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持我们的矫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 《口腔正畸学》2004,11(3):135-139
人们常说 :“笑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正畸领域。长期以来 ,正畸学者逐渐认识到通过矫正器使牙齿在骨骼中移动并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后 ,牙齿总是具有回复到原来位置的倾向 ,从而使矫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矫治器的去除并不意味着正畸治疗的结束 ,保持阶段作为正畸治疗的最后阶段对于正畸效果的维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牙齿三维位置以及咬合关系的控制必须逐步地去除 ,而不是突然撤掉。此外 ,要想获得稳定的矫治效果 ,并不是单单重视保持阶段就可以实现的 ,它往往还取决于正畸前的诊断和矫治计划的制定以及正畸矫治过…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R.G.Alexander)医生是美国口腔正畸学会会员,著名的临床口腔正畸专冢,曾任Baylor大学齿科学院临床口腔正畸学副教授。他所研究和倡导的口腔正畸平弓丝矫治技术已为世界各地的口腔医师们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其特点是以较短的椅旁工作日寸间、较简易的临床操作而能获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而矫治结束后的长期稳定性是其追求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6例成人前牙反畸形正畸矫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此类病例正畸矫治适应证、矫治设计、矫治方法等。结果16例成人正畸患者经5个月至1年半的治疗,牙列排齐,反解除,覆覆盖正常,面型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成人前牙反的正畸矫治,只要掌握其适应证,设计合理,通过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功能矫治中,下颌骨的旋转与改建是正畸医师颇为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正畸治疗结果的预测与稳定性,但研究下颌骨旋转又有较大的难度.本文介绍了功能矫治中下颌骨旋转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人前牙反He畸形的正畸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16例成人前牙牙He畸形正畸矫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病例正畸矫治适应证,矫治设计,矫治方法等。结果16例成人正畸患者经5个月至1年半的治疗,牙列排齐,反He降除,覆He覆盖正常,面型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固定矫治器正畸矫治过程常并发牙龈炎,直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通过临床观察80例正畸矫治患者结束后的牙周组织康复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舌侧正畸中拔牙矫治的要点。方法根据我科开展舌侧正畸的临床经验,对舌侧正畸拔牙矫治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展示典型病例。结果舌侧正畸拔牙矫治的成功,与精确的技工室程序、临床粘接技术、关闭间隙技术、转矩和支抗控制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舌侧正畸的拔牙矫治技术与唇侧正畸相比,有很多差异。经过严格的临床训练、掌握正确的技术方法,舌侧正畸可以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获得稳定的疗效是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正畸疗效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生长发育、病因、(牙合)关系、牙弓形态、下切牙位置及排列、第三磨牙、牙周组织、矫治方法、牙移动方式以及保持情况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正畸疗效长期稳定性相关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9.
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  罗颂椒  郑翼 《口腔医学》2004,24(3):186-186
目的 探讨非常规拔牙矫治错牙合畸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  2 1例正畸患者 ,其中拔除第一磨牙者12例、上中切牙者4例、侧切牙者4例 ,1例中切牙松动脱落 ,行正畸矫治。结果 平均矫治时间 12~ 26年,矫治效果满意。结论 非常规拔牙的正畸患者 ,通过对其个体化矫治 ,可达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青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正畸治疗状况及正畸治疗需要。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121名口腔专业一年级学生,其中51人无正畸史,其他70名学生分别接受过由正畸专科医师或全科牙医提供的正畸治疗。记录龋失补指数DMF(T)和龋失指数DM(T)。分析牙骀模型并评价正畸治疗需要指数(IOTN)中的口腔健康状况指标(DHC)。结果:与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的人群相比.经过正畸治疗人群的DMF(T).DM(T)指数显著降低。其中接受正畸专科医师矫治的病例表现出更多的I类关系及较少的拥挤,矫治后的正畸治疗需要指数也较低.仅29%的病例还存在中度至高度的正畸治疗需要(DHC指标的Ⅲ~Ⅴ级).而全科牙医矫治的病例中该比例为59%。结论:正畸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全科牙医矫治的病例相比,由正畸专科医师矫治病例的效果更好、需要再次治疗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11.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杜民权  江汉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57-59,63
