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送检的693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双侧双瓶、单侧双瓶和单侧单瓶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8份双侧双瓶标本中,有44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为有意义阳性标本,真阳性率为12.0%(37/308),污染率为2.3%(7/308);320份单侧双瓶标本中,阳性标本31份,有意义的阳性标本23份,真阳性率为7.2%(23/320),污染率为2.5%(8/320);65份单侧单瓶标本中,有7份细菌生长,其中4份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真阳性率为4.6%(3/65),污染率为6.2%(4/65)。双侧双瓶血培养真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侧双瓶(χ2=4.051,P<0.05)及单侧单瓶,但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种培养方法污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且并不增加污染率。推广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该院的血培养病原菌检出情况以及污染菌的判定分析,了解该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并证实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能有效提高阳性率和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方法对该院2010年7~12月的1 12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菌分布,对部分患者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以血培养中最常见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例,评价该方法对血培养污染菌判定的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主要检出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5.0%,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显示为散发,未见院内感染趋势。其中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的血培养标本98例,阳性检出率达22.5%,高于单侧单瓶采血(9.6%),其中检出CNS的比例为22.7%,双瓶48h内同时检出CNS仅为4.5%,而单瓶检出占18.2%,提示临床CNS可能为污染菌,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状态综合判断,指导用药。结论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种类仍以大肠埃希菌为最高,同往年相似。开展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方法对判定CNS是否为污染菌有一定作用,可提示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保留静脉导管时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检验方法,为减少临床不必要的静脉导管拨除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从2009年11月起,华山医院中心重症监护室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需要保留导管者和拔除导管者,保留导管者分别从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各抽血1套(1瓶厌氧培养和1瓶需氧培养)进行血培养,另外再分别抽取3 mL血进行血定量培养,必须拔除导管时,拔出导管并采集2套外周静脉血送检。结果 50例保留导管送检病例中,27例检出细菌生长,其中临床加实验室综合判定为CRBSI 10例,导管保留法正确判定8例,2例判定为定植;综合判定为定植者7例,导管保留法正确判定6例,1例阴性;1例污染。血定量培养仅见在加有中和剂的巧克力平板上有细菌生长。结论分别从外周和中心静脉抽血进行血培养和血定量培养能够可以准确检出CRBSI及导管细菌定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该医院2013年血培养阳性瓶的污染情况及检出菌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240及专用培养瓶,阳性血培养瓶转种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并同时记录阳性报警时间,阴性血培养瓶经消毒灭菌后放置于专用医疗垃圾袋,另行处理。细菌通过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常规鉴定及药敏,部分细菌药敏采用K-B法和特殊药敏板条比浊法。结果血培养瓶总计18 368瓶,血培养阳性瓶3 172瓶(含假阳性126),阳性率17.27%,血培养阳性瓶分离菌共计3 106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283株(9.11%)和大肠埃希菌224株(7.21%)分列前2位。判定血培养阳性瓶分离细菌为污染菌共计205瓶,224株细菌,污染率7.21%,污染菌分布在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最为密集,分别占56株(25.00%)和54株(24.12%),污染菌主要来自于重症监护室(ICU)89株(39.73%)。结论医院血培养阳性污染率较高,其中CNS污染率最高,是常见的污染菌。因此,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尽可能减少污染,血中分离出CNS时应综合分析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做出正确判断后,再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模式血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不同菌属细菌阳性报警时间的差异,以明确双套血培养法和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血流感染和控制采血污染率中的意义。方法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 849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鉴定,以Excel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333例289株病原菌,总阳性率为11.7%,其中双套采血法的阳性率为21.4%,显著高于单瓶和单套。不同采血模式下病原菌分布有显著区别,双套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而单瓶和单套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95.5%的病原菌在72h内阳性报警,阳性报警中位数时间最短为肠杆菌科细菌,最长为布鲁菌属。12h内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要检出菌,12~48h以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增加血培养采血套数可提高阳性率,降低漏检率,有助于污染菌的鉴别。不同种类微生物阳性报警时间差别可用于判断病原菌的类型并辅助判断污染菌,能为临床快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BD FX40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3年全年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阳性标本做病原菌鉴定,对不同送检模式血培养阳性率与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5.565份血培养标本,培养出687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2.3%(687/5 565);其中双侧双瓶血培养送检率为87.6%(4 875/5 565),阳性率为12.8%(624/4 875),明显高于单侧单瓶的阳性率9.0%(30/335)(χ^2=0.0025,P〈0.005)及双侧单瓶的阳性率9.3%(33/355),但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双瓶和双侧单瓶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大肠埃希菌,分别为27.6%(172/624)和30.3%(10/33);而单侧单瓶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则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40%(12/30),此菌在双侧双瓶和双侧单瓶病原菌中各占12.8%(80/624)和18.2%(6133)。