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胸腰椎损伤的前路手术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概述为胸腰椎骨折伴截瘫行前路减压与内固定术的探索始于七十年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CT及MRI的应用,使人们确信脊柱骨折中脊髓神经所受打击或压迫大多来自硬脊膜前方。因此,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不适用于多数瘫痪病例,而施行前路减压术却有肯定的理由。近年来,胸腰椎前路减压的合理性获得了公认,并被视为是骨折截瘫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前路减压的临床效果为:(1)在不完全截瘫患者获得很高的(80%~100%)神经功能改率,包括曾行后路减压及(或)固定术者。(2)脊髓圆锥损伤者有半数恢复了大小便控制能力;晚期…  相似文献   

2.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胸腰椎疾病,诸如严重爆裂型骨折、结核、肿瘤等均需要前路手术。传统的前路手术入路由于切口长,需要切断腹壁诸肌,创伤大,解剖关系复杂,失血多,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应用改良倒V形胸腰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段疾患共1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否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取代传统前路手术来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方法]2009年9月~ 2009年11月采用6只家猪T11~L3完整标本,行前路椎体切除后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1),后路椎体切除后单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2)和双钛网加钉棒重建术(术3)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即刻稳定性;在人尸体标本上行后路椎体切除后不同直径、长度钛网置入的解剖学研究,获取钛网最佳方向、长度及直径.2009年5月~2011年2月对McCormack评分≥7分的10例胸腰椎骨折病人行后路椎体切除、钛网加钉棒重建术,随访6~19个月,观察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研究示术2、3在4N载荷下T12 ~L2各方向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后伸运动中术3,1存在统计学差异.解剖学研究显示在T10、L1、L3中,钢管的平均最佳直径分别为1.54.1.94、1.96 cm,平均最佳长度分别为2.92、3.24,3.32 cm,斜向下前有利于钛网的置入.10例病人术后1周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平均37.82 mm,占上下椎体高度的96.61%,Cobb角矫正至2.72°,7例钛网位置良好.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不变,钛网未见移位;术后2周8例ASIA分级均有1~2级的恢复,末次随访未变.[结论]对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单纯后路椎体切除后钛网加钉棒重建术可能取代传统前路手术,此术式能够一次完成固定、减压、复位、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和评估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5例失访,49例进行3个月~9年的随访.X线片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Cobb's角术前为26.7°±5.2°,术后为3.6°±4.5°.术前与随访时Frankel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了1.0级,运动评分由术前的(26.38±15.58)分,提高到随访时的(42.71±12.45)分;感觉评分由术前的(80.63±25.36)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01.25±22.32)分,功能独立评分由术前的(65.65±18.34)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10.63±20.35)分.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结论 前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的方法,但其创伤大、技术难度大,应正确掌握好其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特征为椎体前高的减低和后壁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骨折常常发生向后移位突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据统计,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后有30%~90%的患者发生包括脊髓、圆锥或马尾在内的神经损伤〔1〕。但迄今有关创伤后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的关系尚不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例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钢板内同定术,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对比,了解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等情况,以Frankel评定法来评价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9.5个月,全部病例椎间植骨均牢固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保持满意.钢板螺钉未松动.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恢复率为94%。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采用脊髓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方法可使骨折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主要由瞬间脊髓神经受到暴力及复合骨折块突入椎管引起脊髓压迫所致。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研究的进展,近年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机制和形态学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手术治疗得到长足发展。该文就胸腰椎爆裂骨折损伤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脊柱骨折中最常受累的节段是T10~L2,尤其是T11、L1、L2,脊柱胸腰段指T11~L2,爆裂骨折与高能创伤有关,常由于高处坠落伤所致。胸腰段椎体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又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因此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造成损伤,其中垂直压缩暴力导致的爆裂骨折较多见。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的作用下使椎体呈爆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解剖学基础和复位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医学影象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深入,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解剖学和复位机理的认识有了不少进展,现将其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脊柱外伤中常见的一种损伤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受损 ,需手术治疗。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病例不合并神经损伤[1] ,这部分病例是否要手术 ,存在争议。本文对 35例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进行随访 ,评估非手术治疗的效果。1 临床资料自 1989年 8月~ 1998年 9月 ,共收治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病人 48例 ,41例予保守治疗 ,获随访 35例。男 2 4例 ,女 11例。年龄 2 7~ 5 4岁 (平均 36 7岁 )。损伤节段T12 13例 ,L116例 ,L2 5例 ,L3 1例。致伤原因 :坠落伤 19例 ,车祸致伤 12例 ,重物压伤 4例。 35例随访 1 0~ 4 5年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因椎管占位、严重后突畸形、需行前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78例新鲜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改良组(A组)和传统组(B组)。