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在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ACS患者42例和SAP患者44例.将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和SAP组的软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09);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0.174,χ_(SAP)~2=0.129,P>0.05);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中的分布不同(χ_(ACS)~2=0.398,χ_(SAP)~2=0.907,P<0.01);ACS组和SAP组患者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软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3.917,χ_(SAP)~2=0.416,P>0.05);SAP组和ACS组患者在不同的冠状动脉分支内,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ACS)~2=5.247,χ_(SAP)~2=11.054,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鉴别斑块性质,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为治疗决策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3.
64层螺旋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的64层螺旋CT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成分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85例患者(ACS组49例,非ACS组36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主要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成分进行评价。斑块的CT值用Hounsfield units(HU)表示。结果两组之间的斑块数量无差别,在靶病变中ACS组斑块的平均CT值(24±15)HU低于非ACS患者斑块的平均CT值(86±14)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靶病变血管有斑块的40例ACS患者中,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20±18)HU低于非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47±1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Ⅱ型斑块CT值(25±13)HU低于Ⅰ型斑块(46±17)HU,同时,非ACS组Ⅱ型斑块CT值(64±10)HU也低于Ⅰ型斑块(88±14)HU,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型病变和Ⅱ型病变中,ACS组斑块CT值均低于非ACS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能够有效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成分的诊断价值,并与血管内超声对比,评价其可靠性。方法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名,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斑块的12名患者进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动脉成像检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对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析,并与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名患者132个冠状动脉段纳入分析,CTA50个血管段正常,82个有斑块;血管内超声64个节段正常,68个有斑块。CTA对冠状动脉动脉斑块探测的敏感性为100%(68/68),特异性为82.9%(68/82);在区别钙化和非钙化斑块方面,CTA敏感性为100%(52/52),特异性为89.7%(52/58)。结论 CTA能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作出精确评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对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做出预防及易损性斑块的治疗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T血管成像(CTA)在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06例冠心病患者为受试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分析CT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脉斑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的41例患者,每例患者分析一处非钙化冠脉斑块。依据斑块脂质成分比例分为脂质斑块组(23例)和纤维斑块组(18例)。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后斑块脂质比例、血管重构系数、最小管腔直径、斑块长度和斑块体积。结果脂质斑块组基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纤维斑块组( P<0.05)。脂质斑块组治疗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1),脂质斑块组治疗后斑块脂质比例较基线减少6.56%(P<0.01),血管重构系数较基线下降了6.53%( P<0.05)。纤维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斑块脂质比例和血管重构系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脂质斑块组在影像学上显示了他汀稳定斑块性质的效应,说明他汀对不同类型斑块的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56层极速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CTA)在评价及分析斑块性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研究,均行256层极速螺旋CT冠脉CTA检查,观察冠脉斑块性质、狭窄度情况以及不同斑块在冠脉的分布情况。结果冠脉重度及中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较软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更高(P<0.05);冠脉轻度狭窄中钙化斑块占比较软斑块、纤维斑块及混合斑块更高(P<0.05)。左旋支斑块共8例,占12.50%;前降支斑块共21例,占32.81%;左冠斑块共23例,占35.94%;右冠斑块共12例,占18.75%。结论 256层极速螺旋CT冠脉CTA能有效判断斑块位置、性质和冠脉狭窄度,操作简单,无创伤,费用较低,可作为筛查支架后复查与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重要性。方法冠脉 CTA 共212例,其中男142例,女70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58岁。所有患者扫描前、中、后均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护理。结果呼吸运动、心率、留置针的成功置入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结论进行细致、科学、有效地护理,可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患者心率平稳,保证呼吸配合,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脉CT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怀疑有冠心病且同时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冠脉CTA)、冠脉造影检查的68例患者检查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68例患者4个主要冠脉包括左冠脉主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72支检查中显影良好。冠脉CT结果显示病变(+)者共97例,显示无病变(-)者175例,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病变(+)者101例,显示无病变(-)者171例。冠脉CT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均为(+)者94例,均为(-)者167例。68例可疑为冠心病患者冠脉CT诊断敏感性为93.1%,特异度为97.7%。