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腹腔镜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肿瘤时,经腹膜外途径施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对结肠造口旁疝的预防效果,HamadaM等对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7例接受了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他们将22例经腹膜外造口的患者分为A组,15例经腹膜造口的患者分为B组,比较2组患者的造口旁疝发生情况。结果发现,A组发生结肠造口旁疝1例,B组发生5例,2组造口旁疝发生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限0.0305)。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根治常采用Mile's(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方法.该术式不仅有可能发生内疝、肠管回缩或脱出和旁疝形成等并发症[1],而且有可能发生造口部水肿,感染内陷、狭窄,同时可影响排便功能.为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排便功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我院1983~1996年对112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膜外结肠造口Ⅰ期翻套成形术,疗效满意,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LAPR)乙状结肠单腔造口的手术方式,以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方法63例患者中,低位直肠癌53例,直肠肛管癌10例。有61例用圆形吻合器行乙状结肠与腹壁皮肤吻合造口,2例手工缝合乙状结肠造口。腹腔内腹直肌型结肠造口37例(A组);腹膜外隧道腹直肌型结肠造口26例(B组)。结果全组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以及会阴部的直肠肛门开放性切除。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人工肛门排气时间[A组(2.4±1.1)d与B组(1.9±0.8)d比较,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9.9±7.8)d与B组(14.5±3.9)d比较,P〈0.01]及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29.4%,B组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较A组短,造口相关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LAPR手术中。采用圆形吻合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可有效地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手术后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预防造口旁疝的结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需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肿瘤(Miles术)手术的60例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经腹膜经腹直肌乳头型造口,试验组加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观察造口并发症及随访造口旁疝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有8例(26.7%)出现造口旁疝;观察组患者无造口旁疝发生。结论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可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预防造口旁疝的结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需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肿瘤(Miles术)手术的60例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经腹膜经腹直肌乳头型造口,试验组加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观察造口并发症及随访造口旁疝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8例(26.7%)出现造口旁疝;观察组患者无造口旁疝发生.结论 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行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固定可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家医院207例行Miles术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8例,开腹手术109例;经腹直肌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腹膜外组)79例,预置补片腹膜内结肠造口(预置补片组)36例,腹膜内结肠造口(腹膜内组)92例。观察其各种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半年患者造口排便情况。结果各组中发生造口缺血坏死、狭窄、回缩、皮肤黏膜分离、黏膜脱垂、肠梗阻的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外组1例(1.27%)发生造口旁疝,预置补片组未发生造口旁疝,腹膜内组15例(16.30%)发生造口旁疝;腹膜外组和预置补片组造口旁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腹膜内组(P0.05)。半年后造口排便功能,腹膜外组(1~4)次/d,预置补片组(5~6)次/d,腹膜内组(5~7)次/d,腹膜外组造口功能明显好于预置补片组和腹膜内组。结论经腹直肌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可较好的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成形术在永久性结肠造口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32例直肠/肛管癌患者于Miles术/Hartman术中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成形术。结果该组患者中除3例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外,无造瘘口坏死、造瘘口回缩及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未见有增加切口感染及造瘘口周围炎的发生率,并且随访6~24个月。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成形术不会增加切口感染及造瘘口周围炎的发生率,并且可明显减少造瘘口回缩、造瘘口狭窄及造瘘口旁疝的发生率,其在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在Miles手术中行腹膜外造口60例,效果满意,经临床观察,避免了经腹膜内造口所致的并发症,改善了排便功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此组60例,男性46例,女性16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7岁,均为直肠恶性肿瘤。1.2 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方法均同传统Miles手术。肿瘤切除后,在左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作一直径约30cm的圆形切开皮肤,十字剪开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显露的腹膜不切开,提起左髂窝处已剪开的侧腹膜,于腹膜深面用两指向造口方向分离出一隧道,以稍大于乙状结肠周径为宜,经此隧道将乙状结肠断端从隧道口拖出,将断端开口固定于皮肤(造瘘),其左结肠旁沟自然关闭,不再缝合。余下处理同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我国结肠造口患者每年约有10万人,所以人工肛门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我院1995年1至2003年12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后,行左下腹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115例,避免了腹内疝及人工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左下腹造口的325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85例采用左下腹经腹膜外隧道、肛直角重建可控性造口术,对照组124例采用左下腹直接经腹膜造口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造口排便情况;排便前是否有便意;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一周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排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感觉指标及自主控制排便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较传统直接经腹膜造口术有更好的控便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腹膜外与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的并发症。