在双侧双瓶标本分离的624株病原菌中,有了7株仅在厌氧瓶中生长,占血培养总菌株11.2%(77/687)。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送检模式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降低了漏检率,有利于提高血培养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重症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并对2组CRBSI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后,观察组CRBSI发生率为5.1%,低于对照组的20.5%;观察组ICU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天数低于对照组。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CRBSI发生率,并间接缩短患者ICU平均住院日及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天数,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套血培养在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及鉴别污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2010—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双套血培养的双次阳性率和单次阳性率,评价双次阳性和单次阳性在鉴别血培养污染中的差异。结果我院2010—2011年共送检双套血培养3 151例,占全年送检病例数的71.2%。共检出483例阳性,阳性率15.33%。其中双次阳性192例,阳性率6.09%;单次阳性291例,阳性率9.23%。结论双套血培养能够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并能鉴别分离菌的定植或污染,建议临床在诊断血流感染时送检双套血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血培养送检方案。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采用双侧(左侧上肢、右侧上肢)双套模式送检血培养的1 894例患者的资料,并分析不同采集部位(左侧上肢、右侧上肢)及组合模式(单需氧瓶、单厌氧瓶、单套、双侧单需氧瓶、双侧双套)血培养阳性率。结果 检出阳性患者342例,阳性率为18.1%,其中左侧需氧瓶及右侧需氧瓶阳性率分别为14.1%、11.6%,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厌氧瓶及右侧厌氧阳性率分别为6.2%、5.6%,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单套及右侧单套阳性率分别为14.7%、12.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为12.9%,单厌氧瓶模式阳性率为5.9%,单套模式阳性率为13.5%,双侧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为17.4%,双侧双套模式阳性率为18.1%。结论 采用血培养双侧双套送检模式、左侧标本采集、增加需氧瓶的送检量有利于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ICU住院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4个ICU的医护人员进行CRBSI防控知识培训,实施集束预防策略,置管时要求做到最大可能无菌屏障;对ICU病人实施目标监测,收集ICU住院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日、CRBSI日感染率、导管使用率、标本送检率等,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CRBSI日感染率较干预前下降,导管使用率下降10.72%,血培养标本送检率由43.27%提高至90.19%。[结论]在ICU开展目标监测的前瞻性研究,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预防CRBSI的意识水平及提高循证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可有效降低CRBSI日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RBSI发生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发生CRBSI 16例。共培养出病原菌1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株,占56.25%,革兰阴性杆菌4株,占25.00%,真菌3株,占18.75%。对CRSBI发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PECHEⅡ评分、留置时间、置管部位以及使用多腔导管和静脉营养是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过大、APECHEⅡ评分低、留置时间长、置管部位以及使用多腔导管和静脉营养等均属于导致CRBSI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以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手工法双相血培养瓶和BacT/Alert-3D240全自动血培养仪的检出结果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使用手工双向血培养瓶的615份血标本与2014年使用全自动血培养仪的1 062份血标本进行细菌阳性检出率、检出时间及检出种类的比较。结果 615例双向血培养瓶阳性48例,阳性率为7.8%,污染率0.98%,48h内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87.5%,葡萄球菌属细菌检出率83.3%。1 062例全自动血培养仪阳性99例分离出细菌,其中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86株,阳性率为8.2%;污染菌8株,污染率0.75%;假阳性5株,为0.47%;48h内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95.5%,葡萄球菌属细菌检出率87%,链球菌检出率42.9%。结论 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的阳性率稍高,并且检出时间短,细菌检出种类增多,提高了血培养送检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前(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对照组,实施后(2016年1月—2016年3月)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ICU病人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发生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干预后CRBSI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CRBSI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推迟(P0.05)。