结论冠脉CT成像具有非侵入性、费用低、灵敏、特异、准确等优点,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评价及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与心绞痛分型关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10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3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7.63±9.42岁)在2周内先后行64S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并经SCAG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成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 pectoris,SA),对每组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性质及其与心绞痛分型的关系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0例冠心病患者中用64SCTCA共检出斑块837个,其中软斑块285个(34.10%),混合斑块168个(20.0%),钙化斑块384个(45.9%);UA组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次之;SA组以钙化斑块为主,混合斑块次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组病例冠状动脉轻度、中度狭窄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狭窄病变处以钙化斑块为主,SA组病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以钙化斑块为主,UA组不同斑块性质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SA组不同斑块性质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SCTCA通过测定冠状动脉斑块CT值对其性质进行评价,在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识别及心绞痛的分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成像特点与64MSCT评判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106例临床疑似和确诊冠心病患者行64MSCT和CAG检查。结果斑块主要分布部位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布规律一致。斑块性质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无关(r=-0.130,P〉0.05)。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与CAG高度一致(K值0.799,P〈0.001),评判软斑块、纤维斑块所致狭窄程度的可靠性优于钙化斑块(K值分别为0.839,0.853,0.738,P均〈0.001)。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96.7%、88.7%、87。9%、96.9%,对钙化斑块所致病变易过高评价(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为95.1%、86.7%、97.3%、78%)。结论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情况,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冠心病无创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任志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3,(34):4557-4558
目的探讨冠脉CTA诊断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20例疑似心绞痛患者分别进行冠脉造影(CAG)和冠脉成像(CTA)。分析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结果本组共有91支血管冠脉CTA与CAG判断狭窄程度完全相符,符合率达75.83%,正常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其他程度狭窄。结论冠脉CTA可以准确评估冠脉病变情况,检查安全、简便且无创,是筛查和诊断疑似心绞痛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分布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冠脉正常者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者,其中左前降支斑块患者中左前降支近段斑块组73例,中远段斑块组27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脉分支夹角。结果冠脉正常组、近段斑块组和中远段斑块组的左冠脉分支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段斑块组左冠脉分支夹角大于中远段斑块组(P<0.05)。结论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冠脉成像(CTA)、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冠心病的检出率以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左心室功能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结果。结果 CTA检查对冠心病的检出率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结果相似,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式收缩末期容量(ESV)、舒张末期容量(EDV)、心输出量(SV)、心脏射血指数(EF)、心排出量(CO)、心脏测值(MM)、心脏容积(HV)检测结果相似,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冠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结果相似,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TA在诊断冠心病中效果优于超声心动图,但二者对患者左心室功能、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导致冠脉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方法 将疑似冠心病并进行CT冠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且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86例患者,总计258支主支血管图像经EBW工作站后处理后,以DSA为金标准,根据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首先测量病变组主支血管内非钙化斑块前后3mm内CT值,其次随机测量正常组主支血管管腔CT值。计算单支血管前后CT值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血管组别和轻度狭窄的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和闭塞的组别与正常血管和轻度狭窄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当非钙化斑块致冠脉狭窄达到中度以上时,对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显示价值,以此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术前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硬化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钙化斑块和(或)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随访患者远期心脏事件,分析冠状动脉硬化特征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5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共29例,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例再次行PTCA,1例行CABG,3例患者出现心肌梗塞,23例患者发生心绞痛.分析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狭窄程度、多支病变、长病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P<0.01).结论 冠状动脉软斑块、多支病变、长病变、冠脉狭窄程度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硬化,判断预后,是一种可靠、无创、可反复进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28层双源CT冠脉成像X线剂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Pan HH  Xu N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7):1923-1925
