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过敏病人与青霉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情况,并改进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34例头孢菌素过敏病人体内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和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结果: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增高,并且检测5种与检测11种抗体所得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4例病人中有32例(94.1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18例(52.94%)存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19例(55.88%)至少一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霉素过敏病人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情况。方法:采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42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体内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和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结果: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增高,并且检测5种与检测11种抗体所得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20例病人中有73例(t7.38%)存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有95例(22.62%)至少一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组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1)。对具有相同或相似侧链结构抗生素的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PA-IgE与AXA-IgE,APA-IgE与CEXA—IgE,AXA—IgE与CEXA—IgE,BPA-IgE与CLA—IgE水平均正相关(P〈0.05),且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体阳性组头孢氨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青霉素过敏病人存在与头孢菌素的交叉过敏反应,交叉过敏反应率达17.3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反应机制,评价侧链结构在交叉过敏反应中的地位。方法:采用RAST分别检测了42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和34例头孢菌素过敏病人体内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BPO、PVO、APO、AXO、BPA、PVA、APA和AXA)以及11种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CEXO、CLO、CEZO、CPZO、CTO、CZO、CXO、CEXA、CLA、CEZA、CPZA),采用RAST抑制试验检测了4例典型过敏病人特异性抗体对多种药物及其不同侧链和母核结构的识别位点。结果:头孢菌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头孢菌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青霉素过敏病人(P〈0.01)。特异性IgE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所检测抗原决定簇种类的增多而增高,并且检测9种与检测19种抗体所得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54例病人中有90例(19.82%)存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IgE抗体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认,IgG抗体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IgG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四种亚类。IgG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亚类有关。为探讨IgG及其亚类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分析与特异性IgE抗体的关系,以期为青霉索过敏反应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ST)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BPA—PLL、PVO-PLL、PVA-PLL、APO—PLL、APA-PLL、AXO—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特异性IgG、IgG3和IgG4抗体。结果:164例过敏病人中,IgG、IgG3和IgG4的阳性率分别为28.05%、13.39%、12.80%。其中,迟发过敏反应组的IgG3阳性率显著高于速发过敏反应组(P〈0.05)。皮试阴性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组(P〈0.01),并且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组的IgG阳性率显著高于皮试阳性同时出现过敏症状组(P〈0.05)。IgG在主要抗原决定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次要抗原决定簇(P〈0.01)。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皮肤试验与特异性IgE抗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与特异性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 抗体,结果:根据皮试与抗体测定时间隔分为4个时间段,即刻,30d内,30d至2年和2年以上,皮试阳性患者各时间段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9%,28.6%,18.8%和10.5%,当皮试阳性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8.3%,皮试与RAST的符合率为66.7%,当反应程度≥“++”时,IgE抗体阳性率为60%,二者符合率为77.8%,皮试程度与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呈显著相关(P<0.05),当皮试≥“+++”时,皮试与RAST完全相符,结论:青霉素皮试的准确性与皮试反应程度及时间有关,RAST可作为青霉素过敏反应体外诊断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IgG抗体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为了探讨IgG抗体与多重过敏反应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分别检测72例多重过敏病人和258例仅对。种过敏原过敏病人血清16种过敏原(花生、鸡蛋、牛奶、海蟹、春季花粉、豚草花粉、尘螨、室尘、BPO—IgG、BPA—IgG、APO—IgG、APA—IgG、AXO—IgG、AXA—IgG)特异件IgG、IgE抗体;正常对照组为146例无任何过敏史和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多重过敏病人血清BPO-IgG,APO-IgG,AXO-IgG,AXA-IgG抗体及鸡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BPA-IgG,APA-IgG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它过敏原特异性lgG抗体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所有过敏病人中,多重过敏病人血清花生、牛奶、春季花粉及尘螨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两组过敏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多重过敏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显著低于单一过敏原过敏者(P〈0.05)。推测,多重过敏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的下降,对机体保护作用减弱,从而其过敏的过敏原数量多于其他过敏者。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多重过敏反应中可能为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2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IgG抗体,进一步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结果 52例过敏病人特异性IgE、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44.2%,若RAST与ELISA联合检测,IgE和IgG抗体总阳性率增至63.5%。