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五运六气理论解读太阴病,以太阴主冬三月至阴最寒冷时候为依据,阐述太阴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原则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郭某某,男性,12岁。86年2月14日晚上开始腹痛腹泻,解稀便三次,次日上午左上肢出现疼痛,两天后疼痛游走至右上肢及两下肢,且发现四肢满布紫红色疹点,而来院就诊,诊为“过敏性紫癜”。经青霉素、庆大霉素、激素等治疗,四肢疹点如故,遂邀中医会诊。诊见而色萎黄,神疲倦怠,纳谷不香,四肢外侧紫红色疹点密集,抚之碍手,胸腹背部却无疹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偏弦。诊为脾不统血,治用健脾益气,佐以凉血止血。选方归脾汤加减,贰剂。药后疹点未见减少,且又出现鼻衄,时多时少,淋漓不止。遂改用化斑汤加味,以求凉血解毒,病仍如故。静思斑、疹有别,斑发阳明,疹发太阴;斑宜清化,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妇人以阴血为本,而阴血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根据经络学说,针灸治疗妇科病应以冲任二脉穴位为主。冲脉为奇经,本身无所属腧穴,其穴多寄于其他经脉中,其交会穴多在足少阴肾经,而八脉交会穴则在足太阴脾经上。针灸临床取穴原则上多采取远近结合的取穴法。因而,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常取少腹部腧穴和下肢腧穴。少腹部以任脉经穴为主,下肢以取脾经腧穴居多。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下肢内侧入腹,与肝肾交于三阴交和中极、关元等穴。脾脏属土,位居中焦,主运化,主统血,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经穴如三阴交、血海等从脏腑理论上…  相似文献   

4.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  相似文献   

5.
一、概说太阴病可由他经误治转属,或由外感风寒直中而发。其病机为脾阳不振,寒湿阻滞。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苔白、脉缓弱为主要脉证。若太阴寒湿因肝胆疏泄不畅,致郁而发黄,  相似文献   

6.
<伤寒质疑>一书,围绕祝味菊的伤寒六经五段说展开,以六经为话题,对中医临证治疗机理作出了阐释,并引西说以解中医证治之规律,传为当时医界美谈.祝氏不满足于一般传统对于六经的解说,以五段说展开分析和归纳,注重人体在疾病中的反应,特别注重阳气的有余与不足,对临证有着实际的指导价值.另外,祝氏对中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术语和概念,也有深入的见解,时当时的寒温之争以及临证时寒温的用法,见解不乏公允.祝味菊为中西医学间的沟通,中医理论与临床间的沟通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不得不令今人叹服.  相似文献   

7.
<正> 一、太阴病提纲和病理三阳和三阴,都是以阴阳之气有多有少的不同而分为太少的,太阴为阴中之至阴,于三阴之中阴气为最足,所以也叫盛阴。太阴在脏主脾肺,脾与胃有膜相联,主为胃行其津液,由中央以灌四傍。肺朝百脉,能鼓舞脉行,将脾由胃中水谷所吸取的精华,通过血行以输送于全身。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精微、津液的输布,既离不开脾,也离不开肺。由于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所以太阴对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起着重要的后天营养作用。不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经历代名医贤哲的整理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但因他们对《伤寒论》科学本质的研究探讨多为临床验证,文献整理,或注疏,或衍义,而较用实验手段,笔者认为,尚有美中不足之嫌。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进行文献整理的同时,吸收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加强实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太阴病篇,在《伤寒论》全书中,所占篇幅虽不多,却有极重要地位。对太阴病本质及“四逆辈”方药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伤寒论》研究将有极其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创建了太阴病变(脏有寒)模型,并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对“四逆辈”方药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冀…  相似文献   

9.
仲景治脾之法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叶天士对此深有研究,其《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谓:“仲景太阴九法,示不用下。”然叶氏对于九法仅引其端倪,略而未详。今笔者对九法略陈管见,尚祈指正。一、调和营卫法:《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以脾主  相似文献   

