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消融(RFCA)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法、心动过速标测法、窦性心律下P电位(浦肯野电位)标测法.结果 29例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全部经射频消融成功,随诊1个月~36个月无复发,心动过速标测消融组与窦性心律下P电位标测消融组在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起搏标测组与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FCA治疗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②心动过速下标测消融与窦性心律下标测消融优于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2.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 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对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左心室IVT16例,右心室IVT4例),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8.
希浦系统近端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与左室分支室速临床及电生理特征类似,属于希浦系统室速范畴,不同的是关键部位在His束内,而后者是在左室分支。诊断鉴别最突出的特征是心动过速时HV间期,比窦性心律时略短,但又明显比典型左室分支室速时长则提示希浦系统近端室速。此外QRS波呈室上型或窄QRS波者提示希浦系统近端室速,多形性分支室速也提示希浦系统近端起源。心动过速时HV间期可推测室速关键点或消融靶点离His束的距离,HV间期正值越大越接近His束,随着该值缩小而逐渐远离His束。所有希浦系统室速导管消融均以最早P电位为消融靶点,希浦系统近端室速靶点部位机械刺激易终止心动过速,因此接近最早P电位并且机械终止部位可作为消融靶点,在该点消融较其他部位易导致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病率占临床确诊室性心动过速(VT)的10%左右,射频消融治疗,可做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诊断IVT必须先进行详细检查,排除任何心脏的结构异常.IVT多发生于右室流出道及左室间隔,但是游离壁VT病例较为少见.其中右室室速中右室流出道VT占70%~80%.我们为1例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部的IVT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在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6年7月期间到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行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36例IVT及PVB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arto指引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治疗,观察此方法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临床基本情况:22例为单源性PVB,14例为IVT患者。(2)IVT及PVB起源位置:16例为流出道IVT及PVB,其中肺动脉瓣上1例,右心室流出道6例,主动脉窦内2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8例分支性左心室IVT及PVB患者,左前分支参与4例,左后分支参与6例;8例房室瓣周IVT及PVB患者,His束附近1例,二尖瓣环2例,三尖瓣环5例;2例心外膜IVT及PVB患者。(3)消融疗效及随访结果:消融成功率为94.44%,失败率为5.56%,1例复发者经再次消融成功,8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其中5例恢复正常,其余3例左心室扩大者范围逐渐缩小。结论 IVT及PVB患者常见的起源部位为左后间隔及流出道位置,且患者在Carto指引下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显著,其治疗方式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HIS)束旁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的心电图特征及在CARTO3系统下的射频消融。方法 10例确诊为FAT患者,分析其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在CARTO3系统指引下,于右房行激动标测,标测到HIS束部位心房激动顺序最早时,于窦性心律下消融;若消融未成功则于无冠窦(NAS)内标测后寻找合适靶点消融。结果 10例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诱发和终止,心电图P波在V2~V6导联以负向为主,V1导联大多在等电位线附近;HIS束旁成功消融者,Ⅱ导联P波以负向为主,a VL导联P波在等电位线附近;NAS内消融成功者,Ⅱ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a VL导联P波以正向为主。激动标测显示右房最早激动点位于HIS束附近,在HIS束附近最优靶点者6例,在NAS最优靶点者4例。10例均消融成功,1例复发,其他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V1、Ⅱ导联心动过速下P波形态对于FAT起源于HIS束旁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右房消融失败者,可考虑于NAS内标测及消融。  相似文献   

13.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3,43(28):52-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特发性室速 ,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 10 %。临床上对 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 IVT和左束支阻滞型 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 IVT,后者简称为右室 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 ,左室 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 ,而右室 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 ,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且创伤小 ,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体表心电图的大体定位及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寻找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RFCA.结果 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1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10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2例(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手术即刻成功25例.术中1例在放置ABL导管时机械性的压迫希氏束出现一过性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处理,2 h后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例放置希氏束电极时,出现Ⅰ度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正常的房室传导;22例平均随访(2.8±1.3)年未复发,3例半年后复发,其中AVNRT 2例,AVRT 1例,再次消融均获得成功.结论 RFCA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技术成熟、安全、疗效好.