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股动-静脉瘘术(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以及血栓消融联合股动-静脉瘘术(ATD+AVF)治疗犬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通畅程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取成年杂种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后分为ATD组(n=8)、AVF组(n=8)和ATD+AVF组(n=8);对照(C)组(n=5)不做任何手术。结果: 血栓调节蛋白(TM)于术后7天内表达进行性升高,但ATD+AVF组TM表达峰值下降,术后4周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静脉通畅程度ATD+AVF组均高于其它组(P<0.005),电镜检查内皮损伤多为Ⅰ、Ⅱ级,均高于AVF组和C组(P<0.005)。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及时清除和临时性动-静脉瘘的建立,对于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维持静脉血流通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ATD)、溶栓(TL)及手术取栓(TX)治疗急性犬股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壁α—Actin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6只成年杂种犬的股静脉做成血栓模型分为ATD组(n=12)经皮将6-FATD导管置入血栓内以100000rpm行机械性血栓消融。TL组(n=12)经皮导管介入溶栓,以尿激酶4000U/min注入血栓中。TX组(n=12)以4F Fogarty导管取栓1次。另4只假手术(SH)作对照组。分别于1周及4周后行组织学检查了解股静脉壁α—Actin表达情况。扫描电镜观察股静脉内皮层情况。结果1周和4周时ATD组股静脉壁α—Actin染色面积百分比较少(P〈0.01)。1周时ATD及TL组内皮损伤较TX组轻(P〈0.05)。结论ATD对犬股静脉壁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DSA)下机械吸栓配合置管溶栓术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下肢累及髂股静脉血栓病人先置入Celect下腔静脉滤器,然后采用DSA下经患侧腘静脉顺穿置入Aspirex静脉吸栓导管分段吸除髂股静脉内血栓,如髂静脉受压予12mm球囊扩张,后配合unifuse溶栓导管置管溶栓。溶栓24h后造影,酌情髂总静脉置入支架,并维持抗凝治疗6-12个月,术后3-6月回收Celect下腔静脉滤器。结果:1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全组患肢症状均明显缓解,3月复查全部患肢髂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6月内滤器全部取出,随访期间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轻度返流现象。结论:DSA下机械导管吸栓配合置管溶栓对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治疗具有安全、微创、高效的临床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近期疗效.方法30条实验犬麻醉后,经右侧股静脉插入Fogarty球囊导管,完全阻断肾下下腔静脉,诱导深静脉血栓形成,用ATD经右侧股静脉进行旋切去栓治疗,在第7、14、30 d后再次行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的通畅度.结果ATD旋切去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近期的通畅率为100%,血栓形成复发率14.81%.无明显的血管壁损伤和肺动脉栓塞的病理学现象.结论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安全、快速、有效,无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近期疗效。方法 30条实验犬麻醉后,经右侧股静脉插入Fogarty球囊导管,完全阻断肾下下腔静脉,诱导深静脉血栓形成,用ATD经右侧股静脉进行旋切去栓治疗,在第7、14、30d后再次行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的通畅度。结果 ATD旋切去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近期的通畅率为100%,血栓形成复发率14.8l%。无明显的血管壁损伤和肺动脉栓塞的病理学现象。结论 ATD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安全、快速、有效,无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光镜在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骨折组和创伤组分别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损伤,3组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骨折组7d时血栓发生率85%,骨折组、创伤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隐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对照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大鼠创伤性隐大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光镜在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进行观察.方法:将1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骨折固定组和创伤固定组分别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光镜观察不同时相点兔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变化.结果:创伤固定组7d时血栓发生率80%;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可见静脉内膜损伤、内皮细胞剥脱、内皮下层裸露、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股动脉内未见血栓;9d时部分血栓纤维化,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迷路状可互相沟通的管道。血管再通.单纯固定组内膜和内皮细胞基本正常,仅见少数静脉内有不完全血栓存在.结论:兔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内膜及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栓消融术后犬股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 (Amplatzthrombectomydevice ,ATD )、溶栓 (thrombolysis,TL)及外科取栓(thrombectomy ,TX)治疗急性犬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 方法 :采用成年杂种犬 2 0只做成血栓模型 ,其中2只假手术 (sham ,SH)作对照组。ATD组经皮将 6 FATD导管置入血栓内以 10 0 0 0 0r/min行机械血栓消融。TL组经皮导管介入溶栓 ,以尿激酶 4 0 0 0u/min注入血栓中。TX组以 4 FFogarty导管顺行取栓一次。于一周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皮层变化。结果 :一周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TD及TL组内皮损伤较轻 ,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Ⅰ~Ⅱ级 ,而TX组为Ⅲ~Ⅳ级 (P <0 .0 5~P <0 .0 1)。结论 :ATD及TL具有同样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及其分支为供应血管的旋髂深动脉皮瓣(Rubens'皮瓣)解剖学基础,为乳房再造尤其是组织缺损大的胸壁修复提供更多组织利用空间。方法:对4例8侧新鲜尸体标本进行大体解剖,以游标卡尺测量旋髂深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起点位置、起点管径、分支数量、起点至第一分支距离、最粗穿支管径、主干血管长度等,并对1例2侧新鲜标本进行手术模拟。结果:在本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4例8侧标本中,旋髂深动脉发自股动脉走行至髂外动脉处,起点外径平均为(3.97±0.86)mm,分支数量平均为(9.16±6.22)支,起点至第一分支距离平均为(15.87±9.24)mm,平均穿支数目为(3.12±1.34)支,最粗穿支管径平均为(1.48±1.02)mm,且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网吻合,主干血管长度平均为(132.51±48.24)mm。在进行手术模拟的1例2侧新鲜标本中,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Rubens'皮瓣包含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部分腹外斜肌、部分腹内斜肌、部分腹横肌肌袖,皮瓣体表范围长轴平均为(13.21±2.33)cm,短轴平均为(6.42±2.12)cm。对其中1例模拟成功的皮瓣用排水法测得的皮瓣体积为146.8 mL。结论:以旋髂深动脉及其分支为供应血管的Rubens'皮瓣,紧邻腹部皮瓣,利用人体髂腰部组织量较大的特点,切取皮瓣后对供区损伤较小,既有明显的瘦腰效果,又是延伸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修复的较好手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对兔下腔静脉血栓、病变血管内皮及出血风险性的实验研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建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组(A组)、尿激酶联合肝素组(B组)、蕲蛇酶联合肝素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在血栓形成3 d后给药,分别在用药后的第3、7、10天,通过静脉彩超及病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级评估其...  相似文献   

11.
