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年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3例45岁以下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心电图、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多普勒(TCD)、影像学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青年人TIA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检出率均较高。另外脑力劳动、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较多。TIA持续<1 h者最多,>1 h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结论青年人TIA与老年患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发作时间>1 h的青年TIA患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加强监护,积极治疗,警惕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2例60岁以上TIA患者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心电图(EKG)、颈动脉彩色超声、脑血管多普勒(TCD)、影像学特点及短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TIA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电图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检出率均较高.另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较多.TIA持续1h以内最多,超过1h脑梗死发生率较高.结论老年人TIA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运动少、肥胖、嗜烟酒者.发作时间超过1h的老年TIA患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如加强监护,积极治疗,警惕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8例TIA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不做影像学检查极易误诊,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合理联合应用对及时、正确评价病灶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鉴别各型TIA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对TIA患者,不应单纯治疗和预防TIA发作,关键在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导致TIA发作的原因,以防止TIA的反复发作或演变为完全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的发生率,观察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和次数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87 min,其中83.6%者症状在1 h内缓解;发作次数的中位数为3次,其中68.9%者发作次数≤3次.影像学检查发现急性脑损伤病灶17例(27.9%).DWI检查阳性者的中位发作次数为4次,显著高于DWI检查阴性者的1次(P<0.01),随着发作次数的上升,DWI检查阳性患者在TIA患者中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DWI检查阳性与失语(OR=6.3,95%CI为1.0~38.0,P=0.031)、运动障碍(OR=24.4,95%CI为1.0~588.0,P=0.049)及发作次数>3次(OR=11.6,95%CI为1.9~69.0,P=0.007)相关.结论 DWI检查评价TIA脑损伤的特异性高于常规CT和MRI检查.TIA患者中失语、运动障碍和发作次数>3次者DWI检查阳性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60.55%,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胆固醇水平、ApoE-B水平相关.青年TIA患者已有早期动脉硬化-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动脉球部多发,以等回声、不均回声斑块为主.结论TIA患者的颈动脉AS发生率极高,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界限应该改为1小时,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老年与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与中青年(≤45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老年与30例中青年TIA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房颤、长期吸烟史、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周围血管病在老年组发生率高;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饮酒及血管病家族史在中青组发生率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率在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TIA患者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时干预其危险因素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 4 3例本院住院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 1 997年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我院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 4 3例 ,其中男性 2 8例 ,女性 1 5例 ,年龄在 2 2 - 81岁 ,平均年龄 5 2岁。入院后 2 4小时内均常规作心电图检查。1 .2 心电图情况  4 3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因快速性心律失常致死的占78% ,缓慢性心律失常致死的占 1 8% ,其它原因致死的占 4 %。1 .3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 2 4小时内入院 ,并在入院后即行心电图检查。2 .讨论2 .1 与心源性猝死直接关联的异常心电图是心律…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特征,评价DSA检查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对48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及代偿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的41例有明确的血管性病变.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常见血管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键  孙祥冬  常杰 《海南医学》2013,24(21):3146-3148
目的 探讨同期及分期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双侧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老年患者20例,同期手术10例,分期手术10例(间隔1个月),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中、术后30d临床表现及术后6个月随访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球囊预扩及保护伞,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有效改善.同期手术患者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2例,8例发生血压、心率一过性下降,分期手术患者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2例,血压、心率一过性下降者1例,同期手术患者术后30d内高灌注综合征4例,无卒中发生;分期手术患者术后30d内高灌注综合征1例,3例发生对侧微小脑梗死,1例发生对侧较严重梗死.均无出血、死亡病例.6个月随访同期和分期手术患者各有1例单侧再狭窄50%.结论 双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同期支架成形术较分期手术术中心率下降风险增加,术后半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预测疾病复发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15例基于"时间-症状"定义的60岁以上TIA患者,根据发病后1个月是否出现复发性脑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DL、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检测91例前循环TIA患者的LDL、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宽块的稳定程度,观察疾病的转归,分析LDL、CRP水平对斑块的稳定性和TIA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LDL、CRP水平与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相关性(P〈0.05),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疾病的转归有关联性(关联系数C=0.348,P〈0.05)。结论高水平的LDL、CRP通过形成不稳定动脉斑块从而影响前循环TIA患者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Moyamoy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1992年2月~2004年10月经DSA或MRA确诊的3l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l例患者平均年龄25.7岁;脑卒中争头痛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83.9%(26例)争74.2%(23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而成年患者以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和Moyamoya血管形成,其中有27例患者的CT或MRI表现为双侧病灶。结论对于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年轻TIA或脑卒中患者,尤其有卒中史或反复头痛发作者则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MRA是诊断Moyallioya病的较好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0天内卒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0例TIA患者,通过观察确诊后30天内的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TIA患者30天共内有40例(20%)进展为脑梗死,其中高血压、7天内反复TIA发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TIA后30天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程度为:颈动脉狭窄>30天内反复TIA发作>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 TIA患者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高危因素有颈动脉狭窄、反复发作的TIA、高血压、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被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治疗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入院后诊断为单纯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纳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受试者 MMSE、MoCA、CCSE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患者TIA 多次发作的比例较发作一次的比例较高;观察组中 TIA 伴有颈静脉狭窄的患者 N2、P300的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潜伏期水平;观察组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TIA 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能力较单纯 TIA 患者损害严重,且 TIA 发作频次越多,血管狭窄程度越重,认知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moyamoy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7例moyamoya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归纳。结果 17例moyamoya病患者,男8例,女9例;儿童组21个月至15岁,8例;成人组34-53岁,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4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10例,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2例,DSA+MRA检查1例。3例单侧血管典型改变,8例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或闭塞,10例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2例双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7例颅底大量纤细紊乱血管形成。结论Moyamoya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分布呈两组高峰。儿童患者大多表现为脑缺血。成人患者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出血,一部分则表现为脑缺血。典型的MR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侧支血管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时可确诊。对于缺乏常见危险因素的中青年患者或多发性脑梗塞的儿童患者,应及时行头MRI+MRA或DSA检查,除外moyamoya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