荨麻疹组BPO—IgG水平高于过敏性休克组(P<0.01),过敏性休克病人BPA—IgG水平明显高于BPO—IgG(P<0.01),荨麻疹组内BPO—IgE水平与BPA—IgE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比过敏性休克组高。研究结果提示,荨麻疹与BPO—IgE和BPA—IgE关系密切,过敏性休克与BPO—IgE和BPA—IgG关系密切;同时检测IgE和IgG抗体,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伴有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的升高。白细胞介素4(IL-4)是目前已知最强的IgE调节因子,其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白介素4受体(IL-4R)结合而发挥的。因此,本试验以白介素4受体α链(IL-4Rα)基因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该基因的部分多态性位点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及血清特异性IgE的关系。方法:采用RAST检测了242例过敏病人和86例正常对照血清中4种药物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PG、PV、AP、AX)的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PVA—PLL、APA-PLL、AXA-PLL)的特异性IgE抗体:采用PCR-RFLP检测了242例过敏病人和220例正常对照IL-4RαQ576R和IL-4Rα175V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IL-4RαQ576R位点,与正常对照相比,AA基因型频率在过敏病人特别是皮试阳性的过敏病人中显著升高(P〈0.05),在特异性IgE阳性的过敏病人中显著升高(P〈0.05),在主、次要抗原决定簇抗体阳性的过敏病人中均显著升高(P〈0.05),在APO抗体阳性过敏病人中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G抗体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IgG抗体的相关因素。方法:为探讨IgG抗体在食物过敏反应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分别检测61例食物过敏者及269例非食物过敏的过敏者血清四种常见食物过敏原(花生、鸡蛋、牛奶、海蟹)特异性IgG、IgE抗体;正常对照组为65例无任何过敏史和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结果:除了食物过敏者以外,在非食物过敏的过敏病人血清中,也检测到了四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非食物过敏者血清花生、鸡蛋、牛奶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均高于食物过敏者(P〈0.05),而且非食物过敏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食物过敏者(P〈0.05),但两组间IgE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者血清四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非食物过敏者血清中,花生、鸡蛋、牛奶三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非食物过敏的过敏病人血清海蟹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过敏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食物过敏反应中可能为保护性抗体: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过敏原对过敏者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制备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全抗原,建立豚鼠过敏反应模型,采用PCA和ELISA方法测定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结果:鱼腥草素组和新鱼腥草素组致敏豚鼠经激发后,两致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和90%,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0%和50%,死亡率分别为20%和40%,致死豚鼠的肝肺组织病理均呈现典型的过敏性休克变化特征;致敏豚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抗体均在第23天达到高峰,两组抗体效价与过敏反应分级均呈显著性相关(P〈0.01),IgE和IgG抗体效价之间无相关性(P〉0.05);ELISA和PCA所测特异性IgG效价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被动致敏肥大细胞经抗原攻击后,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两组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经抗原攻击后,肠管收缩明显增强,并能被苯海拉明所阻断。结论:鱼腥草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鱼腥草素和新鱼腥草素的过敏原性有关,其发生机制与特异性IgG、IgE抗体产生、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RAST)检测 13 0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 9种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 (BPO ,AXO ,APO ,PVO ,FLUO ,BPA ,AXA ,APA ,PVA)特异性IgE抗体 ,以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并改进过敏反应诊断方法。结果 13 0例过敏病人中有 44例 (3 3 .8% )特异性IgE抗体呈阳性 ,其中 86例皮试阳性和 44例有过敏史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2 4.4%和 5 2 .3 % ,后者较前者明显升高 (P <0 .0 5 )。 13 0例过敏病人主要抗原决定簇 (BPO ,AXO ,APO ,PVO ,FLUO)和次要抗原决定簇 (BPA ,AXA ,APA ,PVA)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9.2 %和 2 7.6% ,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P <0 .0 5 )。根据皮试或发生过敏反应与抗体测定时间间隔分为 4个时间段 :即刻、3 0d内、3 0d~ 2年和 2年以上 ,皮试阳性病人各时间段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 9%、2 8 6%、18 8%和 10 5 % ;有过敏史病人分别为 87.5 %、71.4%、5 3 .3 %和 2 1.4%。研究结果提示 ,次要抗原决定簇在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且过敏病人特异性IgE抗体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中总IgE抗体和特异性IgE(sIgE)抗体在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含量和过敏原种类.方法 使用免疫印迹方法,对27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总IgE及sIgE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三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总IgE阳性率为7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105,P< 0.001),其中sIgE阳性者所占比率为62.76%.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吸入组较食人组高,分别为174例(64.93%)和94例(35.07%),吸人组中最高为户尘螨/屋尘为62例(23.13%),食入组中最高为贝/鱼/虾/蟹为28例(10.45%).结论 血清中多种过敏原参与了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通过测定血清总IgE水平,以及检测特异性过敏原sIgE水平,研究患者发生疾病的过敏原,可以为临床诊疗该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芩苷是双黄连粉针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报道称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与黄芩苷有关,本研究旨在阐明黄芩苷的致过敏作用机制,探索一种能够避免多种中药制剂引起过敏的方法。