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文杰  高永清 《卫生研究》2006,35(5):615-617
目的探讨幼儿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可变的影响因素做出的幼儿零食行为的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于2000年10~11月分层随机抽取合肥市2102名4~6岁幼儿的零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模型进行分析影响因素,使用社区干预实验的方法对幼儿的零食消费情况进行干预,采用教师-幼儿和家长-幼儿的干预模式。结果幼儿食用零食主要受家长饮食行为和饮食态度的影响,在随后的干预中,干预组的幼儿的零食行为,分别表现在幼儿零食的食用频率、食用时间上。无论是干预前后干预组的自身比较,还是在终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相互比较都显示出差异。结论通过家长来干预幼儿的零食行为的途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民营托幼机构新入园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镇6所民营托幼机构的新入园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按所在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结果干预前,儿童家长对"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谷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2.08%和63.34%;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较高有"吃饭需要喂食""经常不吃早餐",检出率分别为74.05%和67.54%。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童家长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P0.05),且干预组家长各项知识知晓率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儿童各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均下降(P0.05),且干预组儿童多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儿童"偏食、挑食""喜欢吃甜食""厌食"这3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家庭喂养状况的流行率。【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34.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19.0%强烈偏爱某种食物;32.6%的家长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6.3%的家长通过强迫或惩罚使儿童多进食。【结论】 我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水平较高,应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父母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闵行区某幼儿园25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合格问卷248份,收集儿童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信息。[结果]36.3%(90/248)的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差,4.8%(12/248)的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不良饮食行为占前3位的为喜欢吃零食(76.6%)、不专心吃饭(62.1%)和挑食(48.0%);38.7%(96/248)的儿童早餐质量较差,早餐食物品种单调,以传统的谷类食物为主,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食用频率偏低;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得分与父亲母亲均呈正相关(r=0.262,r=0.309;P均〈0.01)。[结论]该社区3-6岁儿童早餐质量总体水平不高,1/3以上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差。家长的饮食行为和认识直接影响儿童饮食习惯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重点应加强对父母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宁区1~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家长对孩子饮食的态度,为开展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了长宁区180例1~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中有挑食行为的儿童有96例,占总数的53.3%,吃饭慢(25 min以上)的儿童有78例,占总数的43.3%,有66.7%的家长担心幼儿的挑食行为,挑食与家庭结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与祖辈同住的幼儿挑食行为明显高于三口之家庭的幼儿。结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现状令人担忧,儿童挑食、厌食行为普遍存在,要关注儿童的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家长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设饮食专科门诊、家长沙龙等,增强家长的信心,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因儿童挑食等,造成营养不均衡。  相似文献   

7.
肥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近30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持续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行为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饮食行为是指人们习惯性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与购买、食用频度、食用数量、食用方式、饮食场所等。进食频率与规律就餐、就餐氛围、早餐、西式快餐等就餐行为,饮水、零食等摄取行为均与儿童肥胖相关。不健康饮食行为通过影响能量的摄入导致儿童体重增加和肥胖。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必须共同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帮助其培养健康饮食行为,远离肥胖,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 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从业人员和家长携手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努力。【方法】随机抽取120名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包括挑食、偏食、进食量少、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地点不固定等。他们大多母孕产期情况良好,幼时添加辅食没有困难,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表现比在家中更让家长满意。与以祖辈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相比,以父母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能更早不依赖奶瓶,更早独立进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独立进食的年龄晚是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不满意的高危因素(P=0.000);家庭喂养态度一致是父母对孩子饮食行为表现满意的保护因素(P=0.003)。多数家长认为儿科医生的帮助是可靠的。【结论】早期认识并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可能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发挥家庭在儿童保健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成都市幼儿家长在接受家庭意外伤害干预后不同时期的效果,为降低儿童家庭意外伤害发生率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12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1769名参加干预活动,在干预后1周及干预后3个月分别采用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采取的干预措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家庭意外伤害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帮助儿童养成了相关安全行为,干预后1周效果比3个月后明显。如干预前安全检查五方面知晓率仅占0.96%,干预1周后上升到10.42%,但是干预3个月后,知晓率又下降至2.41%,不同时期的干预效果在知识及行为多方面均呈现相同趋势。结论建议幼托机构定期加强及更新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加强幼儿家长及幼儿知识的积累,培养正确的态度,提高对儿童意外伤害预防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对饮食行为认知态度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对其及其家长进行6个月的健康教育,再次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认知态度的改变。