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翔  王涛  王小琴 《重庆医学》2013,42(7):749-751,75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12月该院行DSCT扫描肝脏肿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缘肌肉普通平扫与虚拟平扫(P>0.05),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碘图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肺部病变患者的影像资料,均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噪声、病灶平均CT值及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两者无明显差异t=2.319,P>0.05;虚拟平扫图像和常规平扫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HU,虚拟平扫噪声略高于常规平扫t=5.246,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病变CT值分别为(32.65±8.09)、(27.94±7.16)HU,t=-8.154,P<0.05;且两组CT值有很好的一致性(r=0.840,P<0.05)。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虚拟平扫有效剂量低于常规平扫t=4.005,P<0.05。结论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潜在价值,减少检查时间及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肝癌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肝癌的患者,先行常规平扫(CNC)后,再行双源双能量动脉期、常规门脉期、实质期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得出VNC图像,将CNC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组在辐射剂量、图像CT值、图像信噪比等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NC图像的颗粒感相对较粗,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其图像质量评分无2分和1分图像,与C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VNC组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3.23±0.751),CNC组为(3.58±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辐射剂量方面CN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8.62±1.95)mGy,VNC组为(4.64±1.51)mG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VNC在肝癌CT诊断中可以替代CNC,能显著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的虚拟平扫技术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5例超声检查拟诊肝占位患者行上腹部常规平扫(TNC)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双能量门脉期、延迟期).双能量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的图像:80KV、140KV、120KV加权图像.图像采用肝脏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Liver VNC)生成虚拟平扫(VNC)的图像.结果 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在病灶显示上无明显差异,均符合影像诊断和临床要求.结论 DSCT双能量扫描对肝脏病变,除了观察含钙化肿瘤,碘油沉积外,均应该用VNC取代TNC以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a-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 AFU)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G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显色多肽基质检测法和放免法对71例原发性肝癌、28例其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75例良性肝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AFP水平和AFU活性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U、AFP水平分别为(678.6±154.5)nmol/(mL.h)和(506.7±183.2)μg/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384.8±240.3)nmol/(mL·h),(54.5±21.4)μg/L、肝炎组(332.4±129.3)nmol/(mL·h),(47.3±12.6)μg/L、消化道肿瘤组(275.4±182.1)nmol/(mL·h),(54.1±12.3)μg/L和正常对照组(205.4±108.5)nmol/(mL·h),(6.19±2.3)μg/L.原发性肝癌组中AFU、AFP的敏感性分别为76%、74.5%.联合检测AFU、AFP,其诊断的敏感性可提高到93.0%.结论:AFU、AFP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能谱CT虚拟平扫(VNC)及常规平扫评估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能谱CT检查(常规平扫,皮、髓质期能谱增强)且病理证实的56例肾癌患者的资料,通过AW4.6工作站生成VNC皮质期和VNC髓质期图像.测量3组图像(常规平扫、VNC皮质期、VNC髓质期)各部位CT值和噪声,同层面病灶的长径、横径,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三组图像质量行5分制评分,病灶特征行3分制评分,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名医师评分一致性.结果:两名影像医师图像质量评分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67、0.883、0.796);两位医师对VNC皮质期和VNC髓质期图像中的病变特征评分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6、0.811).常规平扫、VNC皮质期、VNC髓质期三组图像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皮质期组和VNC髓质期组病灶特征评分别是(2.75±0.44)分、(2.79±0.41)分,均在可接受水平以上.VNC皮质组、VNC髓质组的CNR和SNR均高于常规平扫(P<0.05);VNC图像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P<0.05);各组图像病灶长径、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髓质两期VNC肾实质和病灶的CT值高于常规平扫的,但其差异小于5HU.结论:对于肾癌的诊断VNC图像在减少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提供与常规平扫相当的图像质量和病灶特征评估,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直肠癌,共102枚区域淋巴结.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脉期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结果 在102枚淋巴结中,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3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1.32±12.31)、(36.30±15.16)HU,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67±0.78)、(3.21±0.89)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6±11.62)、(58.25±18.25)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74、9.210、7.454,均P=0.000).利用强化CT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60.4%,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8%,AUC为0.971;利用Overlay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69.8%,AUC为0.862.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是否转移均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双源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记录其扫描时间、病灶检出率、定性诊断率、临床分期率、CT值、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方法 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泵+门静脉泵灌注化疗.用增强CT、B超和核素显像测定肿瘤所属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范围,数目及血流情况.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72.0%;术后门静脉血流量(1 429.6±96.6)ml/min,明显低于术前(1 615.8±71.3)ml/min(t=2.314,P<0.05);脾静脉血流量(7 863.1±27.6)ml/min,明显低于术前(10611.5±30.1)ml/min(t=2.411,P<0.05);25例肝癌中,CT、B超、核素显像的阳性率分别为88.8%、80.0%、90.0%,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前后肝血流的变化对评价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单纯疱疹病毒侵入介体(sHVEM)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ELISA法检测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HVEM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HVEM水平为(81.2±22.8)μg/L,正常人血清sHVEM为(39.9±22.3)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HVEM与甲胎蛋白(AFP)呈正相关(r=0.513,P<0.05);Ⅲ/Ⅳ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HVEM水平为(102.1±55.8)μg/L,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58.5±30.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HVEM水平为(74.8±27.4)μg/L,显著低于术前(98.7±38.