目的:调查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8年6~8月3个月内结束正畸固定矫治的202例患者,进行釉质脱矿检查和问卷调查,脱矿检查由一名检查者完成,将检查和问卷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2例正畸固定矫治结束的患者中釉质脱矿者117例,患病率为57.9%,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每人平均有4.81颗牙齿发生釉质脱矿。下颌尖牙、上颌侧切牙、上颌尖牙釉质脱矿患病率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年龄、正畸治疗中不良习惯的改变、正畸疗程、甜食的摄入频率引起牙釉质的脱矿OR分别为0.40、0.27、3.22、2.91(P〈0.05)。结论: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对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尽早开展釉质脱矿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畸治疗与第二恒磨牙减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畸临床治疗中,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是临床医师拟定矫治计划的两个方面。一提到拔牙矫治,往往想到的是拔除第一前磨牙,其理由:①除第一恒磨牙外,它是通常最先萌出的恒磨牙;②该牙的拔除有利于尖牙的良好萌出和就位;③它位于牙弓的中心拔除后能缓减前后牙弓段的拥挤。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提出了拔牙矫治时的第二恒磨牙减数,他们的主要观点基于Liddle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外科-正畸联合矫治骨性下颌前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正畸治疗和外科手术在矫治骨性下颌前突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作者对159例患者的治疗计划及矫治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正畸治疗在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下颌前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去除前牙代偿、排齐牙列、调整牙弓的相容性、调整关系、保持的稳定性,并强调去代偿是术前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术前正畸治疗与后退下颌骨或(和)骨段的外科术式的选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下颌体部截骨和升支部垂直截骨构成了经术前正畸准备后矫治下颌骨前突的主要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正畸的研究在口腔医学界日益受到重视,该文总结了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拔除前磨牙正畸治疗能够改善第三磨牙倾斜度,期望对相关临床和科研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唇腭裂患者错畸形严重,口内瘢痕较多,口腔自洁作用差,龋齿、牙周病疾患较多,给矫治带来许多困难。我科自1999年以来对20例唇腭裂患者术后进行正畸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本文对矫治的时机、各期的治疗特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为临床制定更理想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合的病例选择标准及临床操作要点。方法从148例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病例中选出涉及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21例患者,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1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缺失数目不等的上颌前牙。21例患者均存在针对具体矫治目标而需要考虑的前牙牙量不调。其中7例接受了上下颌矫治,14例仅接受了下颌固定矫治器治疗。正畸治疗和种植修复完成后,对21例患者的前牙咬合关系和牙齿排列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1例下切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相邻牙齿牙冠无倾斜,X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拔牙间隙关闭处两侧牙齿牙根平行。所有患者治疗后下前牙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后牙段维持了治疗前的排列和与[牙合]关系。下切牙间隙关闭处未出现和邻近牙位明显差异的“黑三角间隙”。正畸治疗后上前牙种植牙处覆盖平均2mm。种植医师对正畸治疗后的前牙[牙合]关系满意。结论对存在Bolton指数不调,上前牙牙量较小,下前牙中度拥挤或伴有下牙轻度前突的Ⅰ类或轻度Ⅲ类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设计减数单个下切牙治疗,可以获得正畸和种植均满意的牙齿排列和前牙[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100例正畸矫治后复发患者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段义峰  熊莉  冯莉  许少平 《口腔医学》2005,25(3):156-157
目的预测矫治后牙弓形态和牙齿位置的稳定性。方法对100例正畸患者分别于矫治前、矫治结束、矫治后4年及9年取牙齿模型,测量牙弓长度、宽度、翼长、切牙拥挤度、切牙关系。结果对照分析表明上下颌牙弓随年龄增长而变短、变窄;上切牙拥挤矫治效果较下切牙好。结论尽管正畸患者矫治后有一定复发,但是95%的患者正畸治疗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吴永生 《口腔正畸学》2001,8(4):183-184
美国正畸学专家Angle 192 5年创立方丝弓矫治技术后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该技术日益完善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常用的高效矫治方法之一。 1985年傅民魁教授将该技术引入我国 ,在老一代正畸学专家的艰辛努力下 ,从材料的国产化到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教育普及 ,使之在我国生根发芽 ,成为当今正畸临床矫治的主要方法。由于我国从事正畸临床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接受方丝弓矫治技术知识教育方式不同 ,加之受传统矫治习惯及使用材料的影响 ,许多正畸医师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操作都存在一定误区。为使更多的口腔正畸医师深刻理解、掌握方丝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牙列缺损伴错畸形的正畸矫治方法及义齿修复特点。方法 对 41例牙列缺损伴错合畸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1例均达到预期的正畸和修复目标。疗程最长 2年 ,最短 3个。结论 牙列缺损伴错畸形者通过正畸治疗为义齿修复创造必要条件 ,使正畸与修复统筹设计 ,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畸疗效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稳定的疗效是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正畸疗效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生长发育、病因、He关系、牙弓形态、下切牙位置及排列、第三磨牙、牙周组织、矫治方法、牙移动方式以及保持情况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正畸疗效长期稳定性相关因素的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