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于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它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血管紧张素 (Ang)I转化为AngⅡ,AngⅡ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RAS的阻滞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二类是AngⅡ受体拮抗剂(ARB),第三类是选择性肾素抑制剂。其中ARB从受体水平阻断AngⅡ的作用,使用更特异、有效,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ARB肾脏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通过阻滞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降低血压、逆转血管重构,激活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受体)以提高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扩张血管、抗增殖及调脂.进一步了解ARB在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滞剂(ARBs)有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抑制病理刺激导致的心脏结构重构、亚细胞重构和电重构.现从以上三方面对ARBs的心脏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该院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3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HR)并记录症状、体征;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肾动脉管壁厚度、肾动脉内径、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dmin)、平均流速(Vm)、计算肾血流量(Q)、肾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Vsmax/Vdmin。治疗前后8 w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α1及β2微球蛋白(α1-MG和β2-MG)的排泄率、24 h尿蛋白(UTP)、白蛋白(AI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厄贝沙坦治疗后,本组132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4.35、5.08,P<0.05)。治疗后,双肾血流量(Q)、双肾Vdmin及Vm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高(t=3.21、3.05、3.85、4.01、3.25、3.05,P<0.05)。而双肾RI、PI及Vsmax/Vdmin比值则明显下降(t=2.89、3.13、3.47、4.05、2.57、3.20,P<0.05)。本组132例患者治疗后肾动脉管壁厚度明显变薄,肾动脉内径明显增大(t=3.25、3.65、2.98、2.96,P<0.05)。治疗后,24 h UTP、尿Alb、尿α1-MG及尿β2-MG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t=9.10、5.82、2.99、3.87,P<0.05)。结论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厄贝沙坦既能降压又能减轻或逆转肾脏功能损伤,若无明显禁忌证可将厄贝沙坦作为首选降压药物,尤其是肾功能出现早期损害者。 相似文献
5.
治疗糖尿病肾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10大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惠者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起,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应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制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不仅能降低高血压,还能减少尿白蛋白及延缓肾损害进展.对糖尿病肾病惠者有肾脏保护作用,最近国外有学者报告,两者联用可起到更强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肾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onⅡ ,AngⅡ )受体分为AT1和AT2两种类型。其中 ,AT1对苯基异吡唑衍生物洛沙坦有很高的亲和力 ,但与另一种苯基异吡唑衍生物PD 12 3177的亲和力很低 ,而AT2与上述两种衍生物的亲和力正好与AT1相反。因此 ,洛沙坦和PD 12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及其阻滞剂对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晖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9):377-379,390
肾小球硬化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肾脏内的分布发生改变,其非肽类阻滞剂通过对AngⅡ受体的阻断和调节,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展。本文从肾血流动力学、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及间质损伤等几方面,阐述血管紧张素受体及其阻滞剂对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并将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作用,探讨其改善糖脂代谢的机制。方法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构建PPARs配体筛选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以反映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对PPAR启动子激活程度。应用RT-PCR测定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PPAR-γmRNA表达活性。结果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均可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增强COS-7细胞PPAR-γ启动子表达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T3-L1细胞PPAR-γmRNA表达。结论可能为PPAR-γ激动剂通过激活PPARs系统来发挥其改善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在糖尿病肾病(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干预。方法以合成的和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DN合并2级以上高血压者166例,其中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91例,DN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75例,正常对照组40例,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1)对照组:卡托普利25~50mg,3次/d;尼群地平10~20mg,1次/6h;美托洛尔12.5~25.0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mg/d。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160mg/次.d。结果DN合并高血压组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总的阳性率为49.5%,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91例,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8.0%(71/91),DN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75例,阳性率为14.6%(11/75),两组比较异差有统计学意义。缬沙坦治疗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降压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参与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AT1受体阻断剂缬沙坦是治疗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有效降压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自身抗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在糖尿病肾病(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干预.方法 以合成的和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DN合并2级以上高血压者166例,其中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91例,DN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75 例,正常对照组40例,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1)对照组:卡托普利25~50 mg,3次/d;尼群地平10~20 mg,1次/6 h;美托洛尔12.5~25.0 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160 mg/次·d.结果 DN合并高血压组抗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总的阳性率为49.5%,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 91例,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8.0%(71/91),DN合并非难治性高血压75 例,阳性率为14.6%(11/75),两组比较异差有统计学意义.缬沙坦治疗组降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降压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抗AT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参与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AT1受体阻断剂缬沙坦是治疗DN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有效降压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分布有器官特异性,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AT1R基因存在若干多态性位点,其中A166-C多态和临床关系最密切。A1166-C多态怀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视网膜病变无明显和相关性,而与1型糖尿病并发肾脏病主因糖控制不理想有关,研究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对临床用药有指导作用并有望半部分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实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阻滞剂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阻滞剂(ARBs)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降压外保护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所支持并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互关系及作为RAS阻滞剂的ARBs的代谢效应在改善IR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系统的复习。 相似文献
14.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分布有器官特异性,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AT1R基因存在若干多态性位点,其中A1166-C多态和临床关系最密切。A1166-C多态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视网膜病变无明显相关性,而与1型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及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关。研究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对临床用药有指导作用并有望对部分糖尿病人并发血管病变实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5.
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在受体水平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通过扩张肾血管、改善肾小球内高压、减少蛋白尿等发挥其生物学效应,从而改善高血糖引起的肾脏形态和损害.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村(Angiotensio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是一种新型降压药物,具有降压平稳、副作用小、使用方便、耐受性好等优点,且有延缓甚至逆转心室重构、降低血尿酸、改善血管运动功能等降压以外的作用。本主要就ARB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benazeprilat)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losartan)对肾脏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的作用.观察benazeprilat及ARB缬沙坦(valsartan)能否抑制由Ang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引起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与肥大.同时观察benazeprilat对负鼠肾小管OK细胞(OK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1) SHR和正常血压大鼠(WKY)服用benazeprilat及losartan后,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肾皮质AT1 mRNA表达,并用同位素125Ⅰ-AngⅡ测定AT1受体密度.(2)采用经典SHR系膜细胞以及OK细胞培养技术,细胞中加入各种因子和(或)药物,以3H-leucine或3H-thymidine掺入后的cpm值反映蛋白或DNA合成.结果(1)SHR喂服benazeprilat后肾脏AT1mRNA和AT1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而喂服losartan后肾脏AT1mRNA和AT1受体密度则明显降低.(2)系膜细胞在AngⅡ刺激后引起的增殖与肥大,均可被valsartan及benazeprilat抑制.在同一浓度下,valsartan的作用较benazeprilat强.同时benazeprilat能够抑制OK细胞的增殖.结论(1)ARB能够下调AngⅡ受体密度而ACEI则无此作用.(2)ARB在抗系膜细胞增殖与肥大作用稍强于ACEI.而ACEI同时能够抑制负鼠肾小管OK细胞的增殖.ACEI与ARB均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及其拮抗剂的分型和作用,并比较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前者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志文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1):45-47
介绍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及其拮抗剂的分型和作用,并比较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前者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