结果共317人,其中男童176人,女童141人通过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干预前的挑食(67.2%)、吃饭慢(24.0%)、饭前吃零食(13.6%)、吃饭时玩(26.8%)、吃饭地点不固定(13.2%)、不愿尝试新食物(28.4%)和吃饭含饭(19.6%)等行为问题干预后分别下降为48.3%、17.0%、6.0%、17.7%、4.7%、21.5%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认知态度也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了解城市小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家庭环境因素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4所规模和教育水平中等的小学五年级共507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0.3%的儿童蔬菜食用频率达到每周6~7d,水果的食用频率低于蔬菜(67.8%),肉、蛋、奶豆类的食用频率较低(每周食用6~7d的分别占57.5%,45.3%,60.0%,17.3%);部分儿童每周不食用蔬菜水果肉蛋奶豆类食品,其中不食用豆类的儿童最多,达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饮食行为(β=0.21)、家长对零食的限制(β=0.21)、家庭亲密程度(β=0.15)、家庭月收入(β=0.13)可促进儿童养成良好饮食行为,家庭零食的储备情况与儿童良好饮食行为养成呈负相关(β=-0.11)(P值均<0.05).结论 城市小学生的饮食行为受多种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的饮食环境.可以通过对家长的宣教和引导,规范家庭饮食环境,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父母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的影响,检验儿童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2020年6月采取方便抽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所幼儿园442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喂养行为、儿童挑食及儿童气质(生气沮丧、抑制控制)。 结果 父母鼓励健康饮食负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70,P<0.001),父母以食物为奖励正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10,P<0.001);儿童生气沮丧特质分别调节父母鼓励健康饮食(β=0.125,t=2.207,P<0.05)、以食物为奖励(β=0.141,t=3.465,P<0.001)与儿童挑食之间的关系;儿童抑制控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结论 父母某些喂养行为与儿童挑食关系密切,且这种关系会因儿童气质中的情绪倾向性而有所不同。对于容易生气沮丧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多采用鼓励健康饮食,少用以食物为奖励的行为,可能有助于减少这类儿童的挑食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4月在该院儿童保健营养门诊就诊且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个月~4岁儿童460例,其中失访28例,实际研究对象4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16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4次,随访观察6个月,对照组不参与干预组的综合干预,仅在干预后6个月时随访1次,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偏爱某些食物的发生率分别由65.30%、74.58%、60.30%、51.33%、64.65%、57.98%下降到36.74%、21.86%、42.77%、33.26%、16.28%、38.42%,且家长喂养知识及态度的改善和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进家长的喂养观念及方法,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及行为(KAP),以便为儿童营养知识宣传与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5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及格率为60%,蔬菜水果、人体所需营养素、儿童肥胖等知识点正确率更低,低于26%。79.6%的家长具有较好的饮食态度,但儿童家长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6.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居家隔离期幼儿挑食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特殊时期幼儿饮食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3月18-20 日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幼儿园1 829名幼儿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使用SPSS 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冠肺炎期间幼儿挑食行为报告率为43.8%.家长挑食、幼儿吃零食、家长对孩子胃口越担心、家长对孩子不喜欢食物的态度是强制或哄骗与幼儿挑食行为发生呈正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3.86(2.74~5.43),1.44(1.15~1.80),3.21(2.45~4.22),2.21(1.65~2.95);而家长引导孩子吃各种食物后孩子会服从与孩子挑食行为发生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 0.38(0.29~0.49)](P值均<0.05).结论 新冠肺炎期间幼儿挑食行为报告率较平时下降,但父母仍需做好幼儿日常饮食管理,鼓励引导孩子健康饮食,减少幼儿挑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对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的影响效果,为学龄前儿童合理健康饮食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对南京市某幼儿园的10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儿童的早餐情况采用图像法记录,比较干预前后儿童早餐中总食物种类数和6类主要食物摄人情况,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中国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自制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评分表,比较干预前后儿童早餐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龄前儿童早餐总食物种类数在5种以下较为普遍;干预后早餐总食物种类≥5种的人数由8.6%增至83.8%.干预前后儿童谷类及杂豆、畜禽肉鱼虾类的摄入率未发生明显改变,水果、蔬菜、蛋类和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率分别从23.8%,41.0%,53.3%,41.0%上升至79.0%,75.2%,81.0%,68.6%.通过对早餐质量评分发现,干预后儿童早餐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的水平,早餐质量评分等级为好的人数由干预前14.3%上升至干预后的52.4%.结论 亲子健康饮食教育模式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早餐质量的提高.加大对幼儿及其家长关于儿童饮食的健康教育,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西安社区168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西安社区7个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情况,为地段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两个社区7个月~4岁儿童168名,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背景资料、儿童饮食行为特点、家长的喂养行为及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 【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正常组儿童仅11人(占6.5%),未检出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组儿童157人(占93.4%);男女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城区儿童与郊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5,P>0.05);总检出问题7项,其中进食时间过长78人,对食物不感兴趣85人,拒绝某种食物38人,不愿尝试新食物56人,强烈偏爱某些食物人81人,进餐分心101人,进餐地点不固定77人,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应加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对抚养人科学育儿知识的宣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宁市社区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喂养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南宁市两个社区1岁至不满4岁健康儿童301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儿童一般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 【结果】 65.1%的儿童存在有饮食行为问题, 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顺位依次为进餐时间过长46.5%、进餐分心37.9%、吃得少35.9%、进餐地点不固定34.2%,对食物不感兴趣23.6%、强烈偏爱某种食物20.6%、拒绝某种食物 19.3%、不愿尝试新食物11.0%。 【结论】 南宁市社区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多见,加强营养与喂养知识的健康教育,针对个性化指导和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