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和阿苯达唑(ABZ)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 方法 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各治疗组药物用量分别为:ABZ组 50 mg/(kg·d);PTX高剂量组360 mg/(kg·d);PTX低剂量组180 mg/(kg·d);联合组 ABZ 50 mg/(kg·d) + PTX 180 mg/(kg·d);感染对照组(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治疗100 d后 (其间14只死亡),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鄄β (TGF-β)、白细胞介素?鄄2 (IL-2)和IL?鄄10;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PTX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高剂量组为100%), 在体内对泡球蚴抑制作用虽较弱(高剂量组为37%),但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联合用药对泡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囊率为88 %,ABZ抑囊率为58 % (P<0.05)。 结论 PTX联合ABZ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疗效明显优于ABZ。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汉防己甲素对泡球蚴组织6种微量元素(Ca , Mg ,Cu , Fe , Zn ,Se )的影响.方法选用45只昆明种健康小鼠经腹腔注射泡球蚴原头节建立继发性泡球蚴病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给予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灌胃治疗,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设3个剂量组, 剂量分别为50mg/kg,100 mg/kg,200 mg/kg; 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剂量为50mg/kg.每天灌胃1次,治疗90天后,处死小鼠,分离泡球蚴组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泡球蚴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Ca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Cu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Zn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Fe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g ,Se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治疗能引起泡球蚴组织微量元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 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 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 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 21) mg、(49. 75±43. 62) mg 和(191. 5±98. 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 82. 49%、94. 53%和78.96%。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 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 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O和NOS的含量,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泡球蚴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85.59%和9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0,P<0.05);脾脏指数、血清TNF-α含量、肝脏NO、NO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5);血清SOD含量川芎嗪组和川芎嗪 阿苯达唑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9,P<0.05)。结论1)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治疗效果;2)川芎嗪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 ;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病理分级。结果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4 5 5 %、6 3 39%和 80 82 % ) ,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 0 5 )。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较好 ,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ABZ)和吡喹酮(PQT)交替联合用药及ABZ单药治疗藏族牧民棘球蚴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为药物治疗棘球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B超检查结合血清学检测对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和壤塘县牧民进行棘球蚴病筛查,确诊患者纳入治疗和观察。将病例随机分为ABZ+PTQ交替联合用药治疗组(ABZ+PQT组)和ABZ单药治疗组(对照组,ABZ组)。ABZ+PQT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服25 d,随后改服PQT片剂40 mg/(kg·d),顿服,连服5 d,依次交替服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不停药。ABZ组患者ABZ片剂15 mg/(kg·d),分2次服用,连续服药3个月,停药1周后开始下个疗程。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2年。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影像学疗效评估、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和肝功能指标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主要肝功能指标监测了解不良反应。结果纳入治疗随访观察的临床诊断棘球蚴病病例共97例。ABZ+PQT组共55例病例,其中细粒棘球蚴病(CE) 31例、多房棘球蚴病(AE) 24例;ABZ组共42例病例,其中CE 22例、 AE 20例。通过2年的治疗和随访观察,ABZ+PQT组对CE的治愈率为19.4%(6/31),有效率为58.1%(18/31);对AE的治愈率为12.5%(3/24),有效率为50.0%(12/24)。ABZ组对CE的治愈率为9.1%(2/22),有效率为18.2%(4/22);对AE的治愈率为5.0%(1/20),有效率为20.0%(4/20)。两组在抗棘球蚴IgG抗体滴度变化差异不显著。