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相对较少见的类型.1825年Ribes首先报道。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如MRI、MRV及DSA等技术的开展与普及。本病的诊断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手段也不断改进,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也就逐渐增多,迄今已有近70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脑内多发静脉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低颅压可导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系统扩张及血液瘀滞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严重的血液瘀滞患者可出现多发皮质静脉性梗死,甚至脑干静脉性梗死,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自发性低颅压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静脉性梗死可以出现在脑干。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我院诊治的甲亢合并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甲亢合并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总结。结果甲亢合并脑静脉窦血栓以青年女性多见,常与甲亢的发生及其控制不佳有关;甲亢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甲状腺肿压迫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关。甲亢合并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有77.42%表现为重症静脉窦血栓,其治愈率为87.1%,死亡率为3.2%。结论甲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少见病因,其临床症状重,积极治疗后大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各异,体征不典型且多变,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对CVST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低颅压综合征并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在国内外文献尚无相关报道.现报道我科收治1例低颅压综合征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7.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相似文献   

8.
2006-2009年我科室成功地运用脑血管介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15例,在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恢复正常的脑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的目的。同时配以恰当的护理,极大地降低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例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本组所有年龄阶段占2.5%; 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各2例,慢性起病5例; 首发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肢体无力; 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耳鸣、意识障碍、肢体无力。血栓均累及2条或2条以上静脉窦,其中累及侧窦最多,共8例,余受累者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颈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和内静脉。辅助检查:腰穿压力>300 mmH2O者有5例,视乳头水肿4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者3例,血浆蛋白S和蛋白C降低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出血性脑梗死2例。经治疗后1例治愈,7例症状好转,1例症状继续恶化。结论 老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发病率较低,以慢性起病多见,病因多不明确,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血栓累及侧窦多见,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人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成人的脑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DCVST)较少见。由于脑静脉的解剖特点和静脉血栓的出血性特征本病引起脑部广泛而严重的损害。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静脉期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MR 是非创伤性诊断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本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对用抗凝剂有不同的观点。在血栓局部用溶栓剂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已有报导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0.5%1.0%[1]。其包括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和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三种形式。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相对少见,因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常被误诊和漏诊。现报道1例于我院就诊的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传统内科抗凝治疗效果很差。采用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治疗,旨在进一步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05-06/2007-04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进行诊断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微导丝引导下行机械碎栓及接触溶栓治疗,并动态观察症状、体征、颅内压力、影像学改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 结果:11例患者中有10例脑静脉窦实现再通,恢复良好,其中8例完全康复,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仅遗留右下肢轻偏瘫;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有效率高达91%(10/11),无一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 结论: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显著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超选择窦内碎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2例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行静脉窦超选择碎栓、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碎栓、溶栓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合理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做好动脉导管鞘的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脑出血的影像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通常是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该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有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即血栓本身的征象,间接征象即血栓继发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内出血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21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内高压、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等。本文21例有可能误诊为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毒性脑炎、眼外直肌麻痹、炎症性脱髓鞘性脑病等。结论临床医师应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并探讨继发脑实质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57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分析患者MRI表现特征,并对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男22例,女35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临床症状头痛29例,癫痫发作11例,感觉变化8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9例;头颅MRI示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上矢状窦9例,横窦2例,乙状窦1例,直窦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44例。静脉窦血栓伴发脑实质病变36例,其中出血性静脉梗死20例,非出血性静脉梗死12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对伴和不伴脑实质病变2组患者的对比分析显示,伴脑实质病变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癫痫、感觉异常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直窦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P<0.05)。结论MRI可清楚显示CVST的直接及间接征象,通过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和静脉窦血栓表现特征还可帮助预测严重的脑实质病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相对动脉性卒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慢性发病者(1个月以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漏诊、误诊。我们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L/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