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调查了解医联体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为更好地推动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6家医联体医院工作的648名护士及143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98.88%,其中医联体护士648份,患者143份。571名(88.12%)护士和143名(100%)患者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447名(68.98%)护士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仅有4.32%的护士曾参加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且5.59%的患者对该项服务非常了解。92.9%的护士和80.42%的患者希望由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且希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且具有专科资质。79.63%的护士担心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78.40%的护士希望能从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中获得绩效奖励;在服务价格方面,护士和患者差异较大,64.97%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应该为200-300元/次,而82.52%的患者希望价格低于200元/次。结论 医联体护士和患者都支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但其对该项服务内涵了解程度较差,部分护士担心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双方在服务价格、医院等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平衡护士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以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并进行实践,为更好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方法 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平台,组建上门服务护理团队,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疾病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结果 2020年5月-202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为84例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112次,患者满意度为100%。 结论 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可以解决行动不便人群的护理问题,满足患者需求,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和职业自豪感,提高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患者及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患者及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依据JBI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汇集性Meta整合的方法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提炼出35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结果归纳为11个类别,综合形成4个整合结果:患者及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患者及照顾者选择“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促成因素;患者及照顾者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阻碍因素;患者及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服务需求。结论 患者及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仍有许多顾虑,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该重视患者及照顾者的体验,规避护理服务风险,规范收费标准,积极拓展服务项目,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胡斌春  杨丹   《护理与康复》2021,20(4):1-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在我国护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浙江实践现状进行阐述,探讨浙江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助力卫生强省、健康浙江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家庭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体验与需求,为完善该护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对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下过订单的家庭照顾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表示认可;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问题存在顾虑;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费用持不同态度);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体验(优质的护理服务;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服务项目拓展;流程耗材完善)。结论 家庭照顾者对“互联网+护理”总体持积极态度,为家庭照顾者带来了良好的服务体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完善,如安全问题、服务费用问题、服务项目问题等,后续可采取其他研究方法进行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国内“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主题和发展态势,以期为“互联网+护理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互联网+护理服务”为主题,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BICOMB进行计量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研究主题战略坐标图,揭示核心主题及其发展态势。结果:共纳入327篇文献,论文发文量快速增加,期刊分布相对集中。通过关键词聚类出9大研究主题,其中核心且成熟的主题是“互联网+护理服务”护患体验、“互联网+护理服务”护患双方认知意愿需求以及老年慢性病延续护理;核心不成熟主题是“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待发展主题是上门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防控以及护士培训。结论:国内“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各研究主题发展阶段不同,逐渐向“互联网+护理服务”内涵发展。研究者应关注热点主题的进展,进一步推动风险防控、质量评价等发展潜力主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补维  肖梅霞  谢树妹  谢红英 《循证护理》2022,(13):1756-1760
通过对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现有的服务模式中存在的护士执业风险状况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人身安全、医疗安全和隐私安全等护士执业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为推进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网约护士对“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认知,为构建“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理论,对10例护士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共提炼出与“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中结构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网约护士服务能力与资质认证、互联网平台系统管理和居家护理用品配备;与过程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护理服务前有效沟通、护理服务操作规范、感染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指导;与结果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PICC并发症早期识别、患者/家属满意度和网约护士满意度。结论 通过质性研究初步形成了“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主题,可作为下一步构建“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等。结果 "互联网+护理服务"优势包括:为患者提供便利,提高护士积极性;劣势:部分患者不熟悉互联网的使用,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机遇:国家政策支持,服务对象需求大;威胁:对患者隐私的威胁,管理体制的缺乏。结论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存在着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威胁,只有完善相关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我市试点医院积极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本研究介绍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经验,包括构建医院协调、第3方合作平台统一管理的运行架构、确定服务内容和定价、网约护士准入资质认定、完善服务流程、确认利益分配模式、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措施。