方法:本文采用活性酯法制备黄芩苷全抗原,建立黄芩苷致豚鼠过敏性变态反应的动物模型;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PCA)、豚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离体回肠收缩试验分析黄芩苷致过敏作用的变应原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抗体。结果:黄芩苷与牛血清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耦联成功。致敏豚鼠激发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小便失禁直到呼吸停止死亡等症状,组织HE染色显示豚鼠出现了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特征。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表明致敏豚鼠体内同时存在黄芩苷特异性IgE和IgG型抗体,IgE和IgG两抗体之间无相关性。19只致敏豚鼠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84%,特异性IgG水平与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之间有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河南汉族临床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检测血清中针对青霉素药物的8种特异性IgE抗体和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的方法检测HLA-DRB等位基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E抗体阳性组DR14.1基因频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在速发型和荨麻疹组DR14.1基因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IgE抗体阴性组DR17、DR18、DR9、DR13.1、DR14.1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R14.1基因与IgE抗体的产生有关,可能为抗体阳性过敏反应的保护基因,并且与速发型过敏反应和出现荨麻疹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IgE过敏原检测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纽)血清IgE水平及吸入过敏原(phaditop)、食物过敏源(fx5E)进行检测,并对照60例正常儿童各项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gE平均检测结果为(7.3±2.0)IU/mL,对照组IgE平均检测结果为(0.28±0.02)IU/mL,观察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5.00%,对照组吸入过敏原(Phaditop)及食入性过敏原(Fx5E)阳性率分别为3.33%、3.33%,两组吸入过敏原及食入过敏原阳性率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上升是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次研究未见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过敏原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检测142例青霉素类过敏患者和101例健康受试者血清中针对4种青霉素类药物即青霉素G(PG)、青霉素V(PV)、氨苄西林(AP)、阿莫西林(AX)的8种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BPO、BPA、APO、APA、AX0、AXA、PVO、PVA-IgE)。结果:142例抗体阳性患者中,仅对一种抗原决定簇抗体阳性的占43.66%(62例),总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为56.34%(80例)。BPO、BPA、APO、APA、AXO、AXA、PVO、PVA分别与其他7种抗原决定簇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为29.58%,28.17%,30.28%,16.90%,16.90%,11.27%,14.08%,28.17%。仅对一种药物抗体阳性的占46.48%(66例),总的交叉过敏反应率为53.52%(76例),PG、AP、AX、PV分别与其他3种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率分别为45.07%,40.85%,25.35%,36.62%。结论:特异性过敏反应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青霉素类药物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儿童哮喘常见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儿童哮喘的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支气管哮喘患儿211例,应用欧蒙印迹法检测总特应性过敏原(中国组合)IgE抗体,吸入性及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按年龄分为<5岁组94例和≥5岁组117例,对比分析过敏原状况。结果总IgE抗体阳性率77.7%。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最高,其中≥5岁组远高于<5岁组;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以鸡蛋白为最高。结论儿童哮喘的发病或急性发作,与过敏原接触密切相关,检测过敏原或其特异性抗体是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gG抗体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诊断。方法化学合成8种青霉素抗原决定簇与HSA结合的全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41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结果241例过敏病人中,除了BPA-IgG抗体外,其他7种特异性IgG抗体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6.5%,其中皮试阴性组IgG抗体的阳性率(64.0%)高于皮试阳性组(27.6%)。主要抗原决定簇IgG抗体的阳性率(41.5%)高于次要抗原决定簇IgG抗体的阳性率(9.1%),并且在皮试阴性组及不同症状组也同样如此。特异性IgG抗体检出阳性率随检测抗体的增多而增加,且检测3种和检测8种特异性IgG抗体所得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参与了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青霉素过敏反应与主要抗原决定簇IgG抗体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过敏病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在诊断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过敏原刺激试验(FAST)的方法检测43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中嗜碱性粒细胞在9种抗原刺激后(PG、PV、AMP、AX、6-APA、PHA、PHOA、PHPG、NPG)表面CD63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种特异性IgE和IgG抗体。结果43例青霉素过敏病人中有28例为CD63阳性,15例健康对照受试者中有1例阳性。其敏感性为65.12%,特异性为93.33%。CD63和特异性IgE在皮试阳性组的敏感性高于特异性IgG(P<0.05),并且在IgE阳性组中,CD63的阳性率高于特异性IgG(P<0.05)。结论CD63可作为检测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激活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STAT6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它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的一员,其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对白细胞介素4(IL-4)生物学效应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IL.4是目前已知最强的IgE调节因子。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过敏反应的发生,通常伴有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的升高。因此,本试验以STAT6基因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该基因in2SNP3多态性位点与青霉素过敏反应及血清特异性IgE的关系。方法:采用RAST检NT242例过敏病人和86例正常对照血清中4种药物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PG、PV、AP、AX)的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PVA—PLL、APA—PLL、AXA—PLL)的特异性IgE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