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ABZ+PQT组血清抗体吸光度(A450值)为0.39±0.06,服药3个月后上升至0.45±0.05,此后基本维持在相同水平,但在治疗12月后下降至0.38±0.07,后保持稳态;ABZ组血清抗体A450值变化趋势与ABZ+PQT组相似,服药前为0.41±0.07,服药3个月后升至0.43±0.08,治疗12个月时降为0.39±0.07,后基本平稳;不同疗程时间对血清抗体A450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23/97),其中ABZ+PQT组有8例(占34.8%), ABZ组有15例(占65.2%),主要是胃肠不适等轻度不良反应;重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受损,服药3个月时,6例(ABZ+PQT治疗组1例,ABZ治疗组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都升高,此后随访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ABZ+PQT组对CE和AE的治疗有效率高于ABZ组;ABZ+PQT组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ABZ组;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变化不能反映病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索该药物对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培养发育至成微囊。取10只微囊做空白对照组,另以每鼠50个微囊的剂量腹腔注射接种BALB/c雌性小鼠80只,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于感染5个月后B超检测成模性。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阿苯达唑(ABZ 50 mg/kg体重)剂量组、去氢骆驼蓬碱(HM)高(89.4 mg/kg体重)、中(44.7 mg/kg体重)、低(22.35 mg/kg体重)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生存情况;于治疗结束后,分离各组小鼠囊泡,称量囊湿重,计算囊重抑制率;眶动静脉采血,检测血细胞,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制作小鼠肝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实验小鼠成模率为90%,模型组小鼠腹腔、肝脏等部位均出现多个单一性包囊,体重显著增加(P0.01);HM组小鼠包囊缩小,钙化灶程度较其他治疗组明显,体重显著降低(P0.01),生存率增高(P0.01)。各药物治疗组囊湿重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HM高剂量组囊湿重(4.38±1.03)g与ABZ组(5.84±0.79)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低剂量组囊重抑制率63.42%,与ABZ组的6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分别为70.12%和72.33%与AB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处理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CD8~+ T细胞水平升高(P0.01),(IL-2、IFN-γ的水平升高(P0.01),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WBC及Neu、Lym、Eos百分率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检查各药物治疗组肝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显著减轻。结论去氢骆驼蓬碱显著抑制小鼠细粒棘球蚴的发育,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亚群调整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改善自身免疫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虫体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硝唑尼特、阿苯达唑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的疗效。方法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口服泡状棘球蚴虫卵的方式建立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建模2个月后分别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经口灌胃,疗程持续35d后,检测各组小鼠泡状棘球蚴囊湿重及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IL-2、IL-4、TNF—α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5d后,继发性泡球蚴感染小鼠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显著下降(P〈0.01),结果现示硝唑尼特单独及联合均有明显抑制小鼠泡状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1.56%、67.68%、88.06%),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球蚴感染实验小鼠血清IL-2、IL-4及Ig-E的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即异搏定)和阿苯哒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继发性棘球蚴病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两药协同治疗棘球蚴病的机理。方法建立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组:3个异搏定组(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mg/kg),阿苯达唑组(剂量30mg/kg),异搏定+阿苯达唑组及未治疗对照组。药物经口灌胃。治疗90d后小鼠摘眼球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2、IL-10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90d后,各实验组小鼠血清IL-2、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拉帕米对小鼠继发性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阿苯哒唑联用对棘球蚴病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 (pentoxifylline,PTX)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方法  4 0只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 4组 ,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 5 0 0mg/ (kg· d)治疗 2 d,高剂量 PTX组 36 0 mg/ (kg· d)治疗 8wk,低剂量 PTX组 180 mg/ (kg· d)治疗 8wk。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观察不同剂量 PTX治疗前后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  PTX对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与治疗剂量有关 ,高剂量 PTX组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而低剂量 PT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高剂量 PTX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显著降低其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药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用药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抑制作用 ,探讨其作用的机制及寻找药物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新途径。