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合理性.方法比较氟尿嘧啶(5-FU)经胃左动脉和外周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结果胃左动脉给药组的门静脉血中5-FU浓度为外周静脉给药组的4~200倍,而且5-FU高浓度的维持时间明显延长;癌组织和癌旁淋巴组织中5-FU水平分别为静脉给药组的19倍和23倍.结论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增加癌肿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提高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癌术后经肝动脉化疗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术后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比全身静脉化疗更能有效防止胃癌术后的血行转移,且毒副反应小。所以,做好泵内注射工作,对病人顺利通过化疗、坚持化疗、提高生存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甲组病人21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R2)中,经胃十二指肠动脉向肝动脉插管并埋泵于右上腹皮下,术后第1、3、6、12月经皮下泵向肝动脉灌注5-FU0.75~1.0mg,丝裂霉素6~8mg,表阿霉素30~40mg。乙组病人54例,为随机抽取同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R2)后,行同等剂量全身化疗病人。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远处转移病灶,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区域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经肱动脉主干放置静脉穿刺用硅胶管26~28cm,压迫患侧颈总动脉、肱动脉,而后,采用5-FU0.5g、MMC10mg、美蓝1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注入导管内。结果经1~2个疗程后,20例病人局部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提高,为进一步行二次根治术创造了条件。结论本方法毒副作用小,疗效佳,优于一般化疗。  相似文献   

4.
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叶正宝  马韬  奚文崎  耿梅  蒋劲松  楼谷音  张芬琴  朱正纲  尹浩然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5):《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
目的:评价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并比较静脉化疗和介入化疗的效果。方法:取20例术前分期为Ⅲb或Ⅳ期的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静脉化疗或介入化疗,化疗方案为LV/5-FU CDDP THP,2-4个疗程后作超声胃镜及螺旋CT等复查,重新分期和评价临床疗效,并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的胃癌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并与临床分期相近的10例未行化疗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胃癌病人中,10例化疗后TNM分期降低(50%),14例获手术切除(70%)。介入化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静脉化疗组,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提示介入化疗组的组织学疗效(87.5%)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33.3%)及对照组(20.0%)(P<0.05),而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在降低晚期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有一定作用;(2)初步结果表明,介入化疗的效果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程新辅助化疗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化疗方式短程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短程(1个周期)EOF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加亚叶酸钙)新辅助化疗的31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全身静脉化疗方案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310例患者均完成了1个周期的短程EOF方案新辅助化疗,无一例因化疗毒副反应而终止.术后病理缓解率为33.9%(105/310),其中5例(1.6%)获病理完全缓解.接受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者的病理缓解率为42.4%(72/170),明显高于全身静脉化疗者的23.6% (33/140) (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化疗方式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27; 95% CI:1.006~3.316; P=0.048).结论 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率总体较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短程新辅助化疗的术后病理缓解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的药物分布特征、术后组织病理变化及临床毒副反应。方法将我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符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纳入适应证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根治术中经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灌注含2 ml亚甲蓝、5-FU(1 000 mg/m2)和MMC(10 mg/m2)的灌注液100 ml;对照组不进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术中亚甲蓝的分布特征,术后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肿瘤区域立即显色,此后染色逐渐变淡,但全手术过程中肿瘤区域仍可见染色。术后光镜观察见癌细胞出现轻度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表现。透射电镜见癌细胞核固缩或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治疗组术后第1天AST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第3天即恢复正常(P0.05);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其余指标(ALT、ALP、GGT、LDH)、肾功能指标(尿素和肌酐)、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及床旁心电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使胃癌原发灶在全手术过程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可降低癌细胞的活性;临床观察其毒副反应小,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手段来预防术中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区域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Ⅲ~Ⅳ期胃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术前1~2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加手术加术后4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和对照组(40例,手术加术后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术中见肿瘤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浸润粘连少,局部组织疏松水肿,肿瘤缩小且易于剥离:术后2年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47.5%.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经介入方法留置PCS行手术前、后序贯性区域灌注化疗能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正> 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效果,目前尚无定论。既往多采用静脉全身化疗法,疗效不甚满意。我科自1995年以来,在胃癌根治术后采用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989年10月~1995年8月我科共完成胃癌根治术185例,其中154例术后经静脉全身化疗(对照组)。1995年8月~2001年8月共完成胃癌根治术202例,其中172例术后接受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两组病人详细情  相似文献   

9.
