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壁虎和石龙子药用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两者常混为一谈,而现代对两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有效成分及抗癌机制等方面,鲜见文献研究。该文在系统查阅壁虎和石龙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方书中的相关内容,对两者的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进行全面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在先秦,壁虎与石龙子被当作同一物,至汉代则知两者为不同的动物,到三国时期两者又被混淆,直至明代《本草纲目》才明确两者的关系。在基原上,石龙子的基原包括蜥蜴科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山地麻蜥E.brenchleyi及石龙子科中国石龙子Eumeses chinensis。壁虎的基原包括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铅山壁虎 G. hokouensis,无蹼壁虎G. swinhonis及蹼趾壁虎G. subpalmatus。功效主治方面,历代本草记载石龙子的主要功效为利水,壁虎的主要功效为祛风、化瘀。在炮制上壁虎与石龙子有多种炮制方法,但主要以传统“火制法”为主。关于用药禁忌,古籍文献记载石龙子恶硫黄、芜荑、斑蝥,孕妇忌用;壁虎慎用于血虚气弱之人。该文的考证结果厘清了壁虎和石龙子从名称、功效主治到炮制等多方面的历史沿革,为壁虎及石龙子的正本清源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桃核承气汤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梳理桃核承气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组成、基原与炮制要求、剂量、制法用法、功能主治等历史沿革进行考证,发现桃核承气汤主要在药物基原、饮片炮制及药物剂量折算等方面存在疑义。在充分文献考证基础上,考虑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实际需求及现代临床实践使用习惯,该研究建议桃仁选用桃Prunus persica或山桃P. davidiana 的干燥成熟种子,桂枝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甘草选用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蜜炙用,大黄选用大黄Rheum palmatum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或药用大黄R. offìcinale生用,芒硝选用硫酸盐类矿物芒硝;药物用量方面,直接以汉代度量衡折算用量较大,结合现代临床常用剂量按桂枝6 g、芒硝6 g、甘草6 g、大黄12 g进行折算,桃仁的质量根据实测确定,制法服法为将药物置于锅中,加入水1 400 mL,加热煮取药液500 mL,滤除药渣后加入芒硝,再将汤剂微微煮沸即可。饭前温服100 mL左右,一日3次。该方古籍记载主治太阳表证已解,热入膀胱、蓄结于里之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便秘及慢性肾衰等疾病。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该研究从药物的肠吸收角度出发,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比较葛根单提、人参单提、葛根人参合提、葛根人参合并4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用HPLC测定了药液中指标成分葛根素、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的含量。计算并比较速率常数(Ka)与表观吸收系数(Papp)。其中葛根素的KaPapp依次为葛根人参合并组 >葛根单提组 >葛根人参合提组。人参皂苷Rg1,Re,Rb1KaPapp依次为葛根人参合并组 >人参单提组 >葛根人参合提组。葛根、人参合并给药可能提高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杨倩  付英杰  任佳丹  王晨冉  高丽娜  丁林 《中草药》2023,54(14):4701-4712
抑郁症是慢性躯体疾病最常见的共病之一,躯体疾病共病抑郁(physical disease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PDCD)对病程和预后有不利影响。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在多种PDCD中应用广泛。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以葛根单味药及含葛根的中药复方治疗或干预PDCD的研究文献,对葛根在PDCD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解析葛根治疗PDCD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干预抑郁症和PDCD的作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为葛根治疗PDC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 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通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NF-κB)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AS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葛根通脉饮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通脉饮每日1剂,水煎服。8周后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ApoB,脂蛋白a(Lp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NF-κB水平;飞利浦ie33超声机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AS斑块积分。结果:葛根通脉饮治疗后,血清TC,TG,LDL-C,ApoB,LPa 水平降低,血清HDL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LDL-C,ApoB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联合使用葛根通脉饮改善血脂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及斑块积分情况显示,治疗组治疗后AS斑块明显消退,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F-κB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葛根通脉饮能有效的调节血脂水平,干预颈动脉AS斑块的发生发展,下调NF-κB水平是其抗AS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马勃的名称、基原、近代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功效主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马勃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马勃”为正名;宋代以前马勃的基原为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宋代之后扩展,出现大马勃C. gigantea、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长根静灰球Bovistella radicata等品种,直至近代,又增加了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梨形马勃L. pyriforme等,1975年后各法规与学术专著等收录的马勃基原趋于一致,为紫色马勃、脱皮马勃和大马勃3种;马勃在我国分布广泛,均为野生资源;从古至今其药用部位均为子实体,夏秋采收,其炮制方法古代为取粉或取末用,现代则多为剪块使用;近代总结其品质以个大、皮薄、完整、饱满、松泡、有弹性者为佳;其药用功效从“傅诸疮甚良”不断发展,明清以后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具有清肺、利咽、解热、止血的功效,主治咳嗽失音、喉痹咽痛、吐血、衄血、咯血,外治疮肿及刀伤出血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马勃基原首选紫色马勃C. lilacina,将其炮制加工成块状或粉末状入药。  相似文献   

8.