[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推迟发生时间,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导管信息化平台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效果, 以改善CRBSI目前的现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采用目的抽样法, 将2021年8—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2年1—5月ICU收治的1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在床边使用电子表单记录与管理, 观察组在给予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后使用基于FMEA构建的重症系统导管信息化平台对导管评估及维护过程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2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执行率(6项)、执行时间、合格率及ICU患者CRBSI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ICU护士CRBSI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率中护士严格执行手卫生为87%(122/140)、穿刺时最大无菌屏障为97%(136/140)、导管维护时无菌操作为91%(128/140)、75%乙醇消毒接头为84%(118/140)、24 h更换输液管路为95%(133/140)、及时更换贴膜/敷料为89%(125/14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出现局部感染时应用碘伏湿敷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98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46例)和实验组(52例).常规组出现局部感染时,中心静脉导管继续采用常规维护法;实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采用碘伏湿敷法.观察2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CRBSI感染率为1.9%,常规组感染率为13.0%,实验组CRBS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局部感染时采用碘伏湿敷,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临床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含树脂需氧瓶和含溶血素厌氧瓶配对培养,统计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送检的11 603份血培养中1 303份阳性菌株的分布和报阳时间。结果 1 303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厌氧瓶与需氧瓶均生长的有603株,仅需氧瓶生长的483株,仅厌氧瓶生长的217株。双瓶培养阳性率11.23%(1 303/11 603)与仅用单需氧瓶阳性率9.36%(1 086/11 603)或单厌氧瓶培养阳性率7.07%(820/11 6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厌氧瓶中还检出专性厌氧菌10例。双瓶均报阳的603株不同种属分离菌的厌氧瓶报阳时间均值早于需氧瓶。临床常见分离菌属两种培养瓶报阳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氧瓶与厌氧瓶配对培养在增加厌氧菌检出的同时,还能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并缩短检出时长,为临床血流感染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b>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科学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b>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ICU住院患者中疑似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者送检标本病原菌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b> 102例疑似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确诊CRBSI 44例,感染率为43.1%;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2.3%。44例CRBSI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8株(含混合感染4例),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构成比依次为54.17%、29.17%和16.67%。26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均敏感;革兰阴性菌仅对丁胺卡那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结论 <\b> CRBSI病原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较普遍,仅对少部分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并进行污染菌判定的实验室检查,了解血培养污染情况,为临床判断血培养污染提供实验室证据与经验。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12月的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对血培养污染的评估方案,结合细菌种类、阳性报告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血培养污染并分析其细菌种类与构成。结果该研究共包含血培养17 941瓶,其中阴性7 193套,阳性837套,成套率为89.5%。血培养阳性率为10.4%,其中污染率为1.6%,主要污染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污染菌阳性报警时间平均值在需氧瓶与厌氧瓶分别为1.34与1.29d。双瓶结果不一致的培养结果中多见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结论血培养污染菌主要为皮肤常驻菌,为降低血培养污染率,严格执行血培养采血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重视住院患者采血环境的消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Bactec FX血培养系统Bactec Plus树脂需氧瓶(简称BO-P瓶)和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系统SA标准瓶(简称Bio-SA瓶)/SN厌氧瓶(简称Bio-SN瓶)对菌血症的检出能力及特点,探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的方法。方法从双侧部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一侧注入BO-P瓶,另一侧注入Bio-SA瓶和Bio-SN瓶,置于相应培养系统培养,比较这3种血培养瓶的阳性率及检出时间。结果 6 188份标本中确认阳性765份(12.36%);确认污染134份(2.17%);假阳性11份(0.18%)。332株临床分离菌中BO-P瓶检出293例,占88.25%;Bio-SA瓶检出271例,占81.63%,前者阳性率高于后者(χ2=5.687,P<0.05);Bio-SN瓶检出201例,占60.54%,其中厌氧菌3例,占0.90%。与Bio-SA瓶相比,BO-P瓶检出阳性的时间优于Bio-SA瓶(P<0.05),尤其是对非发酵菌。污染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89.55%),主要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67.91%),少部分革兰阴性杆菌(9.7%)。结论双侧抽血并联合使用Bactec FX和Bact/Alert 3D血培养系统可利用各自优势,更有效地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李亚征  王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65-8666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使用情况进行目标性检测,回顾性分析.结果 CRBSI千日导管感染率从7.98‰下降至4.31‰,感染病原菌共25株,革兰阴性菌23株,占92%,革兰阳性菌2株,占8%.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感染率也随之增高.结论 做好医务人员培训,规范深静脉置管操作,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手卫生,能有效预防和控制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