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为预防外渗、减少患者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62 8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并对发生外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为0.14%(90/62 803),其中,以轻度外渗为主(77例,85.56%)。对比分析显示:发生外渗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为恶性肿瘤、是否化疗与无外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高压注射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非恶性肿瘤和无肿瘤化疗史患者。结论: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存在外渗发生风险,其中,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2.
CT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在我院已成为一种常规的CT增强方法。从1997年9月至1999年5月,我科共有4057例作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其中有18例发生造影剂外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CT机采用以色列产ElscinttwinflashCT扫描机,高压注射器为美国产Medrad压力注射器。造影剂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而选用国外品牌或者国产品牌的造影剂。前者主要是(化维显)300mgl/ml注射液,后者则主要是6O%的泛影葡胺注射液。注射时的速率为1.0~3.0ml/s,造影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5~2.oml,一般总剂量为60ml~80ml。穿刺部位均为手臂或手时静脉。2结果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T增强扫描中脉冲式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对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0200例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预注射生理盐水,研究组患者给予脉冲式预注射生理盐水,在检查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调查患者对CT增强扫描的满意度,在研...  相似文献   

4.
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药液外渗与注射部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寻求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较低的注射部位,以减少渗出的发生率.方法 将穿刺部位分为肘正中静脉组(A)、前臂头静脉组(B)、前臂贵要静脉组(C)、前臂掌侧静脉组(D)和手背静脉组(E)五组.静脉穿刺针头与皮肤呈60°角进皮肤后直接进入血管,并血管内潜行6~10 mm,注射速度2.5~3 ml/s.结果 各组局部渗出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A组(0.31%)、B组(0.50%)和C组(0.78%)的局部渗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1.38%)和E组(2.3%)的局部渗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注射造影剂渗出率较低.结论 上肢注射部位血管直径越大、侧支血液分流量越大、渗出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探讨其防范和护理措施。[方法]2894例 CT 增强扫描的病人中发生造影剂外渗31例,对病人一般资料、扫描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12岁或>60岁、基础合并症、注射血管细、注射速度快及注射渗透压高均为引发外渗的重要原因(P<0.05或P<0.001)。造影剂外渗病人均伴有不等程度的肿胀、淤血和疼痛感。外渗量不足20 mL病人18例,外渗14.8 mL±4.55 mL,护理后24 h内消肿,淤血也于3 d内消散;外渗量超过20 mL的病人13例,外渗33.8 mL±7.21 mL,护理后2 d~3 d消肿,淤血也于1周内消散。[结论]造影剂的注射质量受穿刺血管质量、注射条件、病人配合度及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提高穿刺技术和护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高质量血管并根据血管充盈度和耐受性控制注射条件,是控制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本院14例CT增强造影剂外渗的防治和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为轻度外渗9例,中度外渗4例,重度外渗1例,外渗发生率0.6%.认为护理工作应谨慎有序,对患者耐心细致,及时处理药物外渗,能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和传统护理模式,24 h后采用肢体肿胀度、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来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的护理效果有显著差异。协同护理模式在肢体肿胀度、疼痛评分和焦虑护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法。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技术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采用高压注射器注药前实验性静脉预推法。注药速度一般要求3~5ml/s,注射量50~80ml。结果:通过对580例CT增强扫描患者的临床观察。成功者(无造影剂外漏)567例。占97.7%,失败者(造影剂外漏)13例。占0.22%。结论:采用预推法来判断血管质量,选择注射血管。能明显降低渗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需实施CT增强扫描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精细化护理,两组均护理至检查结束。观察两组造影剂外渗、肿胀发生情况及肿胀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造影剂外渗、肿胀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肿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通过改善患者不良情绪,进而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采用高压注射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也相应增多,但造影剂浓度高,用量大,推注速度快,并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刺激性,因此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目的在于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进行64排MSCT检查或血管成像时,对比剂的注射速率要求更快,而这增加了血管外渗漏对比剂的发生率[1].应用血管外渗漏探测技术,可有效避免对比剂血管外渗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渗漏的临床观察与并发症防范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8例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致药物外渗患者采用30%~ 50%硫酸镁湿敷和冷敷护理,分析出现外渗的原因,给予有效的护理.结果 通过及时护理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致药物外渗的病患,最大限度地减小病人不良反应,阻止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总结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过程中的各级预防与护理经验,可以患者局部组织粘连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脏动态CT增强扫描的最佳参数。方法 选择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表(L_82~7),安排40例病人造影检查,分析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2ml/秒、4ml/秒)、注射时相(单、双相)及延迟时间(15秒、30秒)对造影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 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ml/秒及延迟30秒扫描可获得较高的肝脏增强峰值(p<0.05);采用2ml/秒的注射速度及双相注射可获得较长的到达肝脏增强峰值的时间;采用2ml/秒的注射速度可获得较长的平衡期及最佳扫描间隙。结论 2ml秒注射速度、双相注射及延迟30秒扫描可作为肝脏动态CT增强扫描的最佳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离子型对比剂的临床安全性,并与进口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比较。方法:1096例CT增强扫描中,864例使用76%复方泛影葡胺,232例使用优维显,对比其不良反应和影像质量。前者又随机分组,273例CT增强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91例未用地塞米松,观察预防用药的作用。