半年来,提供上门服务335人次,无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纠纷,为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本文旨在介绍浙江省台州市构建的区域网格化三级联动居家护理服务模式(以下简称"台州模式"),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及在落实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和优势,为我国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况,旨在为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3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编制的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2%。结果362名护士中,34.25%(124/362)的护士愿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52.21%(189/362)的护士持中立态度。40.33%(146/362)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方案了解程度一般,46.96%(170/362)的护士对其不了解;护士较倾向于以派单方式、在工作时间、距离医院较近的家庭从业。结论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有待提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政府及医院部门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应注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工作。同时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模式及规章制度,保障执业人员安全及切身利益,吸引更多优秀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俞柳韵  富晶晶  杨艳 《全科护理》2021,19(4):452-457
目的:了解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意愿,影响护士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因素,了解护士愿意从事的护理服务项目。旨在为上海实行开展此项目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执业注册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630份,其中有679人表示听说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有701人听说过"网约护士",有143人听说过"滴滴护士",有473人没听说过。其中有869人愿意参加"互联网+护理服务",340人表示不愿意参加,421人表示无所谓。愿意参与的护士中有922人认为可以增加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性,有920人认为可以增加收入。不愿意参与的原因,有543人认为提供服务时出现纠纷难以处理,有507人认为如遇紧急突发事件,病人安全难以保证。结论:多数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较多护士担心在执业过程中病人和自己的医疗安全,完善相关的医疗保障法律法规是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了解"网约护士"上门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内容体系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立意抽样法,以最大差异化为原则,于2020年3—5月选择宁波市"网约护士"12名,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Braun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结果:共得到4个主题:执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风险防范培训,不良事件处置流程培训,应急预案及并发症处理培训;人文关怀教育培训的需求包括上门服务语言、行为规范培训,护患沟通培训,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结论:"网约护士"对执业安全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的需求较大,建议多方联动,尽快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应急法律法规,提供多样化培训模式,储备高质量"互联网+护理服务"人才,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持续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近10年“互联网+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其前沿,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0年发表的“互联网+护理”相关文献,将纳入的文献题录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86篇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王莉和孙鸿燕是高产作者,常金良、黄淑波等组成最大的合作共同体,北华大学是高产机构,热点关键词为“互联网+”、延续护理、护理服务、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可形成7个聚类群,共出现社区居家与智慧养老、护理服务的开展形式、互联网与护理教学、互联网与慢性病健康管理4类研究热点。结论:“互联网+护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呈递增趋势,核心作者群未形成,机构合作网络松散,研究内容集中不够全面,未来应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以聚类结果为研究依据,深化“互联网+护理”研究的横向与纵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及服务项目的期望情况,以期为完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5名护士及150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和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250/255);共发放患者"互联网+护理服务"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98.7%(148/150)。结果250名社区护士中有31.6%(79/250)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29.6%(74/250)的护士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148例慢病患者中有50.0%(74/148)的患者不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48.0%(71/148)的患者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慢病患者需求较多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27.0%,40/148)、皮下注射(25.0%,37/148)、肌内注射(23.6%,35/148);社区护士执行意愿较高的服务项目为血糖监测(42.0%,105/250)、静脉血采集(41.2%,103/250)、肌内注射(40.0%,100/250)。社区护士与慢病患者在期望的执业护士职称、期望的执业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士及慢病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在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时,应对护患供需双方进行充分调研,以数据导向作为政策的落脚点,切实满足患者需求,保障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患者采纳意愿的因素,以期为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方法2021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患者234例为调查对象,以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采纳意愿调查,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患者行为意愿、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感知风险、感知成本等维度均分分别为(3.69±0.53)分、(4.07±0.54)分、(4.41±0.53)分、(2.91±0.69)分、(4.10±0.56)分、(3.91±0.57)分、(3.80±0.63)分。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成本是患者采纳态度的影响因素(均P<0.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36和0.32,态度影响患者采纳行为意愿(路径系数为0.43,P<0.001)。结论服务提供方可增加护理服务项目供给,保障服务质量以提高患者感知有用性;政府部门可将相关费用合理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的感知成本;平台、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应加大宣传,共同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先期6省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为响应国家、省、市号召,济南市各级医疗机构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依托第三方“九州优护”APP平台,将本单位的延续护理服务纳入全市统一管理。初步构建“网约护士”、“医院-社区-家庭”2种护理服务模式,建立运行保障机制。文章通过平台建设、服务项目、服务定价、运行机制、风险防控等方面综述了济南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状和进展,在制度管理、医保政策、推广宣传、平台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方案的出台,预示互联网对护理工作的渗入从可能变为必须,因此专科护理建设提出变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从"点-线-面-体"4个层面系统论述专科护理生态圈的构建,阐述各级医院在此生态圈中如何找准定位,聚焦适合自身的护理学科建设方向,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新风险,以促进专科护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