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被新命名的一类肾上皮性肿瘤.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二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cell carcinoma,MTSCC)是被新命名的一类肾上皮性肿瘤。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39岁和50岁,均在体检时发现左肾占位,无血尿及腰痛史。巨检:肿瘤分别位于肾脏中极和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切面灰白,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肿瘤细胞排列成2种形态,一种是管状或巢状结构,肿瘤部分呈弯曲的互相交织的管状,条索状,管腔细长,瘤细胞呈巢状漂浮于黏液状背景中;另一种为梭形细胞区,瘤细胞呈条索状排列。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不表达CD15、高分子角蛋白抗体、抗人黑素细胞单克隆抗体。随访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具有黏液样小管和梭形细胞结构,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4.
黄小军  胡维维史健 《实用医技》2007,14(35):4921-492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左腰部胀痛1个月。检查:左肾区轻叩痛,CT示左肾结石并肾实质性占位。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大量积液约800ml,肾中极见肿物。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6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CT显示左肾中段实质一类圆形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凸出肾轮廓外,未见分叶,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肾周脂肪间隙清楚,肾周筋膜未见明显增厚,病灶大小约5.4×5.3cm,呈均等密度,CT值约36Hu,其内可见"丝样"钙化灶,未见明显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肿块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其内见片絮状稍高强化影,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影,随时间延迟,排泄期强化程度低于皮、髓质,肾盏受推移,肿块整体强化均匀,呈持续性强化,各期CT值分别约42Hu、67Hu、69Hu,见图1-4.  相似文献   

6.
黄小军  胡维维  史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921-492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左腰部胀痛1个月。检查:左肾区轻叩痛,CT示左肾结石并肾实质性占位。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大量积液约800ml,肾中极见肿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1岁,因无痛性血尿2周于2007年5月18日入院行肾癌切除术。肿物3cm×2cm×2cm,界限清,切面灰白,质软,镜下可见索状、小管状和束状3种结构;肿瘤细胞为立方形和梭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肿瘤细胞表达CKpan、CK7、P504S、Vimentin。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粘黏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小管由立方和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平滑肌瘤样的梭形细胞灶。肿瘤间质黏液样。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EMA、CD15和VIM( ),CD10(-)。结论: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细胞核圆形或梭形,异型性很小,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9.
李永舸 《吉林医学》2013,34(10):1989-1990
<正>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是一种少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在确诊前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肿物而确诊。在黏液样基质中存在小管样结构和梭形细胞是其组织学特点,此外还具有肾细胞癌的其他形态如透明细胞、乳头状结构等。低级别MTSCC易与后肾腺瘤混淆,高级别MTSCC与肉瘤样肾细胞癌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应与之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鉴别。  相似文献   

10.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7,38(8):1092-1093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5天.体检超声左肾上极扫及39 mm× 39 mm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病程中无发热,无腰痛不适,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饮食及睡眠可,二便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下降.体检示体温:36.7℃,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1/84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正常,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和影像诊断工作提供经验。方法 2020年12月,我院收治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1例,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体征、影像及病理报告、治疗措施和预后等,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报道,讨论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患者因体检超声发现右肾占位而就诊,在我院进行了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 提示右肾下极乏血供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可能性大。随后行右肾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 为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结论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明确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肾细胞癌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理亚型。一般认为该亚型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低级别、侵袭能力较弱、预后较好等“惰性”肿瘤行为。本例MTSCC展现出了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A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提高对MTSCC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4例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MTSCC中,男1例,女3例;年龄37~72(49.3±15.6)岁。肿瘤最大直径4.6~8.0 cm,术后随访1~76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切面灰白实性,其中一例为囊实性。肿瘤镜下表现为小而狭长的小管状结构,其排列紧密、小管间质为淡染的黏液样改变,局部管腔塌陷,呈梁索状或缎带样排列。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和梭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小,核分裂像少见,核仁不明显,坏死少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中Vimetin、EMA、CK7、CK19呈阳性表达;Villin、 RCC、SMA、Desmin、HMB45、MelanA、CAIX呈阴性表达;仅1例CD10弱阳性表达;CD15、P504S呈程度不一的局灶弱阳性表达;Ki-67指数<5%。结论 肾脏MTAS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多形性肾肿瘤,组织形态学谱系较宽,预后较好,诊断时需与肾脏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胡斌  曹海波  王志国 《安徽医学》2007,28(5):431-431
患者,男性,40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2个月伴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天”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黑便,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腹略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左上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7cm×12cm,质硬,活动好,压痛(-),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血常规:WBC15.3×109/L,No.845,Hb150g/L,PLT127×109/L。B超、CT、MRI检查显示:左肾体积稍小,肾盂分离,左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囊、实混合型包块,大小18cm×12cm×10cm,17cm×13cm,左肾癌,未侵犯腰大肌等周围脏器。入院10天后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6.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1,42(12):1447-1448
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26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3d.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可,二便正常,睡眠饮食可,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下降.体检: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5/61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正常,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57.1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2.25,均无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0例行肾根治切除术;9例肿瘤位于左侧肾,4例位于右侧肾,最大径2~12 cm。大部分病例镜下形态为经典型形态改变,细胞核分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ISUP)分级系统,11例为G2,2例为G3。病理分期PT1a共6例,PT1b共3例,PT2a共2例,PT2b及PT3a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波形蛋白(vimentin)、AE1/AE3、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 αMACR)、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1岁。2009年3月9日体检时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下极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可能性大。病程中无血尿、尿频及尿痛史,外科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20.
黄小军  胡维维  史健 《中外医疗》2007,26(23):46-46
目的 探讨肾脏粘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肾粘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肿瘤呈结节状,有两种组织结构,一种为小管状排列,另一种为梭形束状排列,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免疫组化CK(+)、CK7(+)、EMA(+)、Vimentin(+)、32β E12(+).结论 本病为新近认识的肿瘤,比较少见,恶性程度较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