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闭塞性疾病,除少量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最多见的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下肢缺血性疼痛很常见,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慢性缺血常导致静息痛、溃疡,甚至坏疽,动脉旁路术或介入是最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近年来关于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降低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截肢率与病死率,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大量国内外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能够有效诱使下肢缺血组织内的血管新生与侧支循环建立,从而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此外,多种类的新型非病毒类基因递送载体的构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论 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与策略,但是仍存有部分问题尚未解决。  相似文献   

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健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做腹主动脉下端至双侧胫、腓动脉及足背动脉造影.结果:造影均获成功,DSA表现有动脉狭窄,长段闭塞,血管壁溃疡,血管扭曲、延长,侧支循环建立等.结论:下肢动脉DSA检查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资料,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血管基因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血管旁路手术^([7])。  相似文献   

6.
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 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 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肢体缺血性疾病,可以通过血管重建或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来达到恢复缺血肢体血流灌注的目的。但是,当肢体的动脉流出道闭塞而无法进行上述治疗时,病人有面临截肢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应用血管生长因子及其基因治疗方法来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以达到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目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善 ,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很多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动脉硬化病 ,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动脉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可遍及心、脑、肾和四肢等部位。四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常见 ,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脉、锁骨下动脉。肢体动脉的阻塞可造成肢体缺血 ,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 ,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当有肢体缺血症状时 ,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诊治。下肢缺血的治疗原则应以努力行血管…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约有65%的患者为多平面动脉狭窄或闭塞。目前传统的旁路手术仍然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原来手术治疗的疾病可以采用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为挽救肢体,腔内治疗通常应同时包括髂股和胫腓动脉闭塞性疾病。重建胫腓动脉血流不仅可以使髂股动脉腔内治疗效果更加长久,而且可以使缺血症状明显缓解。但小腿血管的腔内技术有一定局限,多采用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多节段动脉闭塞。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下肢重度缺血是指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下肢的静息痛、溃疡和(或)坏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导致下肢重度缺血的主要疾病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导致的重度缺血日益受到重视。尽管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下肢重度缺血的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1]。目前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尿毒症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病变,特别是多种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从而促使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对非糖尿病尿毒症患者的严重外周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改变病因及诊治认识依然不足.近接诊1例尿毒症合并严重双下肢动脉闭塞症,并发双足趾溃疡及坏疽患者,运用双下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在此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2.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以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最多见,处理也更棘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9.6%[1],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造成的下肢缺血也越来越多.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0%~50% [2-3].因此,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造成的下肢缺血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内外多项研究[4-6]均表明糖尿病下肢缺血与非糖尿病动脉硬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为常见,(2)发病年龄更小,(3)无性别差异,(4)多个节段发生病变,(5)病变发生在更远端.这些特点导致了糖尿病下肢缺血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crosclcrotic occlulive discasc,LDAOD)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也是导致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坏死等,其发病率随社会老龄化而增加,因此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就该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导致慢性下肢缺血,此时股浅动脉常受累,多为长段、多节段和溃疡型斑块性病变[1]。由于血管腔内治疗材料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术微创、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等特点,腔内治疗股浅动脉长段(>5 cm)硬化性闭塞也越来越受到临床推崇。但由于病变段长及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5.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以上的静息痛、溃疡、坏疽又称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或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2]。慢性肢体缺血急性加重或因动脉栓塞造成的急骤性肢体缺血称为ALI[3]。目前,腔内治疗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然而,国内尚无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规范化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变部位以主髂动脉分叉及双侧髂总动脉多见,外科手术目的主要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本文就我们近两年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治疗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治疗性血管新生自提出以来,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细胞疗法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中将对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性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大动脉炎等,他们的发病机制虽有不同,但均会出现动脉缺血症状.外科治疗办法有许多共同之处。目前主要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下,可随血液流至相应组织,分化为内皮细胞,进一步促进血管的生成。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对于创伤修复、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及肿瘤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下肢缺血性疾病,特别是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工作比较棘手的问题,近些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很多药物对该病效果欠佳。间充质细胞,特别是具有诱导血管新生的内皮祖细胞试验性应用于临床,以其对缓解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缺血下肢行走时间延长、静息痛减轻、踝肱指数增加),促进下肢缺血区域血管新生的作用,给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Dong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6-167
下肢血管疾病和脊髓受压性疾病均可引起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下肢动脉闭塞及腰椎椎管狭窄性疾病是引起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同时合并有椎管狭窄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时,若仅注意腰椎病变而忽略下肢动脉病变,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