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因素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9对不孕夫妇行472个IUI周期的资料,分析男方年龄(<30岁,30~35岁,≥35岁)、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正常精子形态≥15%,10%~15%,5%~10%,≤4%)及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2×106,(2~15)×106,(5~10)×106,(10~20)×106,≥20×106]对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472个IUI周期共获得80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16.95%,累积妊娠率33.47%。男方年龄≥35岁IUI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仅为10.4%(14/134);重度畸形精子症组周期临床妊娠率为8.4%(7/83),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男方年龄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当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5%或PTMS<2×106时,IUI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建议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处理后的精液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对妊娠率的影响,进一步评估对于精液质量差的患者能否继续行IUI治疗。方法收集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不孕症夫妻行IUI治疗共1 554个治疗周期,根据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成6组:A组PTMS5×10~6,B组5×10~6≤PTMS10×10~6,C组10×10~6≤PTMS20×10~6,D组20×10~6≤PTMS30×10~6,E组30×10~6≤PTMS40×10~6,F组PTMS≥40×10~6,以分析PTMS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总IUI周期临床妊娠率是14.93%; A组临床妊娠率为5.13%、B组临床妊娠率为14.08%、C组临床妊娠率为13.82%、D组临床妊娠率为15.18%、E组临床妊娠率为14.16%和F组临床妊娠率为20.6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女性年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质量差的患者(即A+B组)行IUI治疗291个周期,其中共获得34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1.68%。结论 PTMS是影响IUI妊娠率的主要因素;对于精液质量差的患者IUI处理后精子总数5×10~6其妊娠率明显下降,而5×10~6≤PTMS10×10~6与PTMS30×10~6的妊娠率相差不大。当5×10~6≤PTMS10×10~6时临床妊娠率随着PTMS的增多而提高,而当PTMS10×10~6时临床妊娠率相差不大。精液质量差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继续进行IUI治疗或许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IVF)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行IVF助孕的72例新鲜移植周期。按照IVF受精率分为2组(〈30%组和≥30%组),比较2组夫妇一般情况、取卵日优化前后的精液常规分析以及精子形态分析结果。结果受精率〈30%组正常形态精子比率显著低于受精率≥30%组(P〈0.05),精子头部畸形、颈部畸形和尾部畸形比率均显著高于受精率≥30%组(P〈0.05);2组在患者一般情况、取卵日精液常规分析结果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比率与IVF的受精率关系密切,影响IVF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液处理前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8对因少、弱精子症来该院生殖科行夫精人工授精(AIH)的夫妇共计46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精液样本(a+b)级精子总数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10×106)、B组(10×106~20×106)、C组(>20×106),比较这三组的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和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前向运动精子回收率分别为(44.88±7.56)%、(45.50±6.82)%、(42.52±10.0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06%、15.72%、16.48%,A组周期妊娠率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前TPMS是AIH选择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子DNA损伤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 收集36对夫妇共46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的男性精液进行分析,每份精液经优化处理后用于IUI,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及精子碎片化指数(DFI),分析精子DFI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IUI妊娠组精子DFI为10.0%,比非妊娠组的20.2%低;妊娠组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比非妊娠组高;精子DFI与精子浓度之间呈负相关,与精子活动率及精子正常形态率呈负相关.结论 精子DFI可能从精子浓度、活动力及形态等方面影响精子质量,是影响IUI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男性因素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的329个IUI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IUI结局分为妊娠组、非妊娠组,比较各组患者在男方年龄、女方年龄、不孕病史、精子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分别按照男方年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精子参数等指标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妊娠组和非妊娠组的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年限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方年龄>35岁组临床妊娠率低于≤35岁组(P<0.05),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组临床妊娠率低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组(P<0.05),其余各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卵管通畅的情况下,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男性不育者应尽可能采用IUI进行治疗,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或女方年龄偏大时可考虑IVF或ICSI。