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水飞蓟宾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水飞蓟宾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7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s、1 6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飞蓟宾预防性保肝治疗组肝损伤发生率低于常规抗结核治疗组(RR=0.27,95%CI为0.21~0.35,P<0.01)。两组停药发生率(RR=0.75,95%CI为0.48~1.18)、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0,95%CI为0.46~1.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水飞蓟宾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益肝灵及肝泰乐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三家精神专科医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水飞蓟宾组、复方益肝灵组及肝泰乐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12周ALT、AST、TBil、GG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水飞蓟宾组、复方益肝灵组及肝泰乐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6%、90.00%和85.50%。3组患者治疗4、8、12周ALT、GGT、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水飞蓟宾组治疗4周AST水平均低于复方益肝灵组及肝泰乐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水飞蓟宾组治疗8周AST水平均低于复方益肝灵组及肝泰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12周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治疗12周肌酐(Cr)、尿素氮(BUN)及空腹血糖(GL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种药物均能有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且水飞蓟宾胶囊在治疗4周时降低转氨酶较快,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水飞蓟制剂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中的作用。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截至2018年11月30日,水飞蓟制剂与安慰剂相比预防ATB-DILI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 0软件进行。使用具有95%可信区间(95%CI)的标准化均值差(SMD)和相对危险度(RR)来评估水飞蓟制剂的作用。纳入研究的质量根据Cochrane手册进行评估。使用漏斗图和Egger’s测试评估发生偏倚。采用敏感性分析以评估每项研究对整体效应大小的影响。结果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198例患者(585例使用水飞蓟制剂,613例使用安慰剂)。水飞蓟制剂在第4周显著降低了ATB-DILI的发生风险(RR=0. 33,95%CI:0. 15~0. 75,P=0. 008)。此外,水飞蓟制剂对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有保护作用(ALT:SMD=-0. 15,95%CI:-0. 24~-0. 07,P 0. 001; AST:SMD=-0. 14,95%CI:-0. 23~-0. 06,P=0. 001; ALP:SMD=-0. 12,95%CI:-0. 20~-0. 03,P=0. 008)。水飞蓟制剂和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当(RR=1. 09,95%CI:0. 86~1. 39,P=0. 47)。结论水飞蓟制剂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结核病患者开始治疗后4周显著降低ATB-DILI的发生风险。此外,水飞蓟制剂还能显著改善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田涛  谢红东  李爽 《肝脏》2016,(3):194-196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回顾性研究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采取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后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依照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筛选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共32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10月第36卷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提出几点方案对32例病例进行分组[1],分为治疗A、B、C组,并根据专家组提出三点再次给药建议方案,了解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治疗A组筛选出10例:单纯转氨酶增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筛选出18例:转氨酶增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C组筛选出4例,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观察3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发率。结果 (1)1150例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筛选出病例共32例,发生率2.78%。(2)A组方案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20%,B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33.3%,C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100%;总发生率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8.75%,利福平12.5%,异烟肼6.25%,乙胺丁醇0%,链霉素3.125%。结论 (1)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率接近文献相关报道2.55%[1];(2)3组再次给药方案中,以A组发生率最少,其次为B组,C组发生率最高;A、B组为安全、有效的再次给药方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而C组方案发生率高建议不作为推荐;(3)各种抗结核药物中以吡嗪酰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在其后,建议最好少选择吡嗪酰胺和利福平,改为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代替,减少再次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六味五灵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治疗组加用六味五灵片,对照组加用护肝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且治疗结束后随访2周。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改变。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及随访结束后ALT、AST、TBil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六味五灵片可以改善受损肝脏功能,减轻肝内炎性反应,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7.