目的 评价第2代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4至5月间因胸痛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并进行CT冠脉成像的253例患者进行扫描剂量评价,CT扫描仪为128层双源CT扫描机,所有患者扫描前均未使用药物控制心率,根据患者心率将患者分成3组进行扫描:A组:心率≤75次/min,节律规整,采用flash扫描(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采用sequence模式(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扫描,心率范围>75次/min,节律规整(早搏<5次/min);C组:采用routine模式(回顾性心电编辑螺旋扫描)扫描,心率>75次/min,且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结果 253例冠脉成像中31例因呼吸运动造成图像错层,不能进行诊断,判定为成像失败,能够达到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共222例,其中A组8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53~81次/min,平均有效吸收X线剂量(ED)为(0.602±0.363)mSv;B组6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72~118次/min,节律规整,ED为(1.253±0.804)mSv;C组76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34~154次/min,均为节律不齐,ED为(9.039±5.657)mSv.A、B、C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可以减少X线吸收剂量至亚mSv;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可减少高心率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心律不齐、房颤患者亦可以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eart rate frequency(HRF)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on radiation exposure and image quality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DSCT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three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m(ECG)pulsing models,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CT image quality parameters by using different protocols and to calculate the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for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by DSCT.Methods Over a 1-month period,253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categorized into 3 groups:Group A:low HRF (≤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mean interbeat difference(IBD),0-3),coronary CT angiography proceeding 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flash spiral scan;Group B:intermediate-hish HRF(>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RV(IBD,0-4),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sequence scan;Group C:intermediate-high HRF(>75 beats/min)with moderate-severe HRV (IBD≥5)with retrospective ECG-gated spiral scan.Results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yielded excellent image quality in 87.7%of patients(222/253).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HRF and HRV in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Radiation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ow versus high HRF an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ersus normal HRV.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1)was found among the effective doses of group A(mean±standard deviation,0.602±0.363 mSv),group B(1.253±0.804 mSv)and group C(9.039±5.657 mSv).Conclusion The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of dual-sour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 adaptive ECG pulsing results in preserv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independent of HRF or HRV at the cost of limited dose reduction in arrhythm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探讨左冠脉分支角与冠脉斑块形成及分支直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拟诊冠脉疾病(CAD)患者97例,分别行256层和双源CT(DSCT)冠脉血管造影,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使用Analyze V 7.0软件进行二维或三维影像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左冠脉的左前降支(LAD)和左旋支(LCX)的夹角和分支直径,并观察左冠脉分支内形成的斑块。结果 80例左冠脉分支内有斑块形成的分支角平均值(97±12.3)°与17例冠脉正常的分支角平均值(70.8±10.3)°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8)。左冠脉分支角大于80°患者69例(71%),LAD和LCX均有斑块形成患者62例(89.8%)。80例左冠脉斑块形成的LAD和LCX直径与17例左冠脉正常的LAD和LCX直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01)。夹角大于80°的LAD和LCX直径的69例患者与夹角小于80° LAD和LCX直径的11例患者相比较,LCX直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32) ,LAD直径间无差异(P=0.46)。结论 左冠脉分支角与冠脉斑块形成及分支直径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左冠脉分支形成的斑块集中分布在大分支角的左冠脉分支中,形成斑块的大分支角LCX直径重构性增粗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 4层双源螺旋CT(DSCT)与冠脉造影(CAG)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因典型症状于我院就诊的6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评估64层双源螺旋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SCT检出冠脉狭窄病变141处,CAG检出156处,两者检出冠脉病变节段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作为标准,DSCT检测敏感度为93.6%,特异性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7.0%,阳性预测值为84.6%;DSCT检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软斑块、纤维斑块、硬斑块分别占16.7%、26.7%、56.7%,其中软斑块所占比例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硬斑块比例则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DSCT共检出156处冠脉斑块病变,与CAG检出率无差异,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为21处、66处与57处,轻度、中度狭窄均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狭窄以硬斑块为主,重度组硬斑块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DSCT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与CAG有较高的符合度,对指导冠心病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O05)。结论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