将动物体内实验分成 5组 :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组小鼠棘球蚴囊湿重、血清IL 2 ,IL 4,IL 12和IgE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单独及联合阿苯达唑均有明显的抑制小鼠棘球蚴生长的作用 (抑囊率分别为 47. 96% ,64 . 86%和 83 . 14 % ) ,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P <0 . 0 5 )。各治疗组中小鼠血清IL 2 ,IL 4,IL 12 ,Ig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因此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棘球蚴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与阿苯达唑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可逆转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及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有关。联合用药是提高阿苯达唑驱虫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entoxif-ylline (PTX) on the content of hepatic TGF-β, type Ⅰand type Ⅲ collagen in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mice with liver fibrosis and its mechanism of anti-fibr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鄄2、Bax在小鼠感染血吸虫后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其作用。 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只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1组感染后继续喂养10周,不作治疗,作为感染对照组;2组分别于感染后2周用PTX 360 mg/(kg·d)和180 mg/(kg·d)灌胃治疗8周;另1组不感染、也不接受药物治疗,与上述3组同步喂养10周,作为正常对照组。10周后将上述4组小鼠分别剖杀取肝组织,光镜观察肝组织病变;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Bcl-2、Bax的水平。 结果 感染对照组中Bcl?鄄2和Bax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PTX治疗组Bcl-2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PTX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对照组、低剂量PTX治疗组、高剂量PTX治疗组等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剂量PTX治疗组肝组织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程度较低剂量PTX治疗组和感染对照组轻。 结论 高剂量PTX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断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小鼠经苦参碱(matrine, Mat)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及两药 联用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小鼠肝酶代谢的变化。 方法 泡球蚴病小鼠(AE小鼠)经Mat、ABZ及其联合用药治疗6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匀浆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的含量及活性。 结果 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L?鄄4、IL-6和TNF-α的含量较感染对照组降低(P<0.05),IL?鄄2的含量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IL-4和TNF-α下降较感染对照组明显(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LDH、NO、NOS和iNOS均较感染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NOS在Mat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BZ组(P<0.05),LD仅在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较之对照组升高(P<0.05),且Mat组及联合用药组钙镁ATP酶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E小鼠经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说明Mat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这可能与Mat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噻虫啉(Thia)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评价噻虫啉应用于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旨在探索噻虫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方法 体外实验中以不同浓度噻虫啉作用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以0.1%伊红染色评价原头节存活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原头节超微结构改变。体内实验将继发性感染多房棘球蚴小鼠分为3组:模型组、阿苯达唑组(ABZ, 100 mg/kg)、Thia组(20 mg/kg),以未感染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经药物灌胃治疗4 w后,分离小鼠脾脏和包虫囊肿称取重量,计算脾脏指数和抑囊率,HE染色后观察囊肿形态学改变。此外,从体外(LO2和HepG2细胞)和体内(Balb/c小鼠)评价噻虫啉毒性。结果 40 μg/mL噻虫啉在体外即表现出对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并导致原头节体表及内部结构破坏。体内药物治疗4 w后,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增高(P<0.05),包虫囊肿重量较模型组减轻(P<0.05)。包虫囊肿病理显示Thia组未见生发层结构。噻虫啉浓度低于80 μg/mL无明显细胞毒性,20 mg/kg噻虫啉无明显的体内肝肾毒性。结论 噻虫啉在体内外表现出明显的抗多房棘球蚴作用,并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开发为抗包虫病先导化合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一种对多房棘球蚴易感和实验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方法:3种动物在实验感染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不同时期剖检,观察多房棘球蚴在其体内的发育状况。结果:在感染后第91d剖检的3种动物平均湿囊重和囊重占体重的百分比分别为:灰仓鼠15.0±2.1g和32.3%;子午砂土鼠3.3±1.1g和6.9%;NIH小鼠0.6±0.6g和2.4%。第188d时各为11.8±2.7g和21.7%;8.1±5.1g和15.4%;8.4±8.3g和26.7%。灰仓鼠和子午砂土鼠在第91d时,原头节已发育成熟。而NIH小鼠在188d原头节才发育成熟。结论:灰仓鼠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易感性高于其他两种动物,其感染率高,囊泡发育佳,生长速度快。该鼠是感染多房棘球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