术后复发可能与消融点准确性、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小儿快速心律失常320例射频消融效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构成比和相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2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320例患儿(年龄6个月~16岁)中,225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成功率为98.3%,右侧房室旁路成功率为9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8例,成功率为98%,复发率为4.6%;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6例,成功率为83%,复发率为1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1例,左室间隔部IVT成功率为100%,右室流出道IVT成功率为85.7%,总复发率为12%.并发症1.6%(5/320),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为左侧房室旁路,2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为AVNRT;动静脉栓塞3例(8个月~3岁),静点尿激酶后缓解.31例IVT心室速率为150~240(198±26)次/min,QRS波时限0.09~0.12(0.10±0.01)s,25例有室房分离.22例室速(VT)起源于左室,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全部320例快速心律失常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0例;因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9例,其中4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射频消融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在<4岁儿童和婴幼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2)AVRT和AVNRT是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3)小儿IVT多呈窄QRS波,室房分离是诊断IVT的有力依据;(4)心动过速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应特别注意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特发性室速,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10%.临床上对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IVT和左束支阻滞型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IVT,后者简称为右室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左室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而右室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创伤小,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叙述常见的左室I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临床诊断IVT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0.5±12.5(21~66)岁,病史7.8±8.8(1~22)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09±69(240~43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且Ⅱ、Ⅲ、avF主波向上12例。对20例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0例均获成功,术后1例起源左心室后间隔,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之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术后第3、7天复发,余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亦无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RFCA关键在于靶点标测和标测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选择 1995~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共 32 1例 ,男 2 10例、女 111例 ,年龄中位数 13.4± 3.6 (1.5~ 18)岁 ;其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 0 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7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35例、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心房扑动 (AFL) 2例、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IST) 1例。记录所有病例术前未发作心动过速及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结合电生理检查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AVRT、AVNRT和IVT分别占6 3.6 %、2 3.1%和 10 .9%。年岁较小的儿童和青少年 ,右侧旁道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 ,左侧旁道相对越来越多。B型预激合并多旁道较常见。 35例IVT ,其中 2 3例为左室IVT ;6例为右室IVT。 1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3例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及心脏大小在RFCA术后 3~ 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①AVRT、AVNRT和IVT是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 3种类型。②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和 (或 )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标测 ,行直流电消融 (DCCA)或射频消融 (RFCA)治疗。前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40 % (4/ 10 ) ,低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95 % (41/ 43) ,P <0 .0 5。前期阶段DCCA治疗的复发率 10 % (2 / 2 0 )、并发症发生率 2 0 % (4/ 2 0 )和术后血CPK峰值 10 32± 36 9U/L分别高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 2 % (1/ 43)、5 % (2 / 43)和 16 3± 82U/L(P均 <0 .0 5 )。 6 7例患者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5 2例。右室IVT 2 4例 ,19例 (7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其中 2 1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2 5 .3± 5 .6ms。左室IVT 2 8例 ,2 1例 (75 % )起源于左室后间隔 ;其中 2 5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提前 2 9.1± 6 .0ms;仅 1例记录到孤立的浦肯野纤维除极电位。前期DCCA治疗IVT成功率为 94% (17/ 18) ;后期RFCA治疗IVT成功率 10 0 % (30 / 30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VT) 10例 ,前期DCCA治疗 2例 ,成功 1例 ;后期RFCA治疗 8例 ,成功 6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检测方法和疗效。方法  4 4例IVT病人 ,男性 32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2~ 6 0岁 ,其中左室IVT(LIVT) 2 6例 ,右室IVT(RIVT) 18例 ,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寻找靶点进行RFCA。结果  2 6例LIVT消融成功 2 3例 ,18例RIVT消融成功 16例 ,总成功率 88 6 %。结论 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 ,是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