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桂蕊  刘莉  李昌臣  陈建国  孙同青  张庆东 《临床荟萃》2000,15(6):287-288,F003
1 概况1 1 定义 由DM的糖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造成的肾小球硬化 ,临床上称为DN。糖尿病患者以肾小球高滤过开始 ,经微清蛋白尿和蛋白尿至终末期肾病 (ESRD)需数年至数10年。DN与DM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又因DM病情扩展而导致肾单位损伤 ,最终发生肾小球硬化称为糖尿病性肾病 ,为继发症。DM是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 ,当肾脏感染后加速加重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老病加新病 ,此时可视为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两大类 ,①感染性病变包括肾盂肾炎如肾乳头坏死。②肾小球硬化和肾动脉硬化 ,结…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已成为导致终末肾病的主要原因。它以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特征的病变,关于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了,一般认为是多种理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若糖尿病肾病早期及时诊治,其肾脏病变尚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是由于肾小球病变所致,主要病变特征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和肾体积增大,早期有效治疗能够有效逆转病变血管,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20-30年后可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及时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对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1,2]。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是一种非常隐匿的病理过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早期可出现蛋白尿,晚期出现慢性肾功  相似文献   

4.
佟娇  刘阳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558-1560
正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有报道,至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2亿人,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5.92亿人[1]。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终末期肾病有54%来自糖尿病肾病,因其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给糖尿病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2]。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硬化等。其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贫血、水肿、蛋白尿、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高内压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这种改变是糖尿病肾病(DN)的始动因素,能诱发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支艳俊  史丽萍  周艳茹 《临床荟萃》2009,24(23):2112-21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性蛋白尿。研究发现DN的主要病理改变过程为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加,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但是DN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它受各种细胞因子、蛋白酶及抑制因子的调控。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合成及沉积和ECM降解受到抑制是肾小球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ECM积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ECM合成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指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的蛋白尿为主要标志,其肾脏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区无细胞性增宽或结节性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为特征[1-6]。2007年美国出版的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好发于中、老年,它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分别有30%~40%和5%~10%发生肾功能衰竭致死。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患糖尿病数年才会出现肾损害,最初呈现白蛋白尿,以后逐渐进展成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时糖尿病病程已达10年以上。此后病情进展更快,3~5年即进入尿毒症。一旦出现症状,尚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目前惟一有效的办法。1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浮肿、肾功能减退等临床症状,组织学上伴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时,可诊断为糖…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DN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未明确,传统观念认为,在遗传因素与长期高血糖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肾小球血流量、滤过率及压力增加,肾组织缺血、缺氧,蛋白非酶糖基化、多元醇途径活化及氧化应激.这些异常的长期存在导致肾小球系膜基质、基底膜合成增加及肾小球系膜基质及基底膜降解减少,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病死率增加[1].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在DN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树栋  王永刚 《临床医学》2011,31(6):114-115
缬沙坦能改善肾小球灌注压,减少蛋白尿的发生率,减缓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保护肾功能。前列地尔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扩张肾血管,改善肾组织缺氧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肾小球内血栓形成,防止肾小球硬化及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本文旨在观察两者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DM)患者人数的增加,糖尿病肾病(DN)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DN早期病变只是肾单位肥大,肾小球滤过增加和出现微量蛋白尿,此时若给予一些干预性治疗,可防止向大量蛋白尿发展。笔者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对DN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DM患者致残和致死的原因,同时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蛋白尿是DN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肾脏损害的结果,也是加速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蛋白尿的产生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变密切相关。GBM是构成肾小球滤过  相似文献   

13.
邵文祥 《临床荟萃》2001,16(11):509-509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为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系膜区基底膜样物质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硬化。早期肾小球病损较轻 ,通过控制血糖 ,便可使尿清蛋白排出量恢复正常 ,而晚期患者由于肾小球病损严重 ,需综合治疗才能奏效。我院自 1994年以来 ,用低分子肝素 (L MWH)治疗糖尿病肾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39~ 6 8岁 ,平均为 5 4.3岁 ,病程 3~ 2 1年 ,平均 7.5年。所有患者分型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htly ,DN)是糖尿病 (DM )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M患者并发DN的病死率为未并发DN者的 30倍。广义的DN是指DN患者出现肾脏损害 ,包括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狭义DN是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DN的过程在早期为肾脏体积过大 ,肾小球滤过率过高 ,之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肾小球基质积聚 ,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最后发展至肾小球硬化 ,临床表现为肾衰竭。糖尿病时出现的肾脏病变 ,随着DM病程的延长 ,其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在 1…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增生是DN的早期形态学改变。Ⅳ型胶原((ET-1)CIV)是构成肾小球ECM的基本物质,内皮素(ET-1)是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对肾血液动力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拟通过ET-1和CIV的浓度变化来评价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  相似文献   

16.
杜俊文  吴韬  南国珍  苏胜偶 《临床荟萃》2007,22(11):793-79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肾脏肥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积聚,并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参与DN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本实验通过检测TGF-β1,血小板源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对比非糖尿病性肾疾病(Non-diabeticrenaldisease,NDRD)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的病变特点,为进一步探索NDRD的发病机制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对43例糖尿病患者的肾穿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形态学、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查。先分别由肾内科和病理科高级职称医生背对背诊断,最后结合临床统一诊断。结果:43例糖尿病肾穿组织NDRD占65.1%(28/43)。与DN比较,NDRD病变有以下特点:①显示多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组织类型,其中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最多、占32.14%(9/28),其次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17.86%(5/28)。②透射电镜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s,GBM)不均匀性增厚,这与DN肾小球基底膜均匀性增厚明显不同。③免疫荧光检查发现71.43%(20/28)NDRD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有两种以上呈颗粒或团块状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较高的NDRD发生率,其病理变化、免疫病理和超微结构均与DN有显著不同,提示NDRD与DN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机制、临床早期诊断和介入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提供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 (DM)早期存在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高内压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而这种改变是糖尿病肾病 (DN)的始动因素 ,能诱发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1 ] 。本文对 37例 DM肾小球高滤过患者有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为早期发现肾小球高滤过患者提供线索 ,对早期干预治疗 ,阻止或延缓 DN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1.1.1 高滤过率组 对 190例 DM患者行 99m Tc- 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GFR) ,GFR>140 ml/min称为肾小球高滤过率 (高 GFR) [2 ] ,其中 37例均为尿蛋…  相似文献   

19.
常玉梅 《临床医学》2000,20(6):17-1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一种有害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DN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DN的早期治疗是可逆的。Ⅱ型糖尿病肾病的第一、二、三期为早期诊断,如果糖尿病(DM)患者出现了持续性蛋白尿才诊断为DN,病情已属于中晚期,为糖尿病的第四、五期,治疗难以逆转。病人往往在数年死于肾功能不全。为此我们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基础上又开展了RBP/Cr、TRF/Cr、NAG/Cr的测定。可为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提供了一个更为敏感的检测指标。使糖尿病肾  相似文献   

20.
伴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肾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泛指由于糖尿病(DM)导致的肾小球病变,明显的变化是细胞外基质增生,所以又称DM肾小球硬化症,是DM导致肾损害的病变中最特色的病变,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蛋白尿。但并非所有出现蛋白尿的DM患者均属DN,在接受肾活检的DM患者中,约有12%-81%120合并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NDRD)。目前国内对此报道甚少。我院自1984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对210例伴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了肾穿刺活检,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