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36例低位直肠癌需要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膜内造口组和腹膜外造口组,对两组患者造口早期和后期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中位数19个月);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外造口患者造口水肿明显高于腹膜内造口组;后期并发症腹膜内造口组高于腹膜外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内造口组出现1例造口脱垂、1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旁疝,而腹膜外造口组无后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腹膜外造口后期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腹膜内造口。但是对于远期的并发症将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主因“直肠癌Miles术后23年,造口周围溃破溢脓2月”于2020年6月1日入院。患者23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术。近半年来出现大便干燥,造口排便困难,需强力挤压腹部,手法协助排便。2月前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破溃溢脓,在当地医院给予局部换药抗感染治疗,无好转。1月前皮肤红肿横向发展至对侧腹壁,并破溃溢脓,继续换药后无好转。入院查体:体型偏胖,腹部略饱满,中下腹正中纵行绕脐手术瘢痕,长约15 cm;下腹自左至右横行排列3处瘘口:左下腹结肠造口、左下腹造口旁皮肤瘘口、右下腹皮肤瘘口。两皮肤瘘口相距约14 cm,中间皮肤红肿隆起,探针可对口通过。结肠造口黏膜红润,指诊容一小指尖通过。按压造瘘口周围皮肤,可见溢液溢脓,间断有气体排出。探针探查,左下腹造口旁皮肤瘘口可经皮下自结肠造口肠腔内穿出。既往冠心病病史8年,2型糖尿病病史6年。否认肝炎及肺结核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外伤、输血史。入院诊断:造口旁瘘、造口狭窄、腹壁感染、直肠癌术后。入院检查胸部CT、全腹CT、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复发转移。给予局部换药,控制并监测血糖。腹壁切口冲洗换药半月余,肉芽组织新鲜,普通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造口旁瘘无愈合趋势,遂于2020年6月19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造口切除重建+腹壁瘘管清创引流术。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年余,造口及腹壁均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任腹会阴肛管直肠切除术后带来了人工肛门管理的不便,作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供应肛管外括约肌的阴神经与供应骨骼肌的神经进行吻合以建立新的肛门。取33条成年犬,在麻醉下手术,作右大腿后侧切口,游离股二头肌和保存其供应血管,制成肌蒂瓣,移置于肛管直肠切除后(约16cm一段以及胆管外括约肌)的原肛管部位。在22条大,取供应外括约肌的阴神经分支与供应前述股二头肌瓣的神经进行吻合,取10-0尼龙缝线缝合神经外膜4~6针。伴神经吻合的叽瓣移位在结肠造口切端的周围(后者已拉至会阴伤口),并缝合在会阻皮肤一圈。另11条犬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14.
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癌术后预防造口旁疝的简易肠造口制作方法.方法:对造口处的腹外斜肌腱膜主要作横形切开而不是十字形切开;腹膜外通道的建立是靠术者左手制作;在造口部位的缝合上不作过多层面的缝合,主要将结肠末端全层与皮肤真皮层间断缝合.结果:无1例发生造口旁疝.无1例发生造口坏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狭窄和肠梗阻等.结论: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不仅可预防miles术后造口旁疝,且制作方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为实验组,行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97例为对照组,行传统腹腔镜腹膜内造口。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手术时间、术中造口所用时间、术后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造口旁疝及造口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腹部切口感染率、会阴切口感染率及造口黏膜分离、造口脱垂、造口缺血或坏死、造口周围炎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有效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外隧道式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7月至2013年7月为60例需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膜内造口组(腹膜内组)与腹膜外隧道式造口组(腹膜外组),术后随访6~12个月,中位时间9个月;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早期、后期并发症情况。结果:60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外组患者造口水肿率明显高于腹膜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并发症发生率腹膜内组高于腹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隧道式造口后期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腹膜内造口,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使结肠造口病人保持大便自制,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即用盲肠、回盲瓣和末端回肠与左侧拟做造口的结肠吻合,使非自制性结肠造口转变成自制性人工肛门。技术:游离盲肠及距盲肠10 cm以内的末端回肠,带血管转移至左下腹。盲肠与远端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行端一端吻合。末端回肠经左下腹皮肤切口拉出体外做出口,回盲瓣距皮肤约5 cm。近端回肠与升结肠吻合保持肠道连续性。适应证:本技术适用于所有需切除肛门、直肠,利用左半结肠做造口的病人。但不宜用于:(1)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腹膜外造口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5年4月89例直肠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评估腹膜内造口和腹膜外造口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排便感的差异。结果 2组造瘘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3.5±5.6)min vs.(21.8±3.2)min,t=1.730,P=0.087];2组造瘘口狭窄各1例,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1.000);2组造瘘口旁疝无统计学差异(0例vs.3例,Fisher精确检验,P=0.101)。腹膜外造口组术后4周排便感39例,显著多于腹膜内造口组3例(χ~2=51.185,P=0.000)。术后6个月2组患者均有排便感。结论腹腔镜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原因。方法:并随访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行永久性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的164例病人,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确诊有造口旁疝的病人9例,作为病例组;按1∶2比例匹配同样手术而未并发造口旁疝者18例作为对照组;按文献报道中的10项引起造口旁疝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对照研究。结果:本研究病人的随访率为87.2%,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为6.3%(9/143);其中2/3的病例发生于术后2年内。腹压升高、造口过大(直径2.5 cm)、术前未行造口定位、未经腹直肌造口及病人肥胖(体质量指数≥26)等5个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依次分别为16.0、12.2、10.0、9.1和7.0。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发生造口旁疝的RR为8.5,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的造口旁疝发病率较低;腹压升高、造口过大、术前未行造口定位、未经腹直肌造口和病人肥胖是引起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造口方式与保留后鞘完整的隧道式造口方式的短期效果,探讨保留后鞘完整的隧道式造口预防造口旁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1年4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因低位直肠癌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的70例患者资料。均行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结肠造口术)40例,试验组(保留后鞘完整的隧道式造口术)3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造口一般并发症,造口旁疝发生率情况。 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TNM分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造口一般并发症、切口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造口旁疝发生率(27.5%)高于试验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造口旁疝多发生于术后2周~3年。 结论保留后鞘完整的隧道式造口可以在短期内预防造口旁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