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 DFI)对首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完成的首次IUI周期的临床结局资料及术前3个月内的精子DFI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不孕女性393例,根据丈夫精子DFI分为以下两组:DFI<30%组(318例),DFI≥30%组(75例),比较两组IUI临床结局。结果 两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活产率、出生体重、出生身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活产组与未活产组精子DF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DFI不能预测IUI临床妊娠(AUC=0.521,P=0.611,95%CI:0.439-0.603)或活产(AUC=0.502,P=0.985,95%CI:0.331-0.673)。结论 精子DFI≥30%对IUI临床结局没有显著影响,精子DFI不能预测临床妊娠及活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H)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UI-H助孕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0例226个周期,根据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授精时机、处理前精液体外存放时间和成熟卵泡数进行分组,并分析各因素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①<30岁组、30~35岁组和36~38岁组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按BMI分组的3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kg/m2组的妊娠率高于24~27 kg/m2组和≥28 kg/m2组(均P<0.05);24~27 kg/m2组的妊娠率略高于≥28 kg/m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排卵前和排卵后各行1次IUI组的妊娠率高于排卵前行1次IUI组(P<0.05)。④精液处理前存放10~30 min组的妊娠率高于>30 min组(P<0.05)。⑤1个成熟卵泡时,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C)10×106~50×106组的妊娠率高于>50×106组(P<0.05);2个成熟卵泡时,2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于39岁的PCOS患者,年龄对其妊娠率影响较小;超重和肥胖PCOS患者在行IUI治疗前最好先行减重预处理;实验室人员在处理精液时可将体外存放时间控制在10~30 min;优化后的TPMC可根据成熟卵泡数进行适当的调节,1个成熟卵泡时可将TPMC控制在10×106~50×106注入宫腔,剩余精液可注入阴道后穹窿,2个成熟卵泡时可将全部精液注入宫腔;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在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授精时机对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进行的204个夫精人工授精周期的资料,授精日取精后采用直接上游或非连续密度梯度法优化精子,按WHO标准计算优化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根据前向运动精子总数(×106)的不同分为2~5、5~10、>10组;根据人工授精时机分为排卵前组、排卵后组和排卵前后组,统计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2~5、5~10、>10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1%、14.7%和21.0%;排卵前组、排卵后组、排卵前后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6.7%、15.4%和13.5%;不同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不同授精时机各进行1次人工授精的临床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液优化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在排卵前后的不同时机进行授精对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子上游实验结果对少弱精症患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上游实验后精子浓度将202例行官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的少弱精症患者分为≤1×106/ml组,>1×106/ml~≤4×106/ml组,>4×106/ml组,比较3组的妊娠结局.结果:202个周期共获得26个妊娠周期,总妊娠率为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对首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完成的168个首次IUI周期临床资料及术前3个月内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AB阳性率)分为:AB阳性率<30%组(132例)和AB阳性率≥30%组(36例),比较两组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分析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预测IUI临床妊娠的价值。根据妊娠结局,将所有患者分为妊娠组(34例)与未妊娠组(134例),将临床妊娠患者分为自然流产组(8例)与未流产组(26例),比较其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结果 AB阳性率<30%组与AB阳性率≥30%组的首次IUI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自然流产组与未流产组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精子核蛋白组型转换异常率不能预测IUI临床妊娠(AUC=0.554,95%CI:0.449-0...  相似文献   

12.
刘红海 《现代保健》2014,(11):45-46
目的:研究精子DNA完整性对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1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精子DNA完整性将其分为A组(精子DNA完整性<30%)34例、B组(30%<精子DNA完整性<60%)42例以及C组(精子DNA完整性≥60%)35例,观察三精子质量及人工授精后的妊娠结局。结果:B、C组的临床妊娠率、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C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率高于B组,但仅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以及精子数目、前向运动精子率均为A组<B组<C组。结论:精子DNA完整性与人工授精妊娠结局密切相关,DNA完整性越好,精子质量越好,妊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注入活动精子数(NMSI)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6例共616个IUI周期,依照尿HCG结果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处理前、后各项精子指标有无差别;依照注入活动精子数分为NMSI≤3×106、3×10655×106共5组,比较各组妊娠率有无差别。结果:100个周期尿HCG阳性,周期妊娠率为16.2%。