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现代中药发酵是在传统中药发酵基础上,结合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中药生物转化技术,本质上是指在可控的条件下,借助微生物对中药成分分解和代谢,从而改变中药药性或药效。现代中药发酵具有不受自然条件制约,微生物转化能力强,发酵产物丰富,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是中药研究热点方向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发酵中药研究现状,对中药发酵方式、发酵菌种和中药发酵运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出中药发酵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中药深入研究及中药发酵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中药发酵的历史和机理,对中药发酵的传统和现代技术与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概述了中药发酵4个方面的主要作用,提出了中药发酵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提示中药发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曲类中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然而由于各地区发酵曲类中药所使用的原料和发酵工艺不统一,各地自然菌种差异较大以及发酵过程菌群代谢的复杂性等问题导致曲类中药质量不稳定。因此,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近些年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炮制化学、现代药理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制和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发酵炮制工艺逐渐从自然发酵转变为纯菌种协同发酵,进一步明确发酵工艺参数;炮制机制研究阐明了部分曲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发酵菌种变化;采用薄层色谱、显微镜、HPLC、电子舌鼻等多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曲类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炮制机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发酵类中药历史悠久,但目前对其研究尚不够深入,质量控制标准有待完善提高.本文对发酵类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分类、质量控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目前发酵类中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质量控制和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发酵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至2006年国内在中药发酵方面的应用概况。发酵中药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热点,利用微生物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含量,提高中药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开发新药特药已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风险评估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叶 《中国药业》2012,21(14):15-20
中药的全成分生物转化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化合物变化过程。该文借助哲学思维、逻辑方法和现阶段对医学科学的认知,对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发酵工艺进行风险性评估,从而为其构筑一条可行性生产工艺底线。根据医学微生态学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中药药效基础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研究成果,探讨微生态中药制剂发酵工艺的作用机理,并在多年对发酵中药制剂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微生态中药理论假说,认为"微生态中药制剂较相应的传统中药制剂可望具有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患者个体对药物代谢的差异性、丰富产品营养结构、改善产品口感和延长产品有效期(或保质期)等5个方面的优势。微生态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老弱多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手术后康复期患者,或放化疗癌症患者,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开发、推广微生态中药制剂还可望大为提高中药生产中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影响中药“神曲”功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炳荣 《抗感染药学》2009,6(4):237-240
目的:分析中药"神曲"不同组方、发酵及炮制工艺对神曲药效的影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古今中药"神曲"不同组方与发酵及炮制工艺,比较其影响功效因素。结果:中药"神曲"不同组方与发酵及炮制工艺对神曲功效有直接的影响。结论:建立统一的中药"神曲"组方与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黄叶 《中国药业》2012,21(16):23-27
微生态中药制剂是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结合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及酶法水解等现代生物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微生态中药的发酵工艺是一项共性技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可成为现阶段实施大中药产业战略的有力助推器.将该创新工艺引入到中药复方制剂生产中,可望实现对传统名优中药进行"批量式"二次开发;引入到药用植物提取物生产中,可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引入到中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中,可望破解人、畜同用抗生素引起交叉耐药的困境.根据中药的属性和类别,分别以食品级、保健食品级、医院制剂、国家级中药新药、中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各种类别,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推广微生态中药产品,可望创建一个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医药产业群.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方颗粒是20世纪90年代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产物,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中药饮片按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供临床调剂使用的颗粒剂产品,具有使用方便和疗效确定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薄层色谱(TL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红外光谱(IR)法、紫外光谱(UV)法、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等控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发酵工程技术在中国药用真菌培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应用于中国药用真菌培养,可提高其发酵水平。文章综述了发酵方式、发酵工程菌和发酵培养基等对中国药用真菌发酵水平高低的影响,展望了中国药用真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珺  张南平 《中国药事》2018,32(8):1051-1057
目的:通过对近年显微鉴别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介绍,为现代显微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中药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中药材组织鉴别、中药材和中成药粉末鉴别、显微化学鉴别、显微定量研究和现代显微技术发展5个方面展开介绍。结果:显微鉴别是传统、有效、快速的鉴别方法,尤其在中药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情况下作用突出,在定性、定量、定位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结论:深入研究显微鉴别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并结合最新显微技术,将有力推动中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动植物作为药用资源的历史悠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研究海洋天然产物的角度开发海洋中药资源,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多糖作为海洋动植物中药的药效物质之一,具有资源丰富和活性广泛的特点。研究发现,海洋中药多糖结构复杂多样,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凝血等活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来源的中药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为海洋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海洋多糖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卷柏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42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甾醇、多糖、氨基酸、酚类等化学成分。其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次是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止血及护肝作用。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照HPLC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D),结合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对卷柏质量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光谱的预处理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材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近红外分析技术在中药材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 《中国药学》2014,(7):506-506
陈士林研究员,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编委,国际中药资源与鉴定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接受专业培训、哈佛医学院Mclean医院做访问学者等。担任Pharmaceutical Crops共同主编、CHM和《药学学报》副主编;PLOS ONE等十余种国际国内刊物编委;完成了中国常用中药材的产地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编著了《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在国际上首次验证ITS2作为植物通用DNA条形码,创建以ITS2为主体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体系,主编了《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等书籍;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的首个中药基原药用模式真菌,论文在《自然》子刊发表并被Nature China选为中国最佳研究亮点推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中国和美国专利1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ladistics,PNAS,Nat Prod Rep,PLOS,BMC和FEMS等国际著名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