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运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个人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症状、脉象、诊断、治则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阐述。分析了本病不同阶段的脉象变化。并在治则中提出:发热初期多用清热解毒,热退血止则宜凉润,脉沉细无热者宜用温养,治疗大法应以补肾、健脾、养血为主。在辨证中提出了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脾肾阳两虚四型,但各型可单独出现,亦可交互发生。在论治中除分型列举选用药物外,并举出育阴健脾养血汤、补阳养血汤、温肾健脾养血汤常用方剂三首。文后附医案三例,供临床辨证施治参考。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古维新,邹恒勤(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指临床上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随着临床使用药物不断增多,药源性再障病例亦不断增加,1/3至2/3的再障病例与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病因、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登记,总结近10年来45例确诊的再障,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其中15~45岁占64.4%,再障患者中AB型血型较少,再障的治疗有效率为77.7%,采用雄激素加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57.1%,采用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有效率为81%。院内死亡5例,60%死于感染。结论 雄激素依然是治疗再障的基本药物,但单用效果不佳,目前主张联合免疫制剂、造血刺激因子、中医中药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5.
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后再障,HAAA)是一种发生在急性或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细胞增生低下,临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重症疾病,治疗方法有限,死亡率高达84.1%。25岁以下患者占肝炎后再障总数的80%,与肝炎的好发年龄有关。欧美地区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的2%~5%,亚洲占4%~10%,其中病毒性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障的1%左右[1]。1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①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肝炎病毒感染骨髓造血细胞后,某些遗传物质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的遗传物质整合,既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祖…  相似文献   

6.
警惕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系指病人在常规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血液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该病系较为严重的血液病,本文仅就近年国内的相关报道做一概述,以引起临床用药注意,以期最大限度地防止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红  常红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2):147-149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简称肝炎相关性再障,是指急性肝炎2~3个月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罕见的血液病。HAAA最常见于青年男性,如未及时治疗可威胁生命。由于绝大多数病例的甲至庚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非肝炎病毒的血清检测均为阴性,因此确切的病原体至今未知。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说明免疫异常在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合并骨髓细胞显著减少,是少见的血液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每100万人口2~5例.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搜索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近10年间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许多药物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的药物其致病机制不同,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结论:药物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病死率高,几乎是发病率的一半。  相似文献   

11.
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环孢素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用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0±s17a),剂量6-12mg/(kg·d),分2-3次po。连用3mo,如无效则停用,有效者再继续服用3-4mo。结果:总有效率达62%。有效者中8例在治疗前后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经环孢素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免疫功能紊乱得以纠正。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环孢素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aplasia,下简称纯红再障)为红细胞生成选择性受抑制的一种贫血,特点是:1.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3.骨髓红系显著减少或缺乏,而粒系及巨核系无异常;4.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分类正常;5.血小板数正常,无出血倾向;6.无髓外造血。本病于1922年由Katznelson首次报道,其后陆续有病例报告,本文就有关资料作一梗概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先天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kfan Anemia,简称 D-B 贫血)是以骨髓红细胞再生低下为特征,亦称为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其特点是单纯红细胞系统造血障碍,骨髓有核红细胞极少或完全缺如,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现将我科所见1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单秀山 《海峡药学》2011,23(6):217-2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少见的造血干细胞障碍导致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减少的疾病。目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有免疫抑制剂治疗、大剂量环磷酰胺应用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研究仍在不断探索中,所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可能被采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检查了Utan大学自1944年至1972年经临床证实的101例再障患者且讨论了再障患者各种预后因素。所有101例患者至1977年8月1日止,72例已死亡,仅17例尚存活,1例转化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11例失去随访。 25%的病人死于症状发作后4个月内,50%死于症状发作后12个月内。5年生存率为34%,10年生存率为20%。疾病的迅速发作和出血症状使生存率减  相似文献   

17.
18.
吴玉红  邵宗鸿 《天津医药》2018,46(12):1342-1346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妥协状态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妥协状态不同,其导致的感染也有所不同。长期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支持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接合菌属和镰刀菌属。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微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脆弱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亲水性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出现疱疹病毒科、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9.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舌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