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sHVEM与临床分期、治疗情况及其他肿瘤标志物相关,提示sHVEM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HVEM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研究双源CT双能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胰腺癌患者的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胰腺实质期,100kVp/230mAs和Sn140kVp/178mAs),经后处理得到单能谱60key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100key图像、单能谱120kev图像、线性融合图像、非线性融合图像及碘图图像.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及100kVp原始图像中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评价多种双能扫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系列图像对胰腺癌组织的分辨能力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8组图像间的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及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最大的序列是单能谱60kev,为(77.53±23.42)HU,肿瘤/胰腺实质强化比值最小的序列是碘图,为0.39 ±0.12,胰腺实质-肿瘤对比噪声比最大的序列是碘图,为4.08±1.46.结论 双源CT的双能扫描模式能够经多种后处理方法获得多种衍生序列,这些序列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诊断胰腺癌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kV、140kV、加权融合120kV和碘图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40±20.82)HU、(42.87±14.99)HU、(48.69±15.82)HU、(33.01±10.26)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6±3.58、5.85±2.65、7.68±3.51、10.60±4.34;胰腺坏死灶面积分别为(3.78±2.68)cm2、(3.28±2.59)cm2、(3.37±2.46)cm2、(2.42±1.98)cm2;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8±0.33、3.31±0.80、3.58±0.66、2.81±0.76。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与80kV、140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坏死灶面积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图像,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3组。结论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不能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胰腺坏死灶检出的主观判断力,但能更为敏感的显示胰腺实质中坏死灶周边的低灌注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测量CT值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肺转移与原发性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RCC肺转移患者,男48例,女27例,年龄20~83(56.9±10.0)岁;9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男40例,女51例,年龄33~82(63.8±9.2)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RCC肺转移组的CT值为(75.2±39.7) HU,高于原发性肺癌组CT值(48.1±15.3) HU(t=3.750,P=0.002).结论:MSCT增强扫描在RCC肺转移与原发性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l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及其相关性肝病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临床类型分为5组自然痊愈组(66例)、无症状HBV携带组[22例)、慢性乙肝组(65例)、乙肝肝硬化组(失代偿或代偿肝硬化)(28例)和原发性肝癌组(51例);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ELISA法对5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l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慢性乙肝组血清中slCAM-1水平(910 ±2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67 ±107)μg/L(t=4.172,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 179 ±541)μ g/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t=3.208,P<0.01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906 ±682)μ g/L,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t=4.084,P<0.01).自然痊愈组血清slCAM-1水平(594±348)μg/L及无症状携带组血清slCAM-1水平(570±侣1)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及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slCAM-1的表达均升高,这可作为临床乙肝活动和乙肝相关性肝病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儿童腹部虚拟平扫(VNE)与常规平扫(TNE)图像,探讨VNE在儿童腹部CT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前瞻性连续纳入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腹部能谱CT扫描的患儿35例。应用64排CT (GE Discovery CT 750 HD)行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低管电流(260m A)宝石能谱CT技术行动脉期扫描,TNE和门静脉期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模式,利用虚拟平扫技术重建动脉期VNE。测量比较VNE和TNE中肝脏、肾脏、胰腺、脾脏和肌肉的CT值、图像噪声值(SD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VNE与TNE的各脏器SD值、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E各脏器与竖脊肌的平均CT值略低于TNE,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09-0.952)。VNE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与TN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略TNE的两期方案的有效辐射剂量(动脉期采用能谱CT扫描模式、门静脉期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模式)略低于常规三期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sl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及其相关性肝病患者22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临床类型分为5组:自然痊愈组(66例)、无症状HBV携带组[22例)、慢性乙肝组(65例)、乙肝肝硬化组(失代偿或代偿肝硬化)(28例)和原发性肝癌组(51例);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ELISA法对5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l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慢性乙肝组血清中slCAM-1水平(910 ±2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67 ±107)μg/L(t=4.172,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 179 ±541)μ g/L,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t=3.208,P<0.01 );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slCAM-1水平(1906 ±682)μ g/L,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t=4.084,P<0.01).自然痊愈组血清slCAM-1水平(594±348)μg/L及无症状携带组血清slCAM-1水平(570±侣1)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肝及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slCAM-1的表达均升高,这可作为临床乙肝活动和乙肝相关性肝病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对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5月~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病人和肝血管瘤病人的血清标本作为实验组,收集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体检的健康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GPDA值.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GPDA活性为(156±45)U/L.肝血管瘤患者血清GPDA活性为(77±16)U/L.对照组血清GPDA活性为(84±22)U/L.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与肝血管瘤患者血清GPD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患者血清GPDA与对照组血清GPDA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GPDA有助于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虚拟平扫技术在头部扫描应用的可行性,及对评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为探明发病原因,对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双能CT扫描并行CT血管成像,使用Liver VNC处理程序,经参数调整,对双能扫描图像进行处理,使用配对t检验对虚拟平扫图像和常规平扫图像信噪比进行对照,以常规平扫图像为金标准计算使用虚拟平扫图像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准确性,对虚拟平扫图像是否满足诊断要求做出质量评分.结果 虚拟平扫的信噪比(3.96±0.52)明显低于常规平扫(8.63±0.53)(t=43.18,P=0.000).虚拟平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患者为单位分别为:97.05%、100%、97.67%,以病灶为单位分别为:94.64%、100%、98.97%.在是否满足评价要求的质量评分中,得3分6例、2分27例、1分2例.结论 虚拟平扫图像相对常规平扫图像具有较强的噪声,但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