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先敏 《吉林医学》2012,(10):2216-22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4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献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2%,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相关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中心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集的符合条件的无偿献血者共计230人,将全部献血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15人)与干预组(115人),两组献血者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对两组对象实施的护理措施不同。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宣教护理,给予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措施,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在献血过程中发生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干预组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7%,在对照组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5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7%,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使献血反应显著降低,确保献血的顺利完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赵艳杰 《中外医疗》2015,(6):150-15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入选的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该血站400例无偿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者,所选对象均在献血前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相关生理指标正常者可实施无偿献血。上述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献血护理干预措施:无偿献血者来献血、测定相关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采集血液,而后献血者离开。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对象的献血前和献血后进行心理焦虑情绪评定;记录两组对象献血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本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反应189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3例、重度反应0例。观察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1.5%;对照组中无反应176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4例、重度反应2例。对照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站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柴颖 《求医问药》2014,(21):121-121
目的:分析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其献血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站献血的1624例初次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14例)和观察组(810例),为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献血护理,为观察组献血者在进行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1.60%,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5.16%。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初次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降低其发生献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此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13人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以2016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01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及对献血服务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献血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整理本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资料,探讨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效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血站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1208名无偿献血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采用护理措施,分析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出现类型以及并发症护理结局。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病率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14.56%,研究组初次献血2.48%,空腹献血0.31%,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0.49%,护士采血不顺利0.16%,献血车献血0.31%,对照组初次献血4.30%,空腹献血3.97%,献血前一日未得到良好休息5.46%,护士采血不顺利0.31%,献血车献血0.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由于初次献血、空腹等原因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献血者头晕、呕吐,严重时会导致献血者脑缺血、缺氧意识模糊、低血压、抽搐等症状,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护理干预够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5.56%,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和17.78%(P<0.01)。结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献血站接受献血的600例献血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献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献血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情况、献血反应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33%,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为87.3%,对照组为57%,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献血者心理状况,降低了献血反应,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以提高献血服务工作质量,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方法对实验组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献血者有疼痛感觉、献血反应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献400ml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明显减轻献血者的疼痛,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献400ml人数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总结可实施的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312名无偿单采献血者采集过程进行全程监护,统计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312名单采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36名,献血反应率为1.56%,其中发生轻度献血反应33名,占91.7%,中度献血反为3名,占8.3%,无重度献血反应发生。结论:针对不同原因的单采献血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情况,并探讨献血反应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到我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 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并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人员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常见的献血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昏厥、抽搐等,实验组患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0.4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常见的献血反应症状表现形式较多,对献血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收集我站本次无偿献血者共1560例进行研究。然后研究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进食前后、献血环境以及献血者共献血的次数有关。结论:对于献血者积极做好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牟文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45-2046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献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80例献血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0例,对照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献血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献血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83%VS3.75%),实验组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9.58%VS 8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献血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降低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推动了献血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6例我站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将其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两组献血者在进行献血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其提供护理服务。对照组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提供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整理两组献血者在进行不同方式护理服务后,无偿献血志愿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在经过护理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站进行采血工作的过程中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帮助献血者更好的满足心理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根据献血反应发生的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及护理。结果:在所观察的7121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15例完成了献血。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及有效处置献血反应,对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献血过程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艳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27-128
目的探讨献血全程护理对献血者的心理影响。方法我站2007年1月~2009年1月初次无偿献血者1000例采血过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接受良好的心理护理、宣教工作和心理测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采血顺利性和出现的不良反应几率。结果观察组顺利采血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结论全程有效的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存在良好影响,可以提高顺利采血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出现不愉快献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调查其再次献血的情况。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15 000名无偿献血者为本文分析资料。对15 00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出现不愉快献血的原因及其再次献血的状况。结果:15 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愉快献血有213名,不愉快献血率为1.42%。213名无偿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原因中,献血反应(49.30%)为主要原因,其次是服务态度(27.70%)、护理水平(13.15%),环境条件占比最少(9.86%)。213名不愉快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仅有1名再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率为0.47%。结论: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出现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包含献血反应、服务态度、护理水平、环境条件。需要对无偿献血者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而降低无偿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促使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 选取我站2015年采集的13947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献血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献血反应的因素.结果 在13947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计196例,占1.4%,其中以心理因素人数最多,共123例,占62.7%.结论 影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以心理因素为主,因此必须要给予献血者以良好的心理护理,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5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对以上献血者实施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实施采集前护理、采集中护理和采集后护理等。结果发生献血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1.0%(5/500)。其中,初次献血者3人,空腹献血者1人,劳累或者睡眠不足者1人。实施科学有效护理措施后,5例发生献血反应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到单位采血点初次献血者78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18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3918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SD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1.374,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8、37.476,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2,P0.05)。观察组在信息需求、人文关怀、服务态度、隐私保护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40、3.555、3.210、3.946,P0.05)。结论对于初次献血者,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减轻其焦虑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