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例 张X,男性,39岁.因反复腹痛2年,腹泻半月就诊.患者于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痛,呈隐痛不适,无明显规律性,可自行缓解.曾在外院做肠镜提示回末及回盲瓣浅溃疡,予以中成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半月前出现腹泻,每日解黄色稀烂便及稀水便5~6次,无黏液血便.复查肠镜提示回肠末端及回盲瓣溃疡较前加重,无关节疼痛及口腔溃疡,服用柳氮磺胺嘧啶 0.75 g,3次/d,症状未见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回盲部溃疡"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尚可,进食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否认"结核、疟疾、肝炎、伤寒、菌痢"等传染病史.  相似文献   

2.
病例陆××,女性,63岁,因阑尾周围脓肿术后21天,腹痛1天急诊入院.患者于21天前因发热、右下腹疼痛,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升高、B超发现右下腹包块,考虑为"阑尾脓肿"而住院行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并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右下腹包块较术前明显缩小后出院.  相似文献   

3.
病例陆××,女性,63岁,因“阑尾周围脓肿术后21d,腹痛1d”急诊入院。患者于21d前因发热、右下腹疼痛,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明屁升高、B超发现右下腹包块,考虑为“阑尾脓肿”而住院行“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并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术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右下腹包块较术前有明显缩小后予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及病理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28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及回盲部肿瘤结合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回盲部的非特异性溃疡局部溃疡整齐或局限,多数经抗生素及培菲康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只有少数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多数经试验性治疗后随访明确诊断.(2)克罗恩病的溃疡多呈纵形或不规则形伴黏膜卵石征和肠腔狭窄,而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或环周分布伴息肉样变.结论 回盲部溃疡病变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尤其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血清或免疫组化的指标鉴别诊断回盲部溃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无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诊断,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回盲部局限性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随着近年来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的推广应用,回盲部非特异性溃疡的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肠镜检查时常发现有个别患者全结肠为正常内镜表现,仅在末端回肠或回盲瓣存在局限性溃疡,从外观看溃疡小,形态较规则,周边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病变肠段蠕动良好,触之质软,镜下为良性溃疡改变,  相似文献   

6.
李融融  杨红  吴东  李景南  马志强 《胃肠病学》2012,17(12):782-783
病例:患者男,27岁,因"反复腹痛4年"于2010年4月收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4年来反复发作中上腹痛,疼痛延及右下腹,以夜间为著,偶可及肠型,伴排便次数增多,3~5次/d,大便不成形或形状变细,排气排便或禁食后腹痛可缓解,无反酸、恶心、呕吐。外院行结肠镜检查示回盲部和升结肠近段不规则溃疡,升结肠多发性息肉,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7.
第35例:发热、右下腹痛、腹水伴排便困难卫生部北京医院内科病理科病历摘要患者男性,81岁。1994年9月18日因发热、右下腹痛伴排便困难,拟诊急性阑尾炎、不全肠梗阻入院。住院期间腹部B超、CT和MRI均示肝内占位性病变,有腹水且呈进行性增多。考虑为肝...  相似文献   

8.
结肠镜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盲部溃疡是指末端回肠和盲肠处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本文回顾分析结肠镜对回盲部溃疡病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因右下腹隐痛1个月,腹痛加剧伴发热3天入院。查体:T39.7℃,右下腹触及8cm×7cm×7cm韧性包块,有压痛和反跳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余无异常。肛诊:直肠右上方饱满,触痛,指套无血性分泌物。化验:Hb125g/L,WBC12×10~9/L,N90%;血沉21mm/h。诊断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回盲部疾病认识的提高,回盲部切除术(ICE)目前已较少应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2000—2007年,我们共实施ICE2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第186例──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痛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工人。因反复发作右下腹痛10余年,加重10天,于1993年5月5日以僵性阑尾炎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偶有心律不齐。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心脏听诊...  相似文献   

12.
肠道脂肪瘤是一种较少见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在术前明确诊断。我院收治1例结肠肿块导致肠套叠患者,经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脂肪瘤。复习文献后对关于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农民,61岁。因面色苍白、乏力伴纳差5年余入院。患者于2005年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和纳差,当时在外院院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40g/L,当时胃镜诊断为“贫血性胃粘膜相”,给予口服铁剂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出院。2007和2009年分别再次到医院诊治,血红蛋白最低为26g/L,胃镜诊断“贫血性胃粘膜相”。  相似文献   

14.
我科近期收治2例婴幼儿回盲部囊肿患者,术前均误诊。例一:女10个月。因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10余天,大便较平时次数减少、稀、无脓血就诊。检查:发育营养中等,轻度脱水貌。腹胀,右下腹触及一直径约8厘米肿块,硬,压疼,活动度较大。钡灌肠透视为“肠套迭”。钡剂加压灌入肿块未消失。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回盲部有一直径约6  相似文献   

15.
肠道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Bauer于1757 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非上皮性良性脂肪性肿瘤[1],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易发生误诊漏诊.肠套叠多见于小儿,成人肠套叠较少见,仅占5%,在肠梗阻病因中仅占1%[2],由肠道脂肪瘤导致肠套叠更是罕见.本文报告1 例回盲部脂肪...  相似文献   

16.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最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贾玉生  李刚  邱久林 《山东医药》2003,43(12):66-67
回盲部肠腔较宽大 ,该处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 ,加之该区域为多种良性疾病的好发部位 ,导致回盲部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回盲部恶性肿瘤 2 3例 ,均曾被误诊误治。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 ,男 14例、女 9例 ,年龄 40~ 75岁 ,5 0岁以上者 17例。以右下腹疼痛为主诉而就诊者 12例 ,其中 5例有典型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痛 ,伴发热及恶心、腹胀等。以右下腹肿块就诊者 5例 ,以大便习惯改变、乏力、消瘦、贫血等就诊者 4例 ,以疑为妇科疾患而就诊者 2例。首诊误诊为慢性阑尾炎 …  相似文献   

18.
大网膜炎似回盲部癌1例张锦平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226100主题词网膜炎盲肠肿瘤分类号R735361病例报告男,30岁,农民。右下腹肿块20d,生长缓慢,有触痛感,不发热,无酸胀呕吐,无消瘦,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查体:无贫血貌,表浅淋巴结不肿大...  相似文献   

19.
石祥东  厉洪光  杨芳 《山东医药》2004,44(10):59-59
患者男,62岁。因呕血2小时,于2002年3月1日人院。患者于2小时前饮酒后突然呕血约800ml,色鲜红。无发热、腹痛及便血。高血压病史11年,一直服用卡托普利25mg,每日3次。无溃疡病、肝病、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T36℃,P93次/min,R20次/min,BP70./50mmHg。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紫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五官无异常,巩膜无黄  相似文献   

20.
对118例回盲部疾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占55.9%,右下腹疼痛和肿块为首发和主要症状。误诊率较高是该区疾病的特占。本组门诊误诊率达44.9%,拟诊恶性肿瘤者误诊率为33.3%。作者对回盲部疾病的特点和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