经艰辛。但他毕竟硬朗地走过了一个世纪。这当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通过对张学良日常生活的探究,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4.
<正>我很少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我也不吃。从前在银行里,很多人请客,不能拼命吃,山珍海味会吃坏人,瞎吃不好。我想健康最重要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是重要的。健康有物质一方面,有精神一方面。物质方面我们要求不高。不要生气,都是小事情,吃亏就吃亏,讲个笑话,刘少奇讲:"吃小亏,占大便宜。"我说:"我吃小亏,不占大便宜。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家族著名画家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古城。由于他兄弟众多,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便外出当学徒,自己谋生。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艰苦读书,习文作画。他先攻版画,后攻国画,勇于创新,独具一格,驰名中外。他不仅对美术卓有成就,而 相似文献
6.
我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基本健康。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养生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供君参考。一、重视锻炼1.托踏运动法。每天早晨(或空余时间),两手的手掌朝上,用力上托,尽力向上举,如举千斤;两脚踏地,如坠坚石,向下蹬直;吸足气,闭气不出,待气憋足时,徐徐呼出。同时,慢慢放下两手,置于两腿旁。 相似文献
8.
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著名学者梁漱溟老先生于1988年谢世,终年96岁。 相似文献
9.
出生于1917年的南怀瑾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国学和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曾一度被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尊称他为“禅宗大师”、“国学大师”等等,然而南先生却拒绝了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而今,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于1917年的南怀瑾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国学和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曾一度被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尊称他为“禅宗大师”、“国学大师”等等,然而南先生却拒绝了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而今, 相似文献
11.
一日啬神 二日爱气 三日养形 四日导引 五日言论 六日饮食 七日房事 八日反俗 九日医药 十日禁忌过此以往,为之或知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间老人,现已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走起路来仍然敏捷利落,号称我们乡村的第一寿星。 相似文献
13.
据清宫留传下来的《膳底档》记载,乾隆皇帝常吃的主食有47种,副食热锅类47种,热莱类59种,汤类7种。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有不少精通养生之道而又工于诗文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了一些养生对联。这些对联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给人们以艺术享受,也是养生益寿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唐代著名禅师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人际大师”。希迁禅法的主旨以洁净本心为上,力求识得圆满之体。他的养生奇方其精要便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6.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演唱京剧能带来青春活力,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半生戒马生涯却生来体弱多病.气血不足。平定“天平天国”之前翰林院时就常有“头晕”“乏力”、“目蒙”之感。 相似文献
18.
张群.字岳军(1889~1990),四川成都人,为国民党元老,素与蒋介石私交甚深,颇得蒋的信赖,受到重任。而在近代军政界人物中.张还是少有的长寿者,1990年12月4日在台湾去世,活了102岁。他在晚年不仅气质与体质俱佳,而且记忆力更是惊人.每与友人交谈,对数十年前往事,常能如数家珍,点滴不漏。特别是对四川一些掌故,诗词也多能倒背如流。 相似文献
19.
“宝鼎茶完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副优雅的对联,过去常被文人墨客用秀丽的书法写来悬贴于书房后院,短短14个字,却极形象而传神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所推崇的一种情趣与品味。而这种东方情趣,与中国古代养生医学其实都生发、孕育于同一文化土壤,其内在的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正>闲来翻阅英国散文名家培根的《培根随笔》,其中有一篇千余字的短文《谈养生之道》,谈及"医规之外,还有养生之道。一个人自己观察,发现什么有益,什么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然后下结论说:‘这个不适合我,因此我不会再用’,又比说‘:我发现这样无害,因此我可以使用’。"这话看起来简明易懂,通俗可行。我反复思考琢磨,今人在讲养生方面,往往失利受害,就在于利害分辨不清,缺乏独自观察,没有审慎确认,于是贻误身心。培根是在1597年作此文章的,在1612年和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