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药动学研究及其与愈风宁心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并与市售愈风宁心片进行比较。方法:大鼠灌胃给药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受试制剂)及市售片(参比制剂)混悬液,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统计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散片与市售片的Cmax分别为(20.21±0.18),(9.90±0.25)mg·L-1;分散片的Tmax=(0.50±0.03)h,市售片Tmax=(1.09±0.02)h;分散片相对于市售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82.68%。结论: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吸收快,起效时间明显提前,生物利用度明显优于市售片。  相似文献   

9.
葛根黄酮滴丸兔体内药动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葛根黄酮滴丸在家兔体内的释放过程,同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1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葛根黄酮滴丸和愈风宁心片,均含葛根黄酮100 mg,用HPLC检测,Mcp86软件估算两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 滴丸和片剂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24599.7,294.6μg·h·mL-1;tmax0.81,1.70 h;t1/2Ka0.62,0.43 h;cmax0.56,0.19μg·mL-1。葛根黄酮滴丸和愈风宁心片在家免体内的药-时过程为二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F=203.5%。结论 AUC0-24,cmax,tmax经配对t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葛根黄酮滴丸可提高生物利用度、快速释药的特点。该实验为葛根黄酮滴丸体内质量评价和剂型改变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管咏梅  万鑫浩  邹斌  吴文婷  陈丽华  朱卫丰 《中草药》2021,52(23):7138-7147
目的 基于中药整体观,以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自身作为整体,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及渗透性的调节作用,探讨单味中药所含成分发挥作用时的“自洽性”。方法 选取葛根中3种高含量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苷,设计人工多成分环境,采用平衡溶解度的研究方法考察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多成分环境下葛根素溶解度的变化;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肠吸收的调节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成分背景、不同成分组合及其不同比例的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对葛根素溶解度与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递进式进行2成分及3成分背景的溶解度研究,表明葛根素溶解度和渗透性变化均存在“叠加性”和“饱和性”的特点,溶解性方面: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在水溶液体系中各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提高了42.60%,在pH 7.4缓冲液体系中提高了18.62%。渗透性方面: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具有“叠加效应”。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主要异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染料木苷及大豆苷元对葛根素的肠渗透系数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肠吸收速率常数(absorptive promoter,Ka)、肠吸收分数(intestinal absorption fraction,Fa)分别提高220%、236%、213%,即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提升了约220%。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在人体作用时可能存在“叠加效应”,葛根素在葛根自身多组分环境中具有部分“自洽性”,从而改善了葛根素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单锋  郝近大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464-2469
通过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梳理了紫花前胡及前胡的历史应用情况,明确2种前胡的区分,并确立紫花前胡的药用归属.依据历代本草及相关医书,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分析.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Angelica decursivum在历史上长期用作当归的替代品,近代出现充作中药前胡使用的情况,尤其受日本文献观点的影响,促使了紫花前胡成为前胡正品来源,但是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中药前胡的历代来源主要为前胡属植物,以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为正品.2种前胡从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亦有着明显的区分.2010年版《中国药典》紫花前胡与前胡相同的功效描述可能无法阻止紫花前胡充作前胡应用的情况.必须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确立紫花前胡的功效和药用归属.  相似文献   

12.
