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垒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抬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L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O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结论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左心室流出道VT(LOT)和左前间隔来源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消融终点为程序刺激或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室速不被诱发。结果: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为98.2%,复发率为5.5%。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心室后间隔部47例,左前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结论:ILVT的RF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方法和结果。方法 左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6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RVT)1例,15例ILVT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方法,1例因室速不能诱发的ILVT和1例IRVT采用起搏标测。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为87.5%,IL-VT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前(29.6±11.2)ms(20~55ms)。IRVT1例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检测方法和疗效。方法  4 4例IVT病人 ,男性 32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2~ 6 0岁 ,其中左室IVT(LIVT) 2 6例 ,右室IVT(RIVT) 18例 ,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寻找靶点进行RFCA。结果  2 6例LIVT消融成功 2 3例 ,18例RIVT消融成功 16例 ,总成功率 88 6 %。结论 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 ,是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室反应 (VR)在射频消融IVT的作用。方法 应用体表心电图、心内膜激动标测及VR相结合的方法射频消融 13例IVT病人。以激动标测初选靶点 ,射频消融试放电产生的VR确定靶点 ,采用VR与VT发作相一致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13例IVT即刻消融成功率 13/ 13。VR表现 :(1)窦性心律下消融时出现与VT发作相一致的VR。随后室性心动过速 (VT)中间断出现窦性心律、双发或联律室性早搏 ,最终完全恢复成窦性心律。 (2 )出现与VT发作不一致的VR。结论 以VR与VT发作相一致处作靶点 ,产生与VT发作相一致的VR可被视为有效消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动脉窦(PSC)标测与消融在射频消融治疗形似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中的价值。方法入选70例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向下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右股静脉进RVOT行电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为PSC或RVOT起源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PSC起源VAs在体表心电图形态表现上与RVOT起源者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QRS形态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下壁导联R波直立。各PSC起源VAs体表心电图表现略有差异。60例(86%)患者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在PSC内,且成功在PSC内消融。约93%的患者于PSC内获得较好的起搏标测结果。其余10例患者最终消融成功靶点位于肺动脉瓣下RVOT后间隔部6例,前间隔4例。PSC内靶点电位领先体表QRS波(26.2±2.5)ms,远大于RVOT处标测结果(20.2±2.4)ms。结论 PSC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确定PSC内起源VAs约90%可在窦内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2.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对标测消融的意义。方法:入选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患者48例,通过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及进行初步定位;在Ensite velocity 3.0Nav的导航下,利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使用温控标测消融导管进行消融。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5.8%,复发率4.2%,并发症发生率2.1%,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环附近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的、有效的;其体表发作图特征对其标测消融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RTO3指导下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方法和成功率。方法 61例室性早搏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初步确定起源部位,CARTO3指导下激动标测,最早激动点且局部单极电图呈QS为靶点;温控消融,功率20~50W。结果室性早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3例,消融成功率90.9%,间隔部起源成功率93.1%;起源于房室瓣环7例,消融成功率85.7%;非左室流出道起源消融成功患者V2导联最早心室激动至R波峰间期(Intrinsicoid deflection time,IDT)显著短于消融失败患者(34.2±8.4 ms vs.51.6±17.9 ms,P0.01)。结论 CARTO3指导下射频消融起源于心室流出道、房室瓣环等部位的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成功率最高,IDT值对于术前估测消融成功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 19例 IL 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出现的 P电位 ,并以此处为靶点进行消融。 19例中 ,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间隔面者 18例 ,左室流出道 1例 ;有 17例标测到 P电位 ,较体表心电图 QRS波群平均提前 2 4.7± 9.0 ms,均为起源于间隔部位者 ;另 2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 V波 ,分别提前 10 m s和 2 0 ms。射频消融治疗的总成功率为 95 .2 % ,复发率 5 %。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 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是提高消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消融(RFCA)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法、心动过速标测法、窦性心律下P电位(浦肯野电位)标测法.结果 29例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全部经射频消融成功,随诊1个月~36个月无复发,心动过速标测消融组与窦性心律下P电位标测消融组在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起搏标测组与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FCA治疗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②心动过速下标测消融与窦性心律下标测消融优于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 对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或标测电极机械损伤能明确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1)消融成功率83.3%(5/6),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一点消融后3种形态室速均不能被诱发,随访2-48个月无复发。失败1例,是在成功消融室速的同时并发了完全性房室阻滞;(2)标测结果:心动过速时HV(H-QRS)间期是15-20ms。6例均在左心室间隔邻近希氏束或左束支部位滑动导管时终止心动过速,最早浦肯野电位较H波提前6-16ms、较QRS提前25-36ms。5例在窦性心律下消融,1例在心动过速时消融。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邻近希氏束的ILVT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标测导管易因机械性损伤而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最早浦肯野电位并结合机械损伤能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是确定消融靶点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是避免发生完全房室阻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最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最早记录点1.0~2.0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