1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所提出的。这是对清代和清代前的医家关于阳明、太阴病变规律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中医临床上对阳明、太阴病证的辨证施治曾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余20多年应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颇有效验。现举治验五则如下:一、少阴阳虚阴寒内盛:肖某,男性,52岁,农民,1972年8月25日初诊。患者因操劳过度,素体阳虚,因淋雨后开始恶寒身重,神疲欲寐。他医从外感寒湿论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该病情况复杂多样,个体差异很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干燥综合征患者兼有燥证与湿证的临床案例,提出从太阴病论治该病,分析从太阴病脾虚寒湿证角度论治干燥综合征的诊疗思路,阐述燥与湿的辨证关系,以及太阴脾土与干燥综合征的联系,提出温脾助阳、祛寒除湿、顾护脾阴的治疗原则,以太阴病之主方理中汤为底方,加减化裁,附临床案例一则,为治疗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张仲景《伤寒论》所建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历代注家或强调明辨六经,或强调方证对应,至于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则言之甚少。偶有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历代注家都认为属里虚寒证。笔者认为,太阴病并不完全属于里虚寒证。它既有虚寒证,亦有邪实证;既有脏病里证,又有经病表证。兹将个人浅见略述如下: 一、太阴病提纲为寒邪盛的实证《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  相似文献   

15.
一太阳病 (1)麻黄汤证陈××男 28岁煤矿工人 1972年春夏之间,丰城矿务局尚庄矿区普遍发生流行性感冒。该患者虽体素壮盛,亦未能幸免,某日突然寒战高烧,经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及银翘解毒丸等中药二天无效,由其爱人扶持来中医科就诊。诊见患者恶寒发热(40.6℃),虽高烧而患者只觉其冷,不觉其热。头身痛特甚,有紧束感,鼻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咽不痛,舌苔白,脉浮紧(数)。显属表寒实证,与麻黄汤: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一剂。并嘱武火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辨析,对太阴伤寒表证症状进行归纳,进一步完善太阴病病变的辨证.  相似文献   

17.
一、热入血室,通腑泻瘀为其治赵妇,诊时正适经期,量少挟块,小腹掣痛,神志恍惚,狂言乱语,不避亲疏,且有幻觉妄听,如着神状,大便已数日不解,小便自调,舌苔黄腻,其边有瘀块,脉沉弦,细询谓:平日情志抑郁,孤闻寡言,去年腊月正值经转受寒,经候骤停,即发此症。月复一月,经前必作,经尽自愈。曾延医数人,或用涤痰开窍,或用活血祛瘀,或用疏肝理气,均未寸效。拟方:水蛭10g,虻虫6g,红花10g,土牛膝30g。药服一剂,便下数次,经量遂增,纯属紫块,小腹痛减,神志顿清,另  相似文献   

18.
19.
1 不射精王某某,男,27岁,干部。1989年2月9日初诊。婚后同居14个月不育。诉于首次性交中射精少许,此后再无发生,每次同房时间长,其妻难以承受。时有梦遗,年少时犯手淫,但无心理障碍,身体素健。唯去秋一度发现小便混浊,腰酸楚,余正常,舌质边偏红,苔薄白根部薄腻,脉弦左尺细。针取中极,太冲、三阴交、肾俞、内关、神门。每次远近各取2个穴位,前后交换,肾俞针后加灸,其他各穴均用泻法,中极穴针感向阴茎或阴部感传。每天1次,针6次后同房时阴茎很快软弱,仍不射精,针12次后在黎明交合,射精成功,双方满意。巩固3次痊愈。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腰椎骨质增生、闭塞性脉管炎、三叉神经痛、顽固性痛经、慢性荨麻疹等证属血虚寒凝、经脉痹阻者,收效卓著,现举例介绍如下:1 腰椎骨质增生症 张某,男,56岁。1998年3月15日初诊。1年前出现腰部隐痛不适,活动及晨起尤甚,日渐加重,屡治无效。近因疼痛加剧而就诊。症见腰部冷,胀痛难忍,屈伸受限,转侧不利,伴右下肢麻木冷痛,经按摩、热敷后稍舒,入夜及活动加剧,天寒时尤甚。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沉紧。X线拍片示第2~4腰椎唇状骨质增生。证属血虚寒凝,经脉痹阻。治宜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