草果作为常用中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发现草果(Amomumtsao—ko)与拟草果(Amomumparatsao—ko)其成熟果实经常一起使用,药效也相似,可以相互作为替代品使用,其功效主治与目前基本一致,但用法各个朝代间略有差异。为研究草果的品种来源及传统功效、用法提供了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泽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支饮冒眩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梳理经典名方泽泻汤历代文献,系统考证其处方来源、组方特点、功能主治等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泽泻汤原方功效主治历代变化不大,多用于心下支饮、苦眩冒等证。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泽泻汤同名方和加减方,其加减方主治病机多围绕水湿内停等,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痰饮、妇科、呕吐、霍乱等。现代泽泻汤在古代应用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疾病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古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的名称、基原、规格等级和药效等方面进行考证。牵牛子入药常记作“黑丑、白丑”,历代本草中记载的黑丑以裂叶牵牛为主;白丑存在争议,圆叶牵牛或丁香茄儿。一般认为黑丑力速,白丑效迟。药性以苦寒为正,而辛热可能在于皮,可通过去皮、炒黄或蜜炙来降毒。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首见于宋代《严氏济生方》,全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荆芥穗、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主治血脉不理、内蕴风热所致的疮疥、赤疹??。当归饮子历代文献记载丰富,后世医家将此方广泛运用于各类常见的皮肤疾病中,临床价值毋庸置疑。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当归饮子的古今文献,考证该方历史源流、病机与方义内涵、药材基原与炮制、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等关键信息,以期为当归饮子复方制剂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梳理《金匮要略》鳖甲煎丸的历代衍变情况、古今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在现代的应用转化情况,一方面为鳖甲煎丸的二次开发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为经典名方的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与整理鳖甲煎丸的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对鳖甲煎丸的古代及现代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其源流、方义衍变及主治病证变化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对鳖甲煎丸的市场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研发过程及市场应用情况。结果:自《金匮要略》后,鳖甲煎丸在历代均有流传,但其变化不大,治疗疾病单一,为治疟母的专方。从药物剂量比来看,鳖甲煎丸中鳖甲和赤硝为主药,并重用虫类药。现代文献分析发现,鳖甲煎丸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均主要用于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调研发现,鳖甲煎丸在由经方转化为中成药时,其思路基本为"尊古",其组成、用量、制法等基本遵循了《金匮要略》中原方的记载。中成药制剂已被收录于多个疾病诊疗、用药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对比其他抗肝纤维化的中成药,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较广,成本较低。结论:鳖甲煎丸在古代为治疗疟母的专方,现代则多用来治疗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疗效确切。此外,鳖甲煎丸已成功地转化为现代中成药制剂,并在市场上得到较好的反应,为其他经典名方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麝香为名贵中药及香料,应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古籍和相关文献,结合人工繁育养麝及活麝取香的实践,对麝香的名称、基原、产区、质量评价及应用等进行综述。结果发现,本草专著记录麝有水麝、肉麝、土麝、北麝4个品种,麝香常见别名至少有18种(不包含少数民族语言的别名)。古人将香囊和产香作为鉴别麝的关键特征,对食性的认知由食蛇、蚁逐渐变为取食芳草植物。历代所记载麝香出产范围常有变迁,自唐起川、陕两地较为恒定,现仍为道地产区。古代麝香分为遗香、脐香、心结香3等,以香结实者、有毛裹中者为佳,而皮毛及荔枝核粉末常用于掺伪,现代商品麝香掺伪物更是多达20余种。麝香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香料用始载于汉,到唐宋时期最盛。综合历代本草专著记载,麝香具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有微研、细研、重研3种制法,既可外用也可内服,用于实证和闭证,脱证忌用、虚证慎用、孕妇禁用;麝香作香料更是制法各异,用途广泛。此外,古人频有“麝吃蛇”等习性记录,还有待深入研究。考证结果可为麝香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丹参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二陈汤出自成书于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历代公认的祛痰剂祖方,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即可理气,又能化痰,对痰饮证及相关疾病的疗效确切。近些年来,围绕此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扩展与深化。根据收集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关于二陈汤的研究多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即便是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往往通过中医理论"从肺论治",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二陈汤的研究多数为二陈汤的加味或者合方,基于此,通过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发现呈现此特点的原因与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有关。药理学的研究成为当下的热门,常涉及多个信号传导通路,来探讨二陈汤的多靶点治疗作用。药理学研究也以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为主,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内容尤为详尽。将从二陈汤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药理学研究等方面为二陈汤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的概述。最新的文献研究对理解二陈汤的内涵大有裨益,而多位研究者通过最新的检测技术阐明了二陈汤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色泽与品质关系密切,历代本草有对颜色质量评价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颜色与化学成分具有相关性.对古本草、现代文献、《中国药典》等进行查阅整理,将中药颜色与质量的关系从中药颜色的药性、临床药效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颜色影响因素,辨色论质的历史渊源、研究进展、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达到利用现代化方法更全面地认识中药色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