胃左动脉置泵灌注联合腹腔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后经胃左动脉灌注联合腹腔化疗和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病人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63例)和静脉化疗组(53例),对比研究患者毒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 毒副反应中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静脉化疗组比较,联合化疗组的恶心呕吐、脱发及骨髓抑制症状较轻,而腹痛腹胀较严重(均P<0.05);联合化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P<0.05)。结论 对中晚期胃癌患者行胃左动脉灌注联合腹腔化疗,其毒副作用小,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大肾癌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 1990年4月~2003年4月,我院对32例巨大肾癌行动脉灌注栓塞术,灌注抗癌药物为表阿霉素30~40mg、丝裂霉素20~30mg、5-FU 500mg;应用无水酒精、5%鱼肝油酸钠、40%碘油加明胶海绵颗粒施行肾动脉栓塞;干扰素和白介素-2辅助治疗。结果 32例均成功施行动脉灌注栓塞术。8例栓塞术后l~3个月实施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病理见肿瘤细胞坏死明显,周边有少许炎性淋巴细胞及不同程度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栓塞。总有效率为87.5%(28/32),6个月及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1%(25/32)、68.8%(22/32)、46.9%(15/32)、31.2%(10/32),平均生存期41.5月。结论 肾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与免疫治疗巨大肾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后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两组在我院收治的78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组为联合化疗组(39例),在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首先行腹腔热灌注化疗(IHIPC)3次,然后再采用全身化疗,方案为(XELOX);另一组为单一化疗组(39例),在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单纯采用全身化疗,方案为(XELOX)。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后,其KPS评分升高率为53.85%,单一化疗组在化疗后,其KPS评分升高率为25.64%,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5年,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在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87%、84.62%、69.23%,单一化疗组分别为92.31%、64.10%、46.15%,两组患者在第3、5年的生存率进行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在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切除术后采取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可能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率,且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对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84例获得根治性切除的直肠癌DukesB、C期患者,术后41例予以预防性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同时结合静脉化疗(观察组);另43例单纯静脉化疗(对照组);随访5年内患者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5年内肝转移和盆腔复发的发生率为17.1%和9.8%;对照组则为30.2%和1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观察组复发病例的平均无瘤生存期26.2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5.8个月(t=5.05,P<0.01)。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u=8.68,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观察组盆腔复发和肝转移的风险较对照组减少20%[危险度0.7959],5年内死亡的风险同比下降20%[危险度0.8034]。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预防性地进行髂内动脉和肝动脉联合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和抑制盆腔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区域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5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8例相同临床分期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研究组)给予术前区域动脉化疗,方案为表阿霉素50 mg/m2+顺铂60 mg/m2+5-氟尿嘧啶1000 mg/m2,2003年起方案改为奥沙利铂130 mg/m2+5-氟尿嘧啶1000mg/m2,一次性动脉灌注,6~11 d后手术治疗.另82例(对照组)术前未行化疗,直接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静脉辅助化疗.对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根治性(R0)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和远期预后进行评估.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R0切除率分别为86%(65/76)和71%(58/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研究组的化疗毒副反应轻微.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15/76)和16%(13/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个月和23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区域动脉化疗耐受性良好,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并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用奥沙利铂(OXA)联合5-氟尿嘧啶(5-FU)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8例Ⅱ期以上胃癌患者,术前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A组),方案为OXA 130 mg/m+ 5-FU 750 mg/m,经股动脉插管行区域冲击化疗1次,8~12 d后接受手术。同期另48例相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直接行手术治疗(B组)。两组术后均接受OXA /甲酰四氢叶酸钙/5- FU方案化疗6个周期,观察两组的毒副反应、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疗效。
结果:A组有38例(79.2%)获得根治性切除;镜检32例(66.7%)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如肿瘤组织坏死、淋巴细胞炎性浸润、癌细胞凋亡、以及间质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等。B组有30例(62.5%)行根治性切除,根治切除率显著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病理检查未出现上述变化。A组术前化疗的毒性反应均限于Ⅰ~Ⅱ级;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6.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62.5%和52.1%。B组中位生存期为21.5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45.8%和35.4%。