<正>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全球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肺结核患者数量高居世界第二位[1-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28%[3]。DILI除了与环境因素有关外,遗传因素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变化、基因多态性等也起重要作用[4]。乙醛脱氢酶2(ALDH2)主要存在于肝脏、脑、心、肾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临床特点.方法 依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采用病例登记和随访,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筛选出适应现象病例32例.按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后继续用药情况,分为持续用药和停药后再用药两组,依据生物化学指标和临床症状对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探讨适应患者肝损伤类型、肝损伤与用药间的时间关系.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结果 在32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适应现象的住院病例中,持续用药者21例,停药后再用药者11例.32例适应患者均为肝细胞型肝损伤,潜伏期为(16.59±3.05)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为(11.34±5.97)d.21例持续用药组患者潜伏期为(17.05±13.71)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11.20±5.92) d;11例停药后再用药组患者潜伏期为(16.46±12.09)d,转氨酶峰值降低至正常水平时间为(11.91±6.20)d.30例适应患者肝损伤程度为1级,2例患者肝损伤程度为2级. 结论 抗结核药物肝脏适应性变化的特点是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暂时性升高,需要认识这种适应现象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解放军第九○五医院收治的58例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与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组患者男性31例(占53.44%),女性27例(占46.55%),年龄18~72岁,20岁的患者7例(12.06%), 20~60岁30例(51.72%),60岁21例(36.2%)。入院时存在病毒性肝炎标记物阳性者6例(占10.34%),酗酒者5例(占8.62%),肝细胞损害型29例(占50.00%),胆汁淤积型4例(占6.89%),混合型25例(占43.1%)。平扫肝脏CT值为(58.5±16.2)HU,肝脾比值为(0.675±0.014),与抗结核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CT影像表现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在初治肺结核化疗中,多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这3种抗结核药物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HBsAg( )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更高,直接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我院在2001-2002年间应用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观察了应用苦黄注射液预防抗结核药物诱发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作用,以避免不合理的抗痨中断治疗。方法 2022年3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97例肺结核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2HREZ/4HR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黄注射液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血红素加氧酶(HO-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在治疗4周末,试验适应性肝损伤和DILI发生率分别为6.0%和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和8.5%(P<0.05),在治疗8周末,试验组适应性肝损伤和DILI发生率分别为6.0%和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和17.0%(P<0.05);在治疗8周末,试验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8.4±23.4)U/L、(30.8±18.7)U/L和(12.9±7.3)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1±33.1)U/L、(52.5±37.7)U/L和(20.1±10.9)μm...  相似文献   

12.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明  沈静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5):671-671
肝功能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常使抗结核治疗不能继续,个别甚至导致急性肝坏死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162例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别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胺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1月~  相似文献   

13.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常作为抗结核联合治疗的一线用药,其联合使用称为抗结核疗法(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应用"2HRZE(S)/4HR"方案进行抗结核化疗。同时治疗组加用六味五灵片,对照组加用葡醛内酯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有1例发生肝损伤,对照组患者有4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7%和2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伤(ATDH)患者血浆微小RNA(miRNA)-428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初治的200例肺结核患者,采用 WHO 推荐的标准6个月短程化学方案抗结核治疗,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miRNA-4284水平。绘制血浆miRNA-4284水平诊断ATDH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ATDH的效能。结果 经过6个月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功能损伤70例(35.0%),其中肝细胞型24例,胆汁淤积型20例,混合型26例;ATDH组血浆miRNA-4284水平为(1.9±1.6),显著高于非ATDH组的 【(0.9±0.6),P< 0.05】;以血浆miRNA-4284水平=1.15为诊断ATDH的最佳截断点,其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43~1.45),诊断ATDH的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9.9%,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67.4%,正确性为68.0%;经护肝治疗3个月,70例ATDH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miRNA-4284水平也降至(0.8±0.5)。结论 ATDH患者血浆miRNA-4284水平显著升高,在诊断ATDH和评估抗痨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抗结核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也在增加,特别是抗结核药致严重肝损伤,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本研究总结我院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应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72冽,以进一步了解抗结核药致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7.
雷权  范宇虹  梁秀琼 《内科》2009,4(1):27-28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作用。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2HRZE/4HR抗痨方案。治疗组采用2HRZE/4HR疗法的同时予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奥美拉唑注射液4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2周后停用奥美拉唑,并在用药的同时及用药后6个月追踪病人的奥美拉唑副反应及对抗痨效果的影响;对照组除不用奥美拉唑滴注外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其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30例,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3.33%。对照组80例,31例发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8.7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有预防抗痨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损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特点。方法统计两组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程度差异,统计处理用,。结果试验组肝损害发生率,严重程度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药物肝损害的时间以四周内为高峰,出现肝损害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的肝损害发生率高且肝损害程度重。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69-2375
目的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P 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P 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 8周(OR=3.94,95%CI:1.02~15.25,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95%CI: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95%CI: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95%CI: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95%CI: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接受抗结核治疗的558例结核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DILI 69例,未发生489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病的因素。结果 在558例结核病患者抗痨过程中,发生DILI患者69例(12.4%);在442例初治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24例(5.4%),在103例复治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37例(35.9%),在13例耐多药结核患者中发生DILI 8例(61.5%,P<0.05);69例DILI患者血清ALT、AST、TBIL、GGT和AKP峰值水平分别为152.1±9.6 U/L、174.8±15.4 U/L、94.8±8.6μmol/L、131.3±10.2 U/L和152.0±14.3 U/L;不同年龄、肝病史、酗酒史和抗结核治疗时机患者DILI发生率显著不同,而既往有肝病史、复治结核和耐多药肺结核是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复治或耐多药抗结核药物的患者容易发生DILI,了解这类人群发生DILI的诱发因素,及时控制和做好保护工作,对完成抗结核方案,取得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