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和阿苯达唑(ABZ)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 方法 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各治疗组药物用量分别为:ABZ组 50 mg/(kg·d);PTX高剂量组360 mg/(kg·d);PTX低剂量组180 mg/(kg·d);联合组 ABZ 50 mg/(kg·d) + PTX 180 mg/(kg·d);感染对照组(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治疗100 d后 (其间14只死亡),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鄄β (TGF-β)、白细胞介素?鄄2 (IL-2)和IL?鄄10;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PTX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高剂量组为100%), 在体内对泡球蚴抑制作用虽较弱(高剂量组为37%),但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联合用药对泡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囊率为88 %,ABZ抑囊率为58 % (P<0.05)。 结论 PTX联合ABZ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疗效明显优于ABZ。  相似文献   

2.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小鼠经苦参碱(matrine, Mat)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及两药 联用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小鼠肝酶代谢的变化。 方法 泡球蚴病小鼠(AE小鼠)经Mat、ABZ及其联合用药治疗6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匀浆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的含量及活性。 结果 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L?鄄4、IL-6和TNF-α的含量较感染对照组降低(P<0.05),IL?鄄2的含量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IL-4和TNF-α下降较感染对照组明显(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LDH、NO、NOS和iNOS均较感染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NOS在Mat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BZ组(P<0.05),LD仅在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较之对照组升高(P<0.05),且Mat组及联合用药组钙镁ATP酶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E小鼠经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说明Mat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这可能与Mat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重新评价阿苯达唑对泡球蚴的杀虫作用,将34只沙鼠腹腔内移植感染泡球蚴后,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和3个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30d,50d和7d用含阿苯达唑0.05%的药饵喂饲(剂量50mg/kg/d),连续治疗6、10和7月,停药3月后解剖。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泡球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重量下降,减重率分别为86.7%,93.3%和95.7%,其中有3/6、3/6和4/5的沙鼠中泡球蚴重量明显低于感  相似文献   

5.
从1985年起,用口服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80例均获显著近期疗效。甲组72例,口服8-10mg/kg·d×30,间隔10d,再服另一疗程,连服3-12个月;乙组8例,15.6—20mg/kg·d×14,每疗程间隔10d,连服3—6个月。经3—5年随访,一般症状均有好转,体重增加2—9.5kg,占77.8(45/58)能自理生活或参加轻体力劳动。服药2—3个月黄疸消失,黄疸指数恢复正常的占80%(20/25);肝功有明显改善的占73%(48/66);絮浊度化验约50%转为正常;复查原来肿大的肝脏:剑突下缩小1-6cm占50%(40例),右肋缘下缩小1—3cm占42.5%(34例),左肋缘下缩小占17.5%(14例)。B超复查原左右扩张的胆管及肿块缩小的占23.7%,中央液化或液化范围较服药前增大的占42.5%;病灶内钙化阴影较药前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6.
7.