A,B组比较,2年和3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应用OXA/5-FU方案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可使肿瘤组织产生显著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利于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2,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Pan ZZ  Wan DS  Lu ZH  Li LR  Chen G  Zhou ZW  Wu XJ  Ding PR  Wang F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18-921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与术中肠腔一次给药化疗对减少术后肝转移、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 16 2例 ,随机分为门静脉化疗组 (A组 ) 82例和肠腔化疗组 (B组 ) 8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Dukes′分期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A组术中经大网膜静脉向门静脉插管 ,导管远端引出腹壁固定 ,术后即从门静脉导管持续给予 5 FU 1g/d ,连续 7d ,B组术中用肠腔化疗加一次性经大网膜静脉注射 5 FU。用SPSS8 0分析比较两组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较多 ,但平均住院时间及生存曲线等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全组 5年生存率 76 7% (A组74 3% ,B组 79 2 % )。用Gehan法检验两组生存曲线 ,其差异也无显著意义。全组肝转移率为19 8%。多因素分析显示 ,影响本组预后的因素为Dukes′分期 (P <0 0 5 )。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的辅助化疗方法与肠腔化疗对预防肝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的作用 ,二者疗效相当 ,但后者更简便  相似文献   

16.
动脉内灌注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内灌注新辅助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疗效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36例晚期乳腺癌术前超选择动脉置泵灌注化疗。化疗方案为CEF方案:5氟尿嘧啶(5Fu)500mg/m2,环磷酰胺(CTX)400mg/m2,表阿霉素(EPI)60mg/m2。每周1~2次,2~3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周后可重复灌注化疗,2~3个疗程后进行手术。结果动脉内灌注新辅助化疗后,术前肿瘤病灶临床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5例,稳定(MR)5例,有效率(CR PR)86.1%。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碎裂,胞浆凝固,变性;细胞间质水肿,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内灌注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改变晚期乳腺癌的组织学形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胃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动静脉结合的FLEP化疗方法对难以切除局部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选择30例难以切除的晚期胃癌,以FLEP法化疗.FLEP方案:5-FU 370 mg/(m2·d),持续静脉滴注20h,第1~5天;四氢叶酸钙30mg/(m2·d),静脉滴注,第1~5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性研究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两药方案(氟尿嘧啶联合铂类)与三药方案(在两药基础上联合蒽环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上述两药或三药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随访终点为死亡或最终随访日(2010年4月30日)。结果共计316例接受过胃癌根治性手术且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术后4-6周开始接受辅助化疗.化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主治医师和患者双方的讨论后决定。两药组210例,三药组106例。其中三药组较两药组年龄略轻(51岁比57岁.P〈0.01),余基线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两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6个月,3年总体生存率59.6%:三药组则分别为23个月和6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和P=0.293)。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两药组21.9%(46/210)。三药组30.2%(32/1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三药联合方案未显示优于两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进展期胃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期胃癌的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术后仍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近年来,通过新辅助化疗减少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手术切除率,提高远期疗效,已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直接作用于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为进展期胃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进展期胃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适应证、并发症、疗效评价、手术时机、化疗方案及病理改变等方面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We conducted a phase II trial of radical surgery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ervical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26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ervical cancer were enter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chemotherapeutic regimen consisting of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cisplatin an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other anticancer agents, to a maximum of 3 courses. If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surgery was feasible, radical surgery, including complete removal of pelvic vessels, partial resection of adjacent organs, and 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adenectomy, was performed. Patients whose tumors showed no response received radiotherapy. We evaluated operability, survival rate, toxicities, and complications. Additionally, we examined prognostic variable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radical surgery. Results: Eighteen patients (69.2%) underwent radical surgery. The remaining eight patients received radiation therapy. The 3-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as 72.2%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surgery and 25.0% in those who received radiotherapy. Multivariate analysis did not show any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Conclusion: Radical surgery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may be feasible in two third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IIB cervical cancer; therefore, phase III trials can b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