妊娠组(n=100)和非妊娠组(n=516)在精子密度、存活率、活动精子总数、处理后精子密度和注入精子数(NMSI)等指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NMSI≤3×106及NMSI>55×106时,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当注入活动精子数介于(3~55)×106时,IUI可以获得理想的妊娠率;低于3×106或高于55×106时,建议改行更高级别的辅助生育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形成三倍体受精卵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1987个IVF周期,按照3原核(PN)受精频率分为3组:正常组(3PN%=0, n=754)、低频3PN受精组(0<3PN%<20%,n=660)、高频3PN受精组(3PN%≥20%,n=573)。比较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患者的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及总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孕激素(P)值、精液优化后精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获卵数以及成熟卵数低于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P<0.01)。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hCG日的雌二醇(E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2组hCG日≥14 mm卵泡率低于正常组(P<0.01);3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的临床妊娠率与低频3PN受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高频3PN受精组(P<0.01)。另外,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的精液优化后精子活动比率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a级、b级精子比例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高于正常组(P<0.01),c级、d级精子比例低频3PN受精组和高频3PN受精组低于正常组(P<0.01);3组患者的着床率、优质胚胎率、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CG日较高E2水平与3PN发生有关;较高的≥14 mm卵泡率与避免3PN的发生有关;精子优化后活动比率相对偏低也与避免3PN形成有关。3PN的发生可能影响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长方案超排卵周期中,获取不同卵母细胞数对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年1月—2013年6月因单纯男性因素采用常规长方案超排卵行ICSI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获卵数目分成4组,获卵数≤4个为G1组(90个周期),获卵数5~10个为G2组(368个周期),获卵数11~20个为G3组(449个周期),获卵数≥21个为G4组(135个周期)。结果:在ICSI治疗中,G1组女方平均年龄高于其他3组(P<0.01),但其中<35岁的患者占57.8%。G1组患者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率、G4组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以及这2组的移植周期取消率均高于G2组和G3组(P<0.01);G1组的临床妊娠率在4组中最低(31.3%,P<0.05);4组中G3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移植胚胎活产率最高,且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SI治疗周期中,获卵数≤4个影响ICSI受精结局,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率升高;获卵数在11~20个时ICSI临床结局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形态及质量与精液白细胞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2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严格按照WHO人类精液实验手册要求检测精液质量、形态及精液中的白细胞。结果 202例不育患者中有58例(占28.7%)精液中的白细胞〉1×106个/ml,设为白细胞精子组,其余144例(占71.3%)患者精液中白细胞≤1×106个/ml,设为非白细胞精子组。白细胞精子症组患者精液与非白细胞精子症组患者比较在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率方面明显降低,液化时间明显增加(P〈0.05);白细胞精子症组形态正常精子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白细胞精子症组(P〈0.05),并且精液白细胞与正常形态精子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白细胞增多影响精子质量和精子形态的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HTF处理117对不孕症夫妇的男方精液用于IUI的结局。方法:根据精液检查结果将IUI妇女分为2组,A组:采用直接上游法;B组:采用洗涤上游法,吸取处理好的含有活动良好精子的精液培养液0.3-0.5 m l,行IUI。结果:117对不孕不育夫妇患者共接受IUI治疗228周期,临床妊娠共39例,其中A组67对,共接受IUI治疗134周期,临床妊娠24例,周期临床妊娠率17.9%,每例临床妊娠率35.8%;B组50对,共接受IUI治疗94周期,临床妊娠15例,周期临床妊娠率15.9%,每例临床妊娠率30.0%。结论:行IUI后B组周期临床妊娠率、每例临床妊娠率略低于A组,但两组之间周期临床妊娠率、每例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丈夫精液正常行自然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第一周期患者选择最佳的精子制备方法。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标准上游组,直接上游组,密度梯度离心组和密度梯度离心和直接上游组)。精子计数应用Makler计数板,形态学分析采用伊红-苏木精染色法,妊娠结果的判定为IUI28d后行超声监测到胎囊及胎心。结果四组患者的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无差异。密度梯度离心组的精子处理时间最少(13.5分)。密度梯度离组的a+b级精子回收率(42.5±15.7)%及a+b级精子总回收数最高(55.3±25.7)百万。密度梯度离心组(26.5±11.6)%和密度梯度离心加上游组的回收精子畸型率低(24.7±12.8)%。结论丈夫精液正常行第一周期IUI自然周期助孕的患者,精子制备方法首选直接上游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附睾或睾丸穿刺抽吸术和手淫取精两种方法获得的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ICSI治疗的30例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1例15个周期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经皮附睾穿刺抽吸术(PESA)或睾丸穿刺抽吸术(TESA)为A组;19例21个周期严重少、弱、畸精子或受精障碍患者采用手淫获得精子为B组,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1.6%vs79.0%、87.9%vs96.9%、57.8%vs39.0%、15.2vs19.2%和26.7%vs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经皮附睾穿刺获得的精子不影响ICSI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