A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8·27岁;Cobb角10°~40°,平均24·71°;椎管占位率35%~80%,平均49·1%;采用倒V形切口,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B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8~57岁,平均38·73岁;Cobb角15°~38°,平均25·08°;椎管占位率33%~79%,平均48·3%;采用传统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两组均采用Z-Plate钉板内固定。对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39例获平均26个月随访(8~44个月),B组36例获平均27个月随访(9~38个月);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时间、Cobb角、椎管占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良手术入路,优化手术操作程序,改变植骨方式,能有效地减少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后路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9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年龄15~75岁,平均35.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个月~11年,平均25个月。患者均存在脊髓前方压迫及后凸畸形,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其中10例后凸角>20°,平均35°(21°~75°);59例后凸角<20°,平均9°(0°~16°),以后凸角的大小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标准,对后凸角<20°者行后路椎管侧前方减压术,对后凸角>20°者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6年,平均12.5个月,59例(85.5%)患者获得满意的减压。1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的患者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后凸角平均10.8°(0°~40°)。44例(63.8%)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全瘫患者的恢复率为17.6%,主要是感觉功能恢复,而不全瘫患者的恢复率为78.8%,感觉和运动功能都有所恢复,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可以根据其后凸角大小选择经后路椎管侧前方减压术或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术后患者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和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郑亚东  陆生林 《骨科》2018,9(2):90-95
目的 比较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和改良组(采用改良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每组20例。传统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7.3±8.5)岁;改良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7.5±6.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 病人均获得7~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0.0±35.8) ml,术后引流量为(82.5±14.5) ml,末次腰痛VAS评分为(1.6±0.5)分,均优于传统组的(269.5±39.9) ml、(151.3±19.2) ml、(2.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棘突旁有限显露治疗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在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且能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术后病人腰背痛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胸腰段(T11~L2)侧方手术入路在椎体侧方的手术安全操作范围,为治疗特殊类型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1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11具,女10具。以克氏针模拟微创套管穿刺针,沿椎体侧方中线分别在上终板、正中心、下终板及相邻椎间盘穿刺标记为A、B、C、D点,以4点为标记点观察椎体侧方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测量椎体侧方可供手术操作的安全区,根据血管神经的走行确定微创器械在椎体侧方的最佳穿刺置入点。结果在T11~L2各椎体侧方结扎椎体节段血管后可得到由椎体上下缘、交感干、椎体后缘或腰丛组成的"安全窗",其面积由T11至L2逐渐增大:男性分别为(273.35±69.72)mm2、(409.59±74.24)mm2、(555.78±139.74)mm2、(614.36±89.46)mm2;女性分别为(173.39±46.62)mm2、(289.51±49.72)mm2、(400.85±45.44)mm2、(451.44±59.80)mm2。该侧方入路的最佳穿刺点为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的A点。结论利用微创侧方手术入路在T11~L2椎体侧方上1/2区域近终板处进行穿刺置入微创器械,"安全窗"内进行椎管前侧方减压、单纯椎体内重建术治疗特殊类型Denis B型爆裂骨折在解剖入路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38~62岁,平均(53.3±7.6)岁。T12 5例,L1 6例,L2 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采用侧前方入路,术中切除病椎及其上、下椎间盘,保留邻椎骨性终板,置入合适大小的人工椎体,并利用其良好的可延伸性进行主动撑开矫正后凸畸形。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5.5)个月。随访1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3.9°±7.2°(22°~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7.3°±4.8°(2°~16°),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0.9)分(5~8分)降低至平均(1.5±0.8)分(0~3分),ODI由术前平均50.5%±10.8%(38%~78%)降低至平均10.9%±4.9%(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人工椎体撑开的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对神经干扰少、损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5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方路椎管环形,半环形减压,哈氏撑开棒加棘突钢丝固定15例,Luque棒固定7例,哈氏棒与Luque棒联合固定4例,椎弓根器械固定32例,本组病例根据伤情和手术方法不同,分别行椎板关节突,椎体间,半椎板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2个月,58例术后X线片显示伤椎前缘高度从46%恢复到88.6%,脊椎后凸Cobb角从17.6度降至2度,CT显示椎管矢状径基本恢复正常,硬膜囊前方无受压现象,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完全瘫(A→B)为11.1%,不完全性瘫为100%,结论:后方入路环形减压能一次性清理脊髓马尾周围致压物和固定,稳定脊柱,最大限度地创造神经功能恢复的条件。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术式减压充分,固定地,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28例,经Wiltse入路18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的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 Wiltse入路组较传统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组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 Wiltse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有明显优势。结论 Wiltse入路较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钉简便、操作简单等优势,是一种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