阿苯达唑连续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阿苯达唑连续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对6例患者采用阿苯达唑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连续治疗。结果黄疸均于治疗后1~2.5个月消退,血清胆红质逐渐降至正常。治疗前B超或(和)CT检查均显示肝内不均质实质性病变,肝门区模糊,胆总管或右叶胆管未显影,肝内胆管明显扩张。1例伴有胆总管与胰管扩张,脾静脉增粗,脾显著肿大。2例分别于停药后9年和3年复查时,肝内病变几乎完全钙化,可能治愈。4例仍在治疗中。治疗1年时复查,6例肝内病变明显好转,肝内胆管扩张消失。肝功能复查,除2例球蛋白升高外,均转为正常。表明阿苯达唑治疗肝泡球蚴病伴梗阻性黄疸有较好效果,长期连续治疗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O和NOS的含量,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泡球蚴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85.59%和9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0,P<0.05);脾脏指数、血清TNF-α含量、肝脏NO、NO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5);血清SOD含量川芎嗪组和川芎嗪 阿苯达唑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9,P<0.05)。结论1)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治疗效果;2)川芎嗪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 ;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病理分级。结果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4 5 5 %、6 3 39%和 80 82 % ) ,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 0 5 )。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较好 ,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以研究二药协同治疗泡球蚴病的机理。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9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抑囊率、血清透明质酸(HA)、IgE和血清IL—2的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4.55%,63.39%和80.82%),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脾脏增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较小(P<0.05);小鼠血清HA,IgE和IL—2含量在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说明汉防己甲素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人工接种泡球蚴(EM)昆明小鼠体内6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泡球蚴病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腹腔接种泡球蚴及生理盐水,持续观察260d,收集各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5、IL10水平。 结果 实验组6种细胞因子水平始终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辅助性T细胞1(Th1)类细胞因子IL2水平在感染后 80d达到峰值,感染140d后迅速降低;TNFα水平在感染后40d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感染100d左右达到峰值,140d后迅速下降;IFNγ在感染80d后达到峰值,140d后缓慢下降;而在80d以前,辅助性T细胞2(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维持在较低水平;100d后,这3类细胞因子明显上升,其中IL4、IL10水平在100d达到峰值,IL5水平在140d达到峰值,以后维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 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宿主抗棘球蚴免疫。感染早期以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感染中晚期转化为以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6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用药对体外培养泡球蚴的作用。方法泡球蚴体外培养5周后,收集囊泡,随机分为17组,每组约120~140个囊泡,分别加入不同药物进行培养,①单独用药组:阿苯达唑组(1μg/ml、10μg/ml)、伊曲康唑组(0.7 mg/ml)、伊维菌素组(1.75 mg/ml)、米替福新组(0.5μg/ml、2.5μg/ml和7.5μg/ml)、硝唑尼特组(0.1μg/ml、1μg/ml和10μg/ml)、利福平组(10μg/ml);②联合用药组:硝唑尼特联合阿苯达唑10μg/ml+10μg/ml组、10μg/ml+1μg/ml组、1μg/ml+10μg/ml组和1μg/ml+1μg/ml组;③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2μl/ml)和空白对照组。培养6周,观察囊泡塌陷情况,对囊泡进行计数,并绘制囊泡曲线。6周后停药,联合用药组连续观察3周、3个月和6个月,观察泡球蚴囊泡生长情况。将各药物组体外培养的泡球蚴接种于雌性BALB/c小鼠,饲养8周后处死并剖检观察小鼠腹腔内有无泡球蚴生长并称重,测试泡球蚴活力。结果伊维菌素、米替福新和利福平对泡球蚴无抑制或杀灭作用。阿苯达唑、伊曲康唑、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与阿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和微囊的作用效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PSCs体外经不同浓度(5、10、20、40、80、100、200和400 μmol/L)的RES作用7 d,采用台盼蓝染色观察其活力与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对体外培养的泡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方法无菌采集子午沙鼠体内的泡球蚴中含原头节的囊液,将其加入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原头节体外培养3 d后分装至培养瓶中,每组10瓶,每瓶约含10 000个原头节,设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15 Gy和30 Gy)、中剂量组(45 Gy和60 Gy)、高剂量组(75 Gy和90 Gy)、阿苯达唑组(2 500 ng/ml)、45 Gy X线+2 500 ng/ml阿苯达唑组和75 Gy X线+2 500 ng/ml阿苯达唑组。X线照射剂量率为200 cGy/min,源皮距为100 cm。体外培养第4天开始照射,每组共照射3次,每次间隔1 d。首次照射后第1天开始每天取原头节培养液,0.1%伊红染色,光镜下计数每100个原头节中着色原头节数目,每组计算300个原头节的平均死亡率,直至实验组原头节全部死亡为止。同时光镜下观察经X线照射后原头节的变化。结果不同放射剂量组的原头节死亡率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苯达唑组原头节死亡率与放射线联合阿苯达唑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X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