结果:76%复方泛影葡胺总的和轻中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优维显,重度和死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优维显近似,影像质量好于优维显。预防用药可减轻各种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对无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用药后,国产离子型对比剂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CT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増强扫描使用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 2018年1月至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影像科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和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将2018年1月至3月CT增强扫描患者8 263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器报警和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制定评估、静脉留置针穿刺和高压注射流程,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并应用于后续的检查中(2018年4月至6月检查8 9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碘对比剂外渗率。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由8.79%下降到3.34%(P<0.05);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42%下降到0.27%(P>0.05)。结论 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有利于患者CT增强扫描顺利、安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定《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为降低CT检查时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和规范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严格按照循证护理实践指南制定的方法,构建《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草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目录Ⅱ对指南草案进行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建议对指南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指南。 结果 构建的指南推荐意见涵盖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风险因素、预防方法、处理原则、质量改进4个方面的内容。 结论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是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判断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为放射科及临床医护人员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3258例不同体质,不同穿刺方法的患者,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结果3258例螺旋CT增强扫描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利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调整设备参数、人为控制注射剂量和流速,所获的图像质量良好,均适于临床诊断,并无静脉炎、空气栓塞、心脑血管病等意外发生。结论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与临床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能获得满意的CT增强效果并能积极预防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An attempt is made to establish the most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procedure for staging rectal carcinoma b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rectal carcinoma had CT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The following three CT sequenc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a precontrast scan with 10-mm slices; a rapid sequence scan with 5-mm slices during bol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and a postcontrast scan after a 10-min delay. Tumor extension and the presence of perirectal lymph nodes were evaluated separately and independently in all three CT sequences according to the TNM classification. All patients had surgical follow-up and the CT scans were compared to the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agnostic outcome in the three CT procedures.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frontal and lateral scout views were compared, and the lateral scout view proved more informative than the frontal scout view. For staging rectal carcinoma, narrow slice scanning and 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a are superfluous and should be reserved for special cases.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lateral scout view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实验犬脑实质出血(I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12只实验犬穿刺大脑中动脉制作IH模型.制模后即刻、30 min、1h行二维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病灶回声及出血范围,并于1h时行CT检查,与CEUS结果比较.结果 12只犬均成功复制IH模型,并均经CT及病理证实形成单侧血肿.二维超声示脑出血灶表现为不规则偏高回声区,边界不清,均不能显示活动性出血.CEUS显示脑实质活动性出血,表现为造影剂溢出并浓聚,呈高增强;血肿表现为灌注缺失,边界清楚.CEUS检查测量制模后30min及1h出血病灶范围(cm)持续增大(1.47±0.40、1.76±0.45),与制模即刻( 1.03±0.2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0 min与1h病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模1 h CEUS与CT测定出血病灶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0.45比1.79±0.47,P>0.05).结论 CEUS有助于显示IH的程度和范围,并可动态观察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Last generation PET tomographs are equipped with a state-of-the-art CT scanner. Normally, CT images are acquired with suboptimal parameters and without 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a, being used for attenuation corr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nly. For this reason, no CT report is usually provided. Most of the patients who are referred for an FDG PET/CT scan, however, present with a diagnostic CT indicating that a PET/CT is required to characterize otherwise equivocal findings and, in the end, undergo both the techniques to reach a final dia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execution of both the techniques employing a PET/CT scanner on the conclusiveness of the final report. Secondary aim was to verify the concordance of the two rep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