大鼠后肢慢性静脉高压模型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SD大鼠建立后肢慢性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方法 经腹手术环缩SD大鼠下腔静脉下段和髂总静脉,经腹壁浅静脉测量后肢静脉压,动态观测压力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后肢静脉压升高显著,静脉压的变化与手术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环缩SD大鼠下腔静脉下段和髂总静脉,可以建立后肢慢性静脉高压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孟庆波  赵林 《疑难病杂志》2009,8(11):654-656
目的观察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1月,对急性下肢DVT患者56例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应用10F导管取栓,取栓后将5F直头多侧孔导管置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应用微量推注泵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每小时5万U左右,行溶栓治疗。21例患者于取栓后溶栓治疗之前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6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等指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56例患者于治疗3个月左右复诊,患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P<0.01);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5.2±14.6)%。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A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IVC) was observed during routine dissection of the posterior abdominal wall in a middle aged male cadaver. The left IVC was formed at the Junction of left external and internal iliac veins. It ascended upwards medial to left psoas major and at the level of second Lumbar vertebra, opened into left renal vein. The IVC is a retro peritoneal structure whose location and integr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rgeons. The vast variability of the overall rare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IVC were mostly detected by different imaging modalities. The embryogenesi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involving development, regression, anastomoses and replacement of three pairs of venous channels, posterior cardinal, subcardinal and supracardinal veins, resulting in numerous but rare anomalies. Key words: inferior vena cava; double;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股蓝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PCD)的诊治经验,探讨最佳诊治方案。方法: 12例PCD患者,4例行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2例行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植入+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5例行下腔静脉永久性滤器植入+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术。1例予以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结果: 11例手术均成功,未发生与手术、抗凝、溶栓等有关的严重并发症,无肺栓塞、截肢、死亡发生。另1例保守治疗者,第2天足背动脉可触及,第8天接近正常。结论: 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及时、有效、足量的抗凝是治疗PCD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围产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围产期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13例,其中6例孕妇,7例产妇。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健侧股静脉或右侧颈静脉入路,7例产妇行腔静脉滤器置入,6例晚期妊娠患者于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终止妊娠;13例患者均行全身或患侧静脉内置管抗凝溶栓处理,溶栓过程中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满意后行腔静脉滤器回收并随访6个月。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患肢完全消肿,胀痛消失,超声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2例患者患肢轻度水肿,胀痛缓解,超声提示仍有部分附壁血栓,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患者发生出血,13枚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回收;随访中孕产妇及新生儿均未发现与辐射有关并发症发生,无血栓再发。结论局部置管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置入是治疗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腔分流的新途径。方法:解剖观测脐静脉、静脉导管及肝圆韧带、静脉韧带等。结果:静脉导管是脐静脉的直接延续,并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左支相通。静脉导管长1310±250mm。肝圆韧带连于脐和门静脉左支之间,其肝外段和肝内段长度分别为1451±344cm,575±099cm;静脉韧带走行于肝下面的静脉韧带裂内,连于门静脉左支和下腔静脉之间,长约409±061cm。静脉韧带和肝圆韧带内均有间断残腔存在,且以近心段最为明显,分别长达199±139cm和291±062cm。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均可用直径2mm的铁丝使其再通。结论:于脐处切口,扩张并再通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至下腔静脉,实现门腔分流,具有解剖学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D大鼠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血栓形成后静脉壁形态学改变。方法50只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打开后腹膜,显露左髂动、静脉,6-0单丝尼龙线依次缝扎左髂静脉近端、沿途属支及远端。40min后发现肉眼可见的血栓形成。结果50只大鼠死亡3只,47只深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成功且效果满意。结论(1)以结扎大鼠髂静脉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相对于兔、犬、猪等实验动物来说与人类种系近似,易于管理,可以作为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的首选方法。(2)髂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导致下腔静脉